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 结论 | |
A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
B |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
C |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
D |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
时 间 | 人口(百万) | 净进口(%) | 粮食总产量(指数) |
1781 | 7.04 | 0 | 136 |
1791 | 7.74 | 2 | 147 |
1801 | 8.66 | 5 | 159 |
1831 | 13.28 | 12 | 226 |
注:粮食总产量(指数)以1700年为100。
材料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匈奴势力进入西域后,通过乌孙间接地开始控制西域,而汉朝通过和亲使政治势力进入西域,使匈奴势力呈消减的趋势,到汉昭帝时,匈奴势力有抬头之势,宣帝继位后出兵匈奴,加上匈奴内部不.和,逐渐结束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总统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并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傣、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
——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
材料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31年,它位于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山地和丘陵占地面积大,水系发达,水灾易发。粮食短缺一直是根据地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发出《关于举行粮食运动周的事》的通告:1934年4月,发出《鄂豫皖省委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中关于武装保障春耕春收的布置》等一系列文件,并多次组织进行春耕、秋耕、秋收运动,促进粮食生产。
——摘编自许庆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政策评述》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
——摘编自《奇迹的创造——中国农业发展经验浅分析》等
材料一:西周实行官学教育,贵族垄断了教育。教育内容为“六艺”,其中“乐”、“射”和“御”是贵族的体育课,有明显的军事和教化目的。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民间平民体育也逐渐盛行。上流社会热衷骑射行礼、投壶下棋。中下层流行郊游、蹴鞠。军中盛行武艺、角力,如魏国吴起常用负重跑、跳来锻炼士兵体能,将“魏武卒”打造成了精锐之师。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形成了“养神”和“养形”两大派别。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贵族教育强调通才教育,具有重视体育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资本主义兴起后更得到强化,1693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提出培养有“文雅风度”、“勇敢精神”、“健康体魄”,聚敛资本,使自己得到幸福的绅士。从此,身心并重成为绅士追求目标,体育活动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绅士体育”兴起。产业革命发生后,绅士们追求财富、享受生活,追求高品质的人生目标,推动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产业革命和“绅士体育”影响下,健康和娱乐的需求空前增长,以足球、橄榄球、网球、射箭、击剑、高尔夫、水上和冰上项目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驻地曾不断迁移。
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简表(部分)
驻地 | 时间 | 驻地 | 时间 |
上海 | 1921年7月-1922年10月 | 瑞金 | 1933年春-1934年10月 |
广州 |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前-1923年9月 | 瓦窑堡 | 1935年12月-1936年7月 |
上海 | 1923年9月-1927年4月 | 延安 | 1937年1月-1947年3月 |
武汉 | 1927年4月-1927年10月 | 西柏坡 | 1947年3月-1949年3月 |
上海 | 1927年10月-1933年春 | 北京 | 1949年3月开始迁往 |
——据林录《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
近代以来,中共中央驻地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有关中共中央驻地变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