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2023-2024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部分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 3. (2023高一上·泰安月考) 秦二世统治时期,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所以当公元前209年反秦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材料反映出秦朝速亡的原因在于(   )
    A . 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落后 B . 地方与中央出现脱节 C . 各地贵族残余势力的反扑 D . 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 4.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翦伯赞在《秦汉史》中写道:“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这种“美景”的呈现主要得益于(   )
    A . 推恩令的实施 B .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 郡县制的推行 D . 匈奴势力的衰落
  • 5. (2023高一上·期末)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
    A . 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 B . 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 . 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 D . 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 6.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代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   )
    A . 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B . 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C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 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
  • 7.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唐朝中枢机构(   )

    A . 权力相互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B . 分工协调与多重制衡相结合 C . 臃肿重叠加大政府财政负担 D . 三省宰相共同定夺军国大事
  • 8. (2024高三上·江门期中) 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这说明(   )
    A . 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 B . 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 C . 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 D . 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
  • 9. (2024高二上·乐平月考)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 . 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 . 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 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 . 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 10.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 . 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B .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 . 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D . 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 11.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 .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 .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 . 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 12. (2024高三下·江西模拟) 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   )
    A . 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 . 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 . 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 D . 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 13.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 .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 14. (2023高一上·咸阳期末) 《天工开物》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插图单用墨色线条勾描,画面大致符合现实世界中的比例关系。这反映《天工开物》(   )
    A . 追求艺术高雅性 B . 反映社会等级性 C . 注重普及实用性 D . 强调作品完整性
  • 15.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 .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 B . 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 C .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16. (2023高一上·广州月考)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 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
    A .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 . 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 .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 . 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 17.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
    A .  获取战争赔款 B . 打开中国市场 C . 割占中国领土 D . 控制中国海关
  • 18. (2024高一上·天心期末)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 . 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 . 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 . 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 19.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 .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 .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 .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 . 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顶峰
  • 20.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
    A .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 .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C .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 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 21.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清朝著名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曾就某一历史事件先后写下了《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名篇,表达自己的反帝爱国思想。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 鸦片战争 B . 中法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甲午中日战争
  • 22.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 . 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 . 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C .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 .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23.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 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 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 . 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 24.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小明同学在查阅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不平等条约的评价时,发现了如下材料:

    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该材料评价的条约是(   )

    A . 《天津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马关条约》
  • 25.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乃至“预备立宪”,都是清政府为顺应历史潮流所作的努力。但是,后来执政集团“肆无忌惮地大开改革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使它人心丧尽,一朝覆亡。造成清政府“开改革倒车”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派对实业的青睐 B . 立宪派对宪政的推崇 C . 革命派对民主的希冀 D . 清王朝对专制的贪恋
  • 26.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近代中国的一场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变革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这场革命(    )
    A . 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B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27. (2024高一下·曲靖月考) 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效仿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建立的却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这一转变( )
    A . 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 B . 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体现了三权分立特点 D . 皆在预防专制独裁的出现
  • 28. (2024高一下·潮阳期中) 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
    A . 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 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 . 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 29.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据统计,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增长率152%。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0. (2023高一上·信宜期末) 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该图反映了(  )

    A .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C . 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 .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本部分共2道题,30分)。
  • 31.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2. (2)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 32. (2024高一上·期末)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本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 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 30 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 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 “九七国耻 ”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1) 据材料一判断 “是役 ”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意列举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的三项内容。
    3.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三、论述题(本部分共道题,10分)。
  • 33.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掌握清王朝最高领导权。

    时期

    态度

    出处

    洋务运动

    洋务动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

    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因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

    同上

    维新变法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

    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

    清末新政

    1903年,慈禧太后批准废除科举制。当立宪派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慈禧的积极回应。

    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1905年,慈禧大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宪政。1906年7月,慈禧太后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

    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

    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就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功与过,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