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议论文阅...

更新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48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1八上·永吉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安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时期的思想家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空乏其身()②人恒

      米粟非不多也()④亲戚之(

    3. (3) 结合文章内容,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 (4) 联系两篇文章,请你说说国家若要长治久安且发展壮大需要哪些条件。
    5. (5) 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施行仁政拥有天下;

      下联: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注]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上:指唐太宗。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人恒         过:

      ②入则无法家士    拂:

      ③病愈    虽:

      遽自放纵    倘: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3) 甲文第2段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来阐述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4. (4) 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 3. (2021八上·长丰月考)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救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干心,衡千虑,而后作;征于色发千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挑七,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泰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围,不亦宜乎!”苏鑫闻之而做,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泰,皆少之。弗信。乃西至泰,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注】①什二:十分之二的盈利。②说:劝说,说服。③少:轻视,贬低。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饿其体肤夫

      饿:

      于虑

      衡:

      ③出数岁

      游:

      年,以出揣摩

      期: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3) 两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是 ;【乙】文是
    4. (4) 【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 4. (2020八上·丘北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 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 ,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将:修养。②遽:马上。③希:通“稀”,罕见。④终:久远。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管夷吾举于

      ②必先其心志

      ③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④病虽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

    3. (3)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成材必须从哪些方面来磨练?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 (4) 研读(甲)(乙)两文,请概括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哪些条件?
  • 5. (2020八上·铁西期中)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徽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时珍官是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篡《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②芟:删除。③遽:突然。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一物而析为二三     

      稿三而成书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书成,将之上朝,时珍遽卒。

    3. (3) (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迹,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是:。(乙)文中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史实,告诉我们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品质是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 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 委而去  (到… … 地方去) B . 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 . 天下之所顺(用、靠)
    2. (2) 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3.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⑤池非不深也

    4. (4)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山溪之险 B . 天下之所顺 C .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 属予作文记之
    5. (5)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6. (6) 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

      ④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7. (7)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8. (8)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 . 正确的道理 B . 统治的方法 C . “地利”与“人和” D . 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9.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②困于心,于虑

      ③必先其心志

      饿其体肤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⑥行乱其所为

      ⑦入则无法家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所以动心忍性。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 (3)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B . 天将降大于是人也(责任,使命) C . 乱其所为(违背) D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告诉)
    4. (4)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百里奚举于市 B . 必先苦其心志 C . 空乏其身 D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 (5)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 .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 .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6. (6)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傅说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B . 饿其体肤(饥饿) C . 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D . 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7. (7)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拂乱其所 每韵一帖 B . 管夷吾举士 有亭翼然泉上者 C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做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D . 无法家拂士久已病矣
    8. (8) 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 B . 第②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C . 第③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D .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9. (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B . 入则无敌外患者(在国外〉 C . 必先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 . 孙叔敖举海(由于)
    10. (10)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1. (11)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2. (12)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3. (13)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4. (14) 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1) 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故知创业之难。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傅说版筑之间

      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创业与守成

      ④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⑤征与吾共天下

    3. (3) 选出下列画横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 国恒亦死 B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知守成之难 C . 傅说举于版筑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 D . 征与吾共天下求其能千里也
    4. (4) 翻译下面语句。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 (5)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 莫不/得之于艰难 D .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6. (6)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7. (7) 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②【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 9. (2022八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过有理想的生活》,回答问题。

    ①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②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理想只有 在不可企及时才可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A有理想不是以理想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B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④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暗自我,又时时否定自我。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⑤有理想不是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⑥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自爱爱人,自信信人。不妄自菲薄,亦趾高气扬。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⑦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⑧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C。

    ⑨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的心灵。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⑩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⑪有过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1. (1) 作者围绕什么中心内容展开?(概括回答}
    2. (2) 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3) 从文中第③段画线的A、B两个分句中任选一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4. (4) 请为文章第⑧段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例。
  • 10. (2022九上·丰顺开学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用好节俭传家宝

        ①有的餐厅推出机器人小锅炒菜、“智能光盘套餐”,通过精准定量、科学配比,引导节约用餐;有的单位食堂使用订餐码,鼓励员工线上预订,并根据当日订餐情况精准把控菜品供应量。最近,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减少餐饮浪费、倡导节约,令人眼前一亮。

        ②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幸福观,到老子“去甚、去奢、去泰”的思辨,再到墨子对“节用”理念的提倡……有关节俭的表达,寄托着对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藉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③勤俭建国、励精图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毛泽东同志睡衣上的 73 个补丁,周恩来同志“一片菜叶抹碗底”的简朴饮食,习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四风”再到“光盘行动”,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说“不”,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节俭之风大兴。

        ④节俭文化中的谦逊与珍惜,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从一株秧苗到一碗米饭,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都要历经几十道工序。人们欣羡田园生活,本质上则是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对劳动创造的赞叹。品鲈鱼美,勿忘“出没风波里”的艰辛;食盘中餐,须记“田家秋作苦”的汗水。万物生长,每一分倾注时光与汗水的劳动都不容辜负,而节俭正是尊重劳动的应有姿态。

        ⑤提倡节俭并非抵制消费,而是强调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能家电、共享单车、二手物品售卖平台……近年来,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生活方式,顺应了大众消费趋势,也激发了新的经济价值。

        ⑥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美学。《训俭示康》有言:“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近年来,“极简主义”“断舍离”等概念被不少年轻人推崇,绿色环保的服饰家居设计备受青睐,追求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渐成潮流。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洗尽铅华、摆脱心为物役的束缚,才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⑦我们面向未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弃微木,就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成风尚。

    1. (1) 文章第①段以“有的餐厅”“有的单位”的现象开头,有什么作用?
    2. (2) 文章第②③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节俭”,请概括。

      ②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

    3. (3) 文章第⑤⑥段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 11. (2022八上·邵东竞赛) 议论文阅读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②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③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 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④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

    ⑤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战的情感依托,“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 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活,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5日,有删节)

    1. (1) 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2. (2) 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 (3) 文章第⑥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 (4) 文中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你对这个观点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 12. (2021八上·延庆期末) 阅读《谈耐心》,完成各题。

    谈耐心

    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潜龙勿用。”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

    永逸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急于挑战强敌,没有耐心等待良机,最终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拿出了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可见,是否有耐心,对事件的成败至关重要。

    ③拥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甲】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的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④因此,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乙】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步伐坚定,不到最后,决不言败。【丙】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1. (1) 请你说说这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论述的。
    2. (2)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用刘邦和翟志刚的事例,意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耐心是事情成败的第一要素。 B . 第③段论述了拥有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 . 第⑤段揭示了耐心的内涵及其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3. (3) 请为下面的事实论据在文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并阐明理由。

      《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 13. (2021八上·永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思想”

    ①人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亿万原子分子构成的“臭皮囊”,也不是DNA长链组成的遗传基因,而是深藏在每个人脑海中的“自我意识”——思想!所以人应该思想。

    ②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人有思想才会创造工具,才会劳动。失去思想,人与动物何异?

    ③人的发展更需要思想。思想之威力无远弗届、无坚不摧。

    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纯思想的产物,他发表狭义相对论后意犹未尽,经过十年苦思冥想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奠定了现代宇宙学之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异常活跃的霍金推论出黑洞理论,黑洞引力大到连光线也无法逃脱。这已为当代天文观测所证实。

    ⑤不仅科学重思想,文学、艺术亦如是。文章之深度在于思想,我爱读《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开篇气势磅礴,正文写景抒情字字珠玑,令人击节赞赏。但全文之灵魂还在结尾那一段富有哲理的议论,杜牧在思想!

    ⑥凡高博物馆展出他的两幅名画,《吃土豆的人》中的人物再平凡不过,《麦田里的乌鸦》中的群鸦是常见之凡鸟,为什么为世人所赞赏?是因为“心有灵犀一点通”!艺术之魅力在于思想之交互。中国画坛上也有类似的情形:罗中立《父亲》脸上每一道如刀刻的皱纹,吴冠中《苦瓜家园》中每一根纠结的藤蔓,都在促人深思。

    ⑦我有一个嗜好——胡思乱想。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思绪如离云出岫飘忽不定;时而又如飞瀑流泉一泻千里,虽然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结果,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空手而归,其乐无穷——想什么呢?

    ⑧一是想个人。回想个人的经历:幸福的童年,迷茫的青年,坎坷的中年;一生中曾有几个关节点,不同的选择可以走完全不同的道路,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想得更多的是未来,如何在有生之年尽情地奉献和享受?

    ⑨二是想朋友。我有一些勤思好问的素心朋友,彼此间推心置腹无话不谈,讨论问题时直言无忌,争得面红耳赤。犹如异体之撞击,相互切磋砥砺迸发出的火花,激励我想得更广更深。中宵反思,往往彻夜不眠。

    ⑩三是想宇宙万物。牛仔裤为什么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后现代画是不是国王的新衣?新诗如何才能媲美唐诗?五百年后的新新人类是什么样子?以至于物质本质,宇宙演化,生命起源……非关功利,只是好奇。

    ⑪任思想涉足大千世界之长河,让涓涓流水在脚趾间滑过,虽然没有拾到美丽的贝壳,不亦乐乎?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 (2)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两个“思想”的含义不同。 B . 第⑤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文学重思想。 C . ④⑤⑥三个段落之间是对照关系。 D .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3) 结尾段画线句“虽然没有拾到美丽的贝壳,不亦乐乎?”的含义是
    4. (4) 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B .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C . 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勒南 D . 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皮尔斯
  • 14. (2021八上·丹阳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③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⑤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选自《培根论人生》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1-05版

    1. (1) 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 . 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 . 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 . 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2.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3. (3) 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 15. (2021八上·兴化月考) 阅读王子朴的《从香菱学诗谈起》,完成问题。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怎样虚心好学呢?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从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 (2) 文章①②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4. (4) 本文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列举一例并阐述其作用。
  • 1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著名词作家乔羽,曾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②段中画线的“这种美德”指什么?
    4. (4)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 17. (2021八上·麻城月考) 阅读《给人生加个意义》,完成各题。

    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工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足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1. (1)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中心意思是什么?
    2. (2) 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 (3) 文中结尾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18. (2020八上·通河期中) 阅读《我们为何读经典》,完成问题。

    ①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②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             

    ③但是,大家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来,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它有用吗?有!          

    ④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方说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

    比如说,先秦诸子中,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读到了人生智慧。             

    ⑥尽管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等产生在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民族,远隔千山万水,也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他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⑦我认为,第一点是对待人、对待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理性态度;第二个就是对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幸福的终极关怀。相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家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艺术的关系,更注重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

    ⑧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⑨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中国的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1. (1) “为何读经典?”下列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的一项是(     )
      A .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应潜下心来,多读经典。       B . 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C . 经典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         D . 经典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阅读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     
    2. (2) 文章第①、⑤段画线句分别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第①段 第⑤段               

    3. (3) 第⑥段中“惊人的相似”,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4) 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引用“中国老话”,意在强调读最好的书才能有所收获。 B . 人们之所以对经典产生兴趣,原因是现代化的今天,对于回答使人们感到迷茫的“永恒的问题”,它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C . 相比当时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中国的思想家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D . 在经济全球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潜下心来,多读经典,特别是多读中国的经典。
  • 19. (2020八上·德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牢记“胜利启示”,矢志实现复兴

    华 宁

    ①9月3日,一个欢庆胜利的日子,一个回溯历史的时刻。

    ②73年前,在同盟国代表见证下,日本政府签字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宣告最后胜利。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人民汇聚成抗敌御侮、气壮河山的磅礴力量,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伟大功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伟大贡献。每一次纪念,都是对历史记忆的强化。73年过去,我们依然有理由为胜利而鼓呼,因为胜利历程如此艰苦卓绝;我们依然有必要向历史请教,因为历史教益如此引领现实。

    ③牢记“胜利启示”,就要守卫历史、捍卫正义。“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时间是记忆的敌人,正因为这样,所以牢记历史才能有正确认知,以史为鉴才能防患未来。我们可以放下悲凉,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苦难;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我们不会忘记暴行。延续胜利,铭刻胜利,一个重要前提就在于守卫历史、捍卫正义。对那些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我们都应该坚决反对、坚决抵制,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人。虽然今天大多数人都不是历史见证者,但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历史记忆的铭刻者和传承者。共同守护历史正义和和平果实,我们责无旁贷。

    ④牢记“胜利启示”,就要珍视和平、共谋发展。英勇悲壮的抗日战争,凝聚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激发起中国人民崇尚和平的宽阔胸怀。“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中华民族发自肺腑的心声。“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人民和谐万邦的倡议。强起来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和平、更愿意守卫和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决心和能力做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切实践行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的阳光才能永远普照这个星球。

    ⑤牢记“胜利启示”,更要赓(ɡēnɡ,继续)续精神、永志奋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复兴征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准确把握抗战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把抗战精神化为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坚守,矢志复兴的意志必定更加强劲,团结奋斗的合力必定更加磅礴。

    ⑥历史是一面观古照今的镜子,是一把知往鉴来的标尺。抗战时期飞行员汤卜生在《一个飞行员的自述》里写道:“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今天,新时代的光明航线前途万丈,实现民族复兴,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选自2018年09月03日人民网)

    1. (1) 这篇新闻评论是针对我国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这一新闻事件而发表的见解和主张。文章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牢记“胜利启示”,就要守卫历史、捍卫正义。 B . 牢记“胜利启示”,就要珍视和平、共谋发展。 C . 牢记“胜利启示”,更要赓续精神、永志奋斗。 D . 牢记“胜利启示”,矢志实现复兴。
    2. (2) 选出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B . 我们都应该坚决反对、坚决抵制那些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我们都要责无旁贷地共同守护历史正义和和平果实。 C . 渴望和平、守卫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共识。 D .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 (3) 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说明“9月3日”是一个特殊的纪念日。 B . 第②段指出回溯强化对抗战历史记忆的必要性。 C . 第③到第⑤段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怎么做才是牢记“胜利启示”。 D . 第⑥段总结全文,号召人们不要忘记抗战历史。
  • 20. 课内阅读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节选)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

        ……

        ③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 (1) 填空。

          第一段在达方式上有相结合,同时有记叙顺序的。开篇引用铭文在结构上,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一方面点明,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

    2. (2) 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 (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4. (4)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
    5.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 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 . 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 . 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 . 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