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内乡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 1. (2024高一上·北京市月考) 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成一系的,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且有主有次。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
    A . 多元一体 B . 传承有序 C . 连续发展 D . 一脉相承
  • 2. (2022高二上·克拉玛依月考)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推行该制度主要原因是(    )
    A . 商朝国家机构的完善 B . 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C .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D . 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
  • 3. (2024高一上·九江月考)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 .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 4.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 . 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C .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 D .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 5.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A .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 土地兼并的加剧
  • 6.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孟子 B . 庄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7.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秦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旨在说明商鞅变法(    )
    A . 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B . 推动了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 C . 有利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 D . 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 8.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秦朝时全国人口为2000万,但却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反映了(    )
    A . 最高掌权者发生根本变革 B . 宗法体制对社会影响已消失 C . 秦制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 D . 秦朝统治比西周时代更严酷
  • 9.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立御史大夫 B . 统一度量衡 C . 设立太尉 D . 设立丞相
  • 10. (2022高一上·濮阳月考)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刘邦(    )
    A . 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 B . 设立刺史以加强监督 C . 分化了地方政府的事权 D . 废除了秦朝的郡县制
  • 11.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12.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增强官员责任意识 B . 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 C . 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 .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 13. (2024高一上·武安月考)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 . 天人感应 B . 君权神授 C . 春秋大一统 D . 三纲五常
  • 14.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汉书·武帝本纪》载,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的由来。河西四郡的设置折射出(    )
    A . 匈奴已经退出西域之地 B . 汉朝对中外贸易的重视 C . 铁犁牛耕在全国的普及 D . 汉朝对匈奴取得军事优势
  • 15.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如表为东汉田庄生产一览表。据表可推知,东汉田庄(    )

    生产行业

    种类

    农业

    粮食作物

    麦、粟、黍、粳稻、大豆

    经济作物

    胡麻、牡麻、蓝靛

    手工业

    食用

    酿醋、酿酒、制糖

    服饰

    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

    冶铁

    制造各种农具、兵器

    A . 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B . 已摆脱了政府的控制 C . 行业之间彼此隔离 D . 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
  • 16. (2022高一上·射洪期中)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没落 B .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 . 豪强地主的发展
  •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 .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 .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 . 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 .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 18. (2024高一上·成都期中) 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 .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C . 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D .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 19.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古代中国北方长期是我国的经済中心,而南方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郡)帯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此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开发 C . 大运河开通助力南方发展 D . 国家统一利于江南社会发展
  • 20.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加强了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 . 水路运输开始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交通形式 C . 人工运河的修建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 21.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唐太宗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这反映出唐太宗(    )
    A . 重视发展水利 B . 注重虚心纳谏 C . 扩充国学规模 D . 强调以民为本
  • 22.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下表为唐朝对边疆的主要管理举措,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举措

    史实

    设立都护府

    唐朝从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东、安西、北庭、安南等九个都护府。

    联姻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睿宗时金山公主嫁突厥可汗,中宗时金城公主嫁吐蕃,玄宗时永乐公主和静乐公主嫁契丹首领。

    交换质子

    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

    册封首领

    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如契丹、突厥、吐蕃、高昌等都受到唐王朝册封。

    A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建立 B .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以册封为主 C . 各民族经济都得到均衡发展 D . 民族政策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
  • 23. (2022高二上·丰城月考)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建立法律体系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科举制
  • 24.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唐宪宗以后,全国的五十多个藩镇中,除河塑三镇独立性强,拥兵割据外,西北、中原、东南诸镇虽也有驻兵,但其主功能则是守卫边疆、防范藩镇动乱以及遏制盗贼,朝廷整体可控,而东南各镇甚至成为唐朝的主要财赋来源地,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 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政权 B . 客观上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 C . 推动了割据对峙局面形成 D . 加快了唐朝灭亡的历史进程
  • 25. (2024高二下·广元期末) 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 . 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 .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 . 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 . 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 26.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
    A . 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 .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 27. (2022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至十四年,全国59%至60%的人户承担了国家100%的赋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颁布的两税法则规定,不论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侨居户口,无论坐商还是行商,均要按规定纳税。这表明,两税法(    )
    A . 确保了杂税征收 B . 改变了收税标准 C . 调整了纳税时间 D . 扩大了征税范围
  • 28.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士)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中央集权的弱化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市民文化的兴盛
  • 29. (2023高一下·延津月考)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
    A .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 . 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 C . 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 . 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
  • 30. (2024高一上·高碑店月考)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
    A . 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 . 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 . 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 . 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31.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 (2) 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3. (3) 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 32.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 33.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选官标准“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选官制度主要盛行于什么时期?
    2. (2)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机制的?
  • 34. (2022高一上·内乡县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宰相的独白

    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指的是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小乙同学为宋太祖时期的宰相(丞相)写了如下独白:

    宰相(宋太祖时期):我太苦恼了!中书门下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朝政了,好像我这个同平章事的权力很大,但实际上我只有行政权,且行政权还分出一部分给了参知政事,军事权分给了枢密院,财政权分给了三司,这就导致相权分割破碎,相互制约。皇上大权在握,但是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作为臣子的我们想办成一件事太难了。

    请根据所学和范例,为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撰写一段独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