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秦朝 | 汉朝 |
疆域 | 东至大海,南至象郡,西至陇西,北至长城 | 在秦朝基础上有所拓展,(黄)河西设郡,西域设西域都护 |
国家 | 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 汉族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
材料:现在把中国传统政治,扼要再加以一番综括的叙述,如下表所示。
序号 |
叙述 |
① |
因中国是一个大国,求便于统一,故不得不保留一举国共戴的政治领袖即皇帝。又因无法运用民意来公选,因此皇位不得不世袭。要避免世袭皇帝之弊害,最好是采用虚君制,由一个副皇帝即宰相来代替皇帝负实际的职务及责任。明清两代则由皇帝来亲任宰相之职,只不负不称职之责。政府与皇室划分,此直至清代皆然。宰相负一切政治上最高而综合的职任。对于皇帝之谏诤责任及最高命令之覆审与驳正权,交付与给事中与谏官。此两官职,唐代隶属于宰相,宋以后至明渐成独立机关,清代则废止不复设 |
② |
中国传统政治,论其主要用意,可说全从政治的职分上着眼,因此第一注重的是选贤与能,第二注重的是设官分职。选拔人才的责任,自汉至唐之辟举,交付与各级行政首长自行择用其属员。考试权交付与礼部与吏部,宋代以后则专在礼部。考课成绩升黜官吏权则交与吏部。监察弹劾权交付与特设的独立机关。唐代有御史台,下至明代有都察院。职权既定,分层负责,下级官各有独立地位,几乎政府中许多重要职权都分配在下级,而由上级官综其成,宰相则总百官之成 |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中国近代历史可谓一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明清时期,国人已经有了一些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如传教士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民族出路的过程中把目光投向西方,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派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以“中体西用”为旗帜向西方学习。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以引进西方政治制度为目标的运动。民国初期,一些知识分子打着“民主”“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此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日益和中国实际结合,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
——摘编自郭朝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分化及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一: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经济政策,在历代王朝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明清处于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重农抑商政策亦带有时代的烙印。明清时期,政府在市场交易中依托行政手段,限制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为了控制垄断市场,清朝建立了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种中介机构来进行。同时,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还建立了榷关,强制干预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这些措施都严重打击了商人发展商业经营的积极性。清政府实施的榷关制度 ,所产生的商业利润,基本上成为封建官府的资本,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影响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摘编自肖溱《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社会经济》
材料二:16-18世纪,英国国王通过运用特权,对资本阶层进行设租、寻租,实现权力资本化,驾驭资本为自身的政治服务。国王利用权力进行寻租的方式有出售皇家特许状、售卖爵位、借款、拓展海外殖民地等。商人也通过参与市政管理、在政府任职、参加议会等政治方式,掌握一定的权力,并在政治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期间,商人的政治地位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商人参政、影响政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资本阶层逐渐形成一个代表工商业资本利益集团的新兴资产阶级。商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权力系统和分享部分权力,例如,直接或间接当选为议会议员和市政官员;作为国王财政代理官员等。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兴起、壮大和掌握政权的历程,就是资本追求利益的直接“成果”。
——摘编自闫瑞峰《英国重商主义时期的政商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凋敝,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科技人员非常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以期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一是重视科技人才的待遇,在政治、科研保障方面很有建树,政策实施比较得力,提高了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二是建立规范的科研奖励制度,规范科学发明与专利制度,以及科研奖金制度,保护科技人员的权利,激发他们的创造发明热情,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1949-1956年,这一阶段我国的科技奖励主要以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为主,由科技奖励制度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进步尤其是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视,这些奖励措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才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热情。
——摘编自洪冰冰、张晓丽《建国初期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及启示》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推动了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各种欧洲联合组织、运动中,以奥地利贵族卡莱基领导的“泛欧”运动最为著名。在卡莱基看来,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英联邦等洲际规模的联合体,如果欧洲国家想阻止自己的衰落趋势,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联合起来,成立“泛欧联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卡莱基一共召开了五次“泛欧”大会,邀请欧洲各界精英共商欧洲联合大计。“泛欧”运动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日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在欧洲联合运动的有力推动下,1929年9月,时任法国外长白里安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建立“某种欧洲联邦”,并于1930年6月向欧洲的26个国家正式提交了备忘录。这是“欧洲”思想第一次上升到民族国家政府的层面,因而在欧洲联合的历史上,白里安的“欧洲计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从两次大战间欧洲各国总的政策走向上来看,欧洲并未脱离分裂、战争的轨道。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材料:高俭,字士廉,渤海人(今河北景县),唐代名相。高俭出身名门,从小用心读书,刻苦求学,经史子集涉猎广泛。高俭曾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还亲率吏卒从监牢里释放囚犯,授以兵甲,组成临时的部队准备驰援李世民,是李世民的心腹。贞观元年,高俭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他身体力行,破除了当地一些迷信和落后风俗,还组织人们疏通原来的河渠,并且在主渠外增挖多种支渠。经过努力,农田得到了很好的灌溉,大获丰收,四川的百姓受益良多,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高俭因此得到了四川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贞观六年,太宗为了抬高皇权,削弱旧士族的势力,命高俭等修订《氏族志》。高俭也因为修订《氏族志》的功劳被唐太宗赏赐绢千段,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高俭深受皇帝的重用,处事谨慎公允,尽其所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同僚的尊重,终成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太宗命在凌烟阁陈列24位功臣的画像,其中就有高俭。
——据《旧唐书·高俭传》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