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11000—8600年前)出土的红衣夹炭陶的胎体内有明显的谷壳,在红烧土中也发现有炭化的稻壳和叶片,经鉴定,这些炭化谷物部分属野生稻,部分是人工栽培的热带型粳稻。据此可推知,当时我国先民(   )
    A . 实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B . 彻底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 C . 生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 D . 已满足了自身对食物的迫切需求
  • 2.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下图是 1963 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 122 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

    A . 统治的地域中心 B . 汉文化影响范围 C . 封建政权的称谓 D . 中华民族的总称
  • 3.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    )
    A . 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 . 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 .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 . 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 4. (2022高一上·濮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 . 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 . 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 .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 .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 5.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诸子百家立场一致 B . 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 . 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 D . 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 6. 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A . 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B . 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 . 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 . 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 7.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休屠等部。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 . 导致王国问题反复出现 B .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 消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D .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8. (2022高一上·佳木斯期中)  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
    A . 《黄帝内经》 B . 《神农本草经》 C . 《九章算术》 D . 《伤寒杂病论》
  • 9. (2022高一上·成都期中)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
    A . 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 . 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 . 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 . 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 10.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 .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 .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 .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 11.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公元529年,南朝人陈庆之北上洛阳后写道“自晋宋(南朝)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造成洛阳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 . 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 . 政局稳定文化繁荣 D . 均田制在全国推广
  • 12.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 C .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13.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 . 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 14.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 )
    A . 民族矛盾的激化 B . 朋党之争的结果 C . 宦官专权的影响 D . 藩镇割据的延续
  • 15. (2022高一上·佳木斯期中) 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这些成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 . 军功爵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16. (2024高二上·邵阳期末)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 分散宰相权力 B . 加强皇权 C . 加强军事实力 D . 增加财政收入
  • 17.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辽史·百官志》载:“辽初官职,多由帐院所选,不设科举保荐之法。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太宗兼治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材料表明,辽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笼络统治北方汉民族的需要 B . 治理燕云十六州的需要 C . 借鉴中原农耕文明的需要 D . 建立蕃汉二元体制的需要
  • 18.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有学者指出,元代“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该学者意在强调元代行省(   )
    A . 性质上的双重性 B . 职能上的单一性 C . 管理上的复杂性 D . 治权上的完整性
  • 19.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 .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 .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 . 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 20.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 . 奉行以孝立国 B . 倡导家国一体 C . 认同中华文化 D . 推行移风易俗
  • 21. (2024高二下·湖北月考)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

    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

    A . 安史之乱的危害 B . 文学体裁的演变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赋税制度的沿革
  • 22.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写道:“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导致这“主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雇佣关系的产生 C . 理学思想的衰落 D . 君主专制的加强
  • 23.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 .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 .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 24.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明清之际的活跃儒家思想( )
    A . 未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B .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 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 D .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22分,27题12分。)
  • 25.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及其标准。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 (3) 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
    4. (4) 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
  • 26.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 (1) 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 27.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为中华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秦汉以后,大量的古代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人融合,并把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当代的中原文化与古代的中原文化完全不同,其原因是融入大量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文化交流,周边各族的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物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增加了中原人民的财富。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类与民族认同》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