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4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以青铜雕像群为代表的古蜀文物,以及古城墙、古祭祀礼仪中心残迹等,证明了三四千年前的川西平原已具有了可以同殷商中原文明媲美的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形态。据此可以推断(   )
    A . 古蜀文明水平高于殷商文明 B .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特点 C . 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 D . 古蜀地区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中心
  • 2.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大量的卜辞材料所表现的思想,乃是神灵为历史的主宰,神意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甲骨卜辞与青铜铭文记载内容的不同,表明(   )
    A . 天命神学在西周遭到普遍怀疑 B . 中国古代人神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C . 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已经产生 D . 西周时期礼乐等级秩序开始形成
  • 3.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春秋时,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国时,商君言:“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上述思想(   )
    A . 体现了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 B . 反映了社会教化的重要影响 C . 适应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 D . 确立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
  • 4.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据钱穆先生研究,汉代的察举制,要求首先进学校读书,获得补吏后,才可以被察举。而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这说明(   )
    A . 士族门阀的世袭特权具有法律制度保障 B . 门阀士族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撑 C . 魏晋以来的门第社会起源于汉代察举制 D . 士族门阀制度成熟于西汉时期
  • 5. (2023高三下·长春开学考) 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

    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西晋

    81

    183

    东晋

    130

    108

    A . 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 B . 普通的地方豪右出仕途径拓宽 C . 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 D . 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
  • 6. (2023高二上·库车期末) 唐初官修六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晋书》和《隋书》,分政权修撰,无正统与否之分,改变了南北朝时期修史“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陋习。此举旨在(   )
    A . 缓和民族矛盾 B . 增强国家认同 C . 总结前朝教训 D . 消除南北隔阂
  • 7.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唐宋时期,言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一批思想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注重功利,整个社会焕发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面貌。这反映出该历史时期(   )
    A . 传统的儒家伦理纲常已被完全抛弃 B . 平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和兴盛 C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财富力量崛起 D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 8.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南宋中后期,时人记载:“吴中……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浙间无寸土不耕”,两浙“无不耕之地”。这表明当时(   )
    A . 农业向粗放型发展 B . 农业开发进程加快 C . 人地矛盾日益明显 D .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9.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爱情作为创作的主题,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   )
    A . 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B . 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C .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D . 力图冲破程朱理学束缚
  • 10.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录,故班录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意,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录以代耕之意,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该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A .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B . 主张君民一体 C . 主张君臣地位平等 D . 主张君舟民水
  • 11.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明万历时期,即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陷入经济萧条,大西洋贸易衰退,以转贩中国商品为主的太平洋贸易发展为世界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商品由此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市场贵金属相对过剩与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的不平衡状态。这反映出明朝中国(   )
    A . 呈现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 B . 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中央政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D . 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 12.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清代中叶,湖南新化县“妇人女子纺织之声,虽于夜分不辍,但所需棉花,尚籍资于邻境,不全出于土产”。邵阳县棉花“种之颇多……大约每年所收,不足衣本土之人,多贩之他处”。这反映出当时(    )
    A . 区域商帮的兴起 B . 雇佣关系的普及 C . 地区经济的差异 D . 纺织技术的进步
  • 13.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1835年,道光帝发布上谕称:“从来民风之纯朴,由于士习之端谨。凡有教士之责者,不徒课以文艺,务在敦崇实行,严为旌别,以树风声。”道光帝发布该上谕的根本目的是(   )
    A . 改善社会风气以维护清朝统治 B . 发动民众监督以整顿吏治 C . 整顿民风以端正士人学术风气 D . 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 14. (2023高二下·魏县月考)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   )
    A . 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 B . 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 C . 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D .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 15.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1923年,共产国际的决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提出“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共产国际的这一决议(   )
    A .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 . 指导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D . 明确社会主义革命方向
  • 16. (2024高二上·鹤山月考) 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制定详细的法规用来甄别、审查、任用政府公务人员,而国民政府却在法规中塞入了“革命功勋”的条款,以致党龄在五年以上的党员都成了有“革命功勋”的人,可以安然留在政府里,并且步步升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公务员构成日益单一 B . 国民党专政色彩浓厚 C . 考试院权威已经丧失 D . 文官晋升制度较完善
  • 17.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抗日战争给中国现代化道路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中国民主力量在成长、新的社会集团兴起,除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建国之外,各民主党派也积极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甚至被战争动员起来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在战后也纷纷舆论议政、组织政党、干预国事。这(   )
    A . 表明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B . 表明中共的和平建国纲领即将得到实施 C . 表明抗战胜利促使国民党放弃了一党专政 D . 反映了当时中国参政扩大化的历史趋势
  • 18.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漫画《鸟儿与草人》发表于1952年9月《人民日报》。

    鸟儿对草人说:“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是你这个样儿。”该漫画反映了(   )

    A . 土地改革受到农民欢迎 B . 农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增强 C .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功 D . 解放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 19. (2023高三下·杨村开学考) 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老挝、柬埔寨五国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62.9%,对第三世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35.9%。这反映中国( )
    A . 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 . 积极顺应区域集团化趋势 C . 努力拓展外交活动空间 D . 大力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
  • 20.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下表为 1980和 2000年农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A .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B .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 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取得成效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21.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审判中,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这(   )
    A . 保证了判决结果的公正 B . 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C . 体现了审判程序的民主 D . 体现了民主程序与公正结果的一致性
  • 22. (2024高一下·深圳月考) 有学者指出,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和矿物;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黑奴。据此可知(   )
    A . 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的贸易往来 B .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 . 新航路开辟使得三角贸易逐渐盛行 D . 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23.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 24. (2024高二上·景德镇期末) 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金融市场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导致上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经济实力的增强 C . 殖民扩张的加剧 D . 大国之间的争夺
  • 25. (2024高一下·汕头期中) 16世纪,意大利的艺术家认为自然场景的表象是被自然规律所制约的,画家应当去研究和揭示这些法则。他们还以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思考其他领域的物体及其表象,例如一般意义上的光学或力学对象。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
    A . 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B . 完善了近代物理学知识体系 C . 迎合了工业发展的需要 D . 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 26. (2023·华容模拟) 亚当·斯密《国富论》:“高关税是令走私泛滥的根源。高关税既无法达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目的,也达不到为政府增加财政的目的,只会引发走私泛滥,消弱法治,因而是有害无益的。”这一观点(   )
    A . 主张抛弃自由贸易政策 B . 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 C . 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D . 实质上是提倡贸易保护主义
  • 27. (2024高三下·长沙月考) 苏俄中央消费总社计划于1921年8月15日前拨出8105亿金卢布的工业品给地方合作社,而实际只拨出1133亿金卢布。同期,政府计划用工业品交换3200万普特粮食,但只得到218万普特粮食。为了克服这种困境,苏俄政府(   )
    A .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 . 扩大农村租佃关系 D . 统一进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 28.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193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这些措施(   )
    A . 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B . 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 C . 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 D . 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
  • 29.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一战结束后,法德两国都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对方。1952年,两国肯定了共同承担一战责任的观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   )
    A . 理性地探讨了一战的战争罪责 B . 缘于对历史事件所持立场不同 C . 随着冷战格局演变而不断调整 D . 适应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 30.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

    年份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0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5

    38.4

    7.2

    1980

    44.8

    39.0

    9.0

    1985

    50.8

    35.3

    9.0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资料来源:(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注:百分比合计不到100是因为统计与经互会的贸易时,国家未被区分,故有误差。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稳步增长 B .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 C . 制成品和服务贸易长期主导世界贸易 D . 发达国家长期主导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 31. 1966-1970年苏联从西方进口机械与设备机构的年增长率为11%,其对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黄金、工业原料等低附加值产品。1975年和1976年苏联从美国进口总额的18.33亿美元和23亿美元中超过60%都是粮食进口。这表明( )
    A . 苏联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风险 B . 美国经济霸权地位逐渐衰退 C . 西方国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D . 美苏之间对抗逐渐趋向缓和
  • 32. (2024高三上·浙江模拟) 21世纪初,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全球收入最高国家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信息化是( )
    A . 新兴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 B .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C . 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源 D . 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手段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满分52分。
  • 33. (2024高三上·望城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既留下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对法国文化影响的痕迹,更烙上了法兰西思想历史对中国革命和历史深远影响的印记,奠定了五四运动及其后法兰西文化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戴高乐在1961年就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法国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是“不正常的”,同中国隔绝的状况应该结束了,并设法了解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同时发表只有两句话的建交联合公报,被西方舆论称为爆炸了一颗“外交核炸弹”。                                 ——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等

    材料二: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法文化交流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的具体表现,并概括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关系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 34.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他认为,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及沿线区域)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与灾难。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运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丝绸之路是一部_______史”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完整,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35. (2023高三下·肇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内妨碍经济发展的旧政策法规逐渐消除,但在对外贸易中,小皮特等多届政府未革除重商主义,如对粮食等数百种进口物品征收高关税。1846 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不久又废除了《航海条例》,且对大多数商品取消关税。英国成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大国,确立了经济自由主义。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从19世纪90年代末起,英国积极推动帝国内部的特惠贸易措施。最早采取的优惠形式是,殖民地单方面降低对英国出口的关税,到一战时,迫于殖民地的压力,英国开始给予互惠安排。1915 年通过的“马克科纳关税”和一战后颁布的“产业保护关税”都歧视帝国外的贸易。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 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材料三

    1937年,英局乌干达殖民当局为发展近代纺织业而申请关税保护时,英国殖民事务部一位助理部长居然认为,“东非人的食指和大拇指太大、太笨拙,无法操作棉纺织机器”。在英国政府眼里,殖民地的任何工业化都是“不公平竞争”,从鞋类到啤酒的英国生产商也向政府“写去愤怒的信函,要求获得针对殖民地“不公平’竞争的保护”。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一反保守主义的稳重传统,态势激进,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和“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 (1) 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指出材料一、二、 、三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内容变化的原因。
    2. (2) 指出材料四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新内涵,并分析其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