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举办学校 | 运动会规模, | 参加学校 |
1899 | 天津北洋大学 上海圣约翰学校 | 校际对抗赛 校际对抗赛 | 水师、电报,武备学堂 南洋学堂 |
1900 | 上海圣约翰学校 | 足球运动会 | |
1902-1911 | 天津学界(举办8届运动会) | 联合运动会 | 官、私各校 |
1905 | 北京协和书院 | 校际运动会 | 汇文书院等 |
1907 | 南京学界 | 联合运动会 | 南京86所学校 |
表2反映了( )
经济部门 | 年份 | 美国 | 联邦德国 | 日本 |
农业 | 1950年 | 12.2% | 23.2% | 50.7% |
1990年 | 2.8% | 5.1% | 7.2% | |
工业 | 1950年 | 34.7% | 42.2% | 22.2% |
1990年 | 25.8% | 40.5% | 33.6% | |
服务业 | 1950年 | 48.9% | 32.4% | 26.6% |
1990年 | 71.4% | 54.4% | 59.2% |
据表3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材料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不论男女,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恩格斯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到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才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①·必修》
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劳动、休息、社会保险、接受教育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自由,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公民对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控告的权利,等等。这些规定,使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自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宪法的保障。同时,宪法相应地规定了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依照法律纳税,依照法律服兵役等基本义务,体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
图8是四幅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示意图。任选其中一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所选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简析其影响。(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
西魏建立后,民穷兵弱,处境十分艰难。宇文泰大力改革,采用苏绰的建议,颁布“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诏书和一系列新制。政治上,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要求各级官吏用儒家学说修身,躬行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等,恪守儒家道德规范。打出复古旗号,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颁布文告模仿《尚书》文体,以标榜承袭中原正统,争取汉人支持。用人则唯贤是举,不限荫资。军事上,为适应鲜卑等族军人的心理,采用鲜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建立以六镇军人为骨干,收编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的府兵制。官兵之间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经济上,根据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观念,劝课农桑,恢复均田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埃及总统纳赛尔去世后,萨达姆大肆宣传“泛阿拉伯主义”,提出“要用50年的时间统一中东地区”。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向邻邦科威特发动全面入侵。美国为保证它在海湾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维护西方的经济命脉,显示它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立即对伊拉克的侵略行为作出反应,组织反伊联盟,争取到540亿美元的战争捐款并“策动了全世界106个国家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为缓和局势,阿拉伯世界内外展开广泛的协调,但一无所获。苏联首次在地区冲突问题上与美国立场保持一致,萨达姆曾说“你们(苏联)在联合国开了绿灯,……,如果你们不开绿灯,就不会发生这场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广泛使用各种先进的指挥系统,普遍应用电子干扰、压制和制导技术,在电子战中抢得先机。
——摘编自张晓华等《战争与当代国际安全》
材料:1918年底,梁启超前往欧洲,经过实地考察,他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已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1920年回国后,在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中,梁启超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梁启超称自己“保持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这种多变的特征,直到民国之后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