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辽源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西汉时期,皇帝的诏书通过御史大夫起草并下发丞相,再由丞相下达地方,重大案件由御史大夫出面组织并处理。汉武帝以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州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监督和制约郡守权力。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 国家的治理体系有所完善 C . 行政决策权力受到制约 D . 行政与监察部门相互制衡
  • 2.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 .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 宋提点刑狱司与唐代的吏部
  • 3.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 . 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 B . 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 C . 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D . 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 4.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B . “首相民主”说明行政权扩张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 C . 上述材料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D . 西方民主制度不再遵循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
  • 5. (2022高二上·沙市期末)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央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各省各自为政,中央与地方界限混淆,临时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中央集权危机。袁世凯上台后,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决定回归帝制。由此可见(   )
    A . 民主共和制违背历史潮流 B . 南方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C . 恢复帝制有广泛社会基础 D . 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艰难
  • 6.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建国初期,政务院设工作部门34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10个,占29%;经济职能部门15个,占44%。1954年,国务院设工作部门35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类下降为23%,经济职能部门类上升为60%。1986年底,国务院设工作部门72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不到10%,其他均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这说明(   )
    A . 部门设置体现民主集中 B . 社会发展影响政府职能 C . 国家部门执政效率提高 D . 政府部门日益精简精干
  • 7.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有学者认为:“我们一提到戊戌维新,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康梁主导下的变法,但其实在当时,有许多人都在变法。陈寅恪先生就曾经提到过,他的父亲陈三立和祖父陈宝箴等人都曾在变法中发挥很大作用。当时朝中一些倾向变法的大臣也曾参与到变法当中,可能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批原先的洋务派官僚在此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的另一种叙事脉络。此外,江浙的士人可能对变法也有自己的一套历史叙事逻辑。”。该学着在此强调了戊戌维新(   )
    A . 是康梁主导下的变法 B . 存在失败的必然性 C . 缺乏完整的变革体系 D . 中心与路径的多元
  • 8. (2023高三上·王益月考) 下列为中国古代“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演变情况。它反映出(   )

    时间

    演变情况

    秦朝

    位上卿,掌副宰相,负责监察百官,代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末年

    更名为“大司空”,位列三公之一,主司行政不再具有监察权

    东汉初年

    称“司空”,“掌水土事”等

    唐代

    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共同设立,唯御史大夫极少除授,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专掌监察执法

    明朝

    洪武中期,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A . 皇权与相权矛盾渐趋激化 B . 中央集权体制不断走向完善 C . 中枢分层决策的效率提高 D . 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
  • 9.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

    ②“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

    ④“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②③④① D . ③②④①
  • 10.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1855年、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其中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学等;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这表明(   )
    A . 英国文官选拔重视应试者的综合素质 B . 英国文官考试程序比较烦琐 C . 高级文官考试的难度比较大 D . 当时英国自然科学发展显著
  • 11. (2023高二下·周口开学考)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往往利用政治任命官员。这种做法(   )
    A . 进一步完善了文官制度 B . 摒弃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C . 意图加强对文官的控制 D . 消除了官员任免的弊端
  • 12.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据此可推知(   )
    A . 学堂选官制度尚未建立 B . 儒家思想已丧失正统地位 C . 新式教育备受大众质疑 D . 传统的士人阶层将被分流
  • 13.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民国时期实行公务员甄别,规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可任用公务员。但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者,亏欠公款尚未清结者,曾因贪污处罚有案者,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这表明民国时期(    )
    A . 公务员甄别只关注政绩 B . 甄别合格的官员都具有实际才能 C . 公务员考核注重德才兼备 D . 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 14. (2023高二下·米东开学考) 曹魏时期修律,废除自商鞅变法时确立的以法律形式强制父子兄弟分家析产的规定,鼓励父子兄弟不分家而共享财产;又仿《周礼》,以“八议”入律,即给“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官僚以法律特权,有罪先请,议而从轻。这些法律规定( )
    A . 彰显法律与伦理的根本对立 B . 适应了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 C . 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D . 维持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
  • 15.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 (   )
    A . 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 B . 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C . 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 D .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 16.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法国人坦言罗马法对其影响巨大:“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从本质上看两部法律的相同点在于(   )
    A . 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 B . 《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C . 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 D . 两者同属大陆法系
  • 17.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致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这说明两大法系的共同特征是(   )
    A . 突出法官作用 B . 以成文法为主 C . 强测法律至上 D . 以判例法为主
  • 18. (2023高二下·福州期末) “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 . 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 .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 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19.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秦朝给徙民予拜爵一级奖励,汉朝则免除所有田租和人头税,并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农具、牧畜和籽种。这些政策(    )
    A . 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B . 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 C . 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 .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20.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反映了(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 地方行政制度开始推广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D .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 21.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 形成了主权国家平等原则 B . 削弱了欧洲统一的观念 C . 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发展 D . 奠定了欧洲均势的基础
  • 22.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   )
    A .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 B . 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C . 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 D . 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
  • 23.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   )

    宋(960—1279年间)

    明(1368—1572年间)

    钱币铸造量(全国)

    26,000万贯

    400—600万贯(约等于宋代熙宁年间一年铸造量)

    劳动力价格(江南地区)

    技术劳动力(月工资)

    约4500钱加9斗米

    约6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

    士兵(月工资)

    约3000钱加15斗米

    约2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

    实际流通主要货币(江南地区)

    金、银、钱

    米、谷、银、布

    A . 粮食产量增加替代部分货币职能 B . 商品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C . 白银大量流入推动市场发展 D . 民众生活困难导致以物易物
  • 24. 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 . 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 .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 . 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 25. (2023·模拟) 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 . 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 . 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 . 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 . 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 26.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为了防止黄金储备外流,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其“新经济政策”时,停止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美元实际上与黄金完全脱开挂钩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这种现象(    )
    A . 导致美元丧失了储备货币功能 B . 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结果 C . 符合汇率由浮动到固定的趋势 D . 推动世界贸易规模日益萎缩
  • 27. (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 对下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 . 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 C . 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 .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 28.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实现了完全货币形式征收赋税 C .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29.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中国古代社会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则长期维持“乡绅自治”,即“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据此可知,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   )
    A . 得益于家族制度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 是封建割据政权长期存在的基本因素 C . 有效制衡了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权力 D . 降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效能
  • 30.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1981年,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五国签署通过了《北欧五国社会保障公约》,内容涵盖残疾与养育子女救济金,残疾、老年与死亡救济金,工伤救济金,失业救济金,儿童普通现金津贴,社会医疗等。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
    A .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B . 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 C .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 .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 31.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
  • 32.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三: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不平等状况,说到底是如何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平等的问题。使城乡居民实现平等就业和公平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逐步实现一元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不平等,这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2. (2) 据材料二,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当前我国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 33. (2022高二上·辽源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