实验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m |
1 | 2.0 | 0.16 | 4.0 | 0.08 |
2 | 1.0 | 0.12 | 0.5 | 0.06 |
3 | 2.5 | 0.06 | 1.5 | 0.10 |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用字母表示)
实验序号 |
动力F1/N |
动力臂L1/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m |
1 |
|
0.15 |
3.0 |
0.10 |
上述实验数据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
①动力=阻力
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③
④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距离
改变图中A、B点的位置以及钩码的数量,得到杠杆平衡时的相关数据如表:
动力/N | OA长度/cm | 阻力/N | OB长度/cm |
3 | 2 | 1 | 6 |
①请画出F1的力臂与F2的示意图;
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F2(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①为了测量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实验中应拉动物体。
②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实验现象表明在拔河比赛中选体重大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产生的摩擦力越大,比赛时他们的脚下不易打滑。
①一轻质长木棍下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线挂一重物,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木棍和墙面之间,当木棍静止时,如图丙所示。
②为了研究拔河比赛时同学身体后倾的现象,小凯应将木棍,再次进行实验,当木棍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比较这两次实验可得出:在木棍倾斜时,阻力保持不变,阻力臂会,动力臂会,所以木棍受到的拉力变大。
③实验现象表明,在拔河比赛时以脚为支点,身体适当的后倾,会增加对对方的拉力,同时身体不易向前倾倒。
实验次数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1 | 2 | 10 | 2.5 | 20 |
2 | 2 | 10 | 5.0 | 10 |
3 | 2 | 10 | 10.0 | 5 |
对照实验数据小明发现:F1l1F2l2。(选填“=”“≠”)其原因可能是:。
A.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B.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实验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3 | 6 | 6 | 3 |
根据表中数据,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他们实验验证的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实验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0.5 | 8 | 1 | 4 |
2 | 6 | 1.5 | 8 |
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3 |
10 |
2 |
15 |
2 |
1 |
10 |
2 |
5 |
3 |
1.5 |
20 |
2 |
15 |
4 |
次数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
1 | 1.5 | 10 | 1 |
|
2 | 1 | 20 |
| 10 |
3 | 1 | 25 | 1.5 | 10 |
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实验 | 左侧橡皮擦个数 /个 | 左侧橡皮擦悬挂点距支点距离 | 右侧橡皮擦个数 个 | 右侧橡皮擦悬挂点距支点距离 |
1 | 3 | 3.0 | 1 | 9.0 |
2 | 3 | 5.0 | 2 | 7.5 |
3 | 4 | 3.5 | 7.0 |
①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②若只将测力计的悬挂点由A移至C点,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①如图丙将杠杆的C点挂在支架上,在C点的右侧挂质量为m的钩码,左右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刻度尺测出此时钩码悬挂位置D点到C点的距离l1和点到C点的距离l2;
③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杠杆的质量m杠杆=(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符号表示)。
实验序号 |
动力F1/N |
动力臂L1/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m |
1 |
2 |
0.3 |
l |
0.4 |
2 |
1 |
0.4 |
2 |
0.2 |
A.带有均匀刻度的匀质杠杆 B.带固定轴的支架
C.弹簧测力计(不计重量,量程为10N) D.刻度尺
E.钩码若干(每个质量m=100g) F.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