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顺天 | 北直隶 | 南直隶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山东 |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四川 | 广东 | 云南 | 贵州 | 广西 |
课税司 | 1 | 5 | 10 | 12 | 13 | 12 | 8 | 8 | 4 | 8 | 10 | 4 | 4 | 8 | 1 | 4 |
课税局 | 9 | 6 | 58 | 46 | 19 | 14 | 15 | 36 | 7 | 8 | 16 | 6 | 1 | 2 | 3 | 1 |
每月收入 |
50 |
80 |
100 |
130 |
200 |
儿童津贴 |
13 |
13 |
13 |
13 |
13 |
家庭津贴 |
22.55 |
17.60 |
13.89 |
8.29 |
0 |
家庭收入补助 |
22.50 |
7.50 |
0 |
0 |
0 |
家庭免费早餐 |
5.00 |
5.00 |
0 |
0 |
0 |
纳税 |
0 |
-7.88 |
-13.88 |
-19.88 |
-43.83 |
国民保险 |
-4.50 |
-7.20 |
-9.00 |
-10.80 |
-18.00 |
实际收入 |
108.55 |
108.00 |
104.01 |
110.61 |
151.12 |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不断发展的时期。在政治上,为摧垮魏晋以来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唐政府培养遴选忠实的为本王朝效力的人才;在思想意识领地,通过传授儒术和兴办学校来推崇儒术,笼络人心。唐太宗等统治者在总结历史经验后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而要造就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就“必须博学已成其道”,“以学饬情以成其性”,从抓教育入手。他们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重视封建统治人才的开发和智力投资。
——摘编自孙炳元《论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拟定了《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提出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宗旨,经清政府批准正式颁布,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明令颁发的教育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确立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宗旨要求德智体美四育并举,而以德育为中心,对革除清末教育旧制,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李霞《民国时期教育方针的精神主旨研究》
材料:
时期 |
事件 |
1896年 |
上海的“又一村”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
1905年 |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利用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为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拍摄了数个拿手片段,电影《定军山》诞生 |
1923年 |
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以教孝、惩恶、劝学和市民教育为主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轰动 |
1934年 |
上海联华影片公司摄制的电影《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影片,影片以浓厚的社会意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此后《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电影也在北美上映,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
国民政府在云南先后拍摄了《抗战建国中之云南》《松山战役》《腾龙战役》《保密公路》等一系列以云南滇西抗战为题材的纪录片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新中国的电影制片制度确立,影片的质量较之前也有了很大提升。1959年共完成了82部作品,《林则徐》《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在创作、思想、技术方面已趋于成熟,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被称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中国电影事业打破了区域界限,在深刻认识改善自身的方位、领域及所在层次后,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代表作品有《小花》《红高粱》《沙鸥》《霸王别姬》《生死抉择》《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 |
——摘编自蔡舒婷《试析中国近现代电影的特征》等
根据材料,就中国近现代电影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合适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 |
国家 |
转移 |
成就 |
第一个 |
意大利 (1504~1610年) |
\ |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奠定(地面)近代力学的基础 |
第二个 |
英国 (1660~1750年) |
第一次转移 |
实现了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
第三个 |
法国 (1760~1840年) |
第二次转移 |
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改造巴黎科学院,使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此外,还形成了集中型科学组织 |
第四个 |
德国 (1875~1920年) |
第三次转移 |
实现了第二次科学理论的大综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特性开始显现,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 |
第五个 |
美国 (1920年至今) |
第四次转移 |
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
——摘编自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结成了一种战略盟友关系——英美特殊关系。英美两国都深受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教义影响,这为英美特殊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英国经济凋敝,百废待兴。1945年12月6日签署《英美政府财政协定》,规定:英战时所欠的270亿美元的物资款,除去英国已支付的款额,美国只要求英国偿还6.5亿美元;截止到1951年12月以前,美国将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年利率为2%。这为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快速升温提供了现实条件。英国的传统外交一直试图在欧洲维持一种均势的局面。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使得英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摘编自张贺《英国加入欧共体过程中的英美“特殊关系”研究》
材料二:二战以后,美国在对待欧洲一体化方面一直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美国给英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美国一直以来都希望英国加入欧洲联合运动并在其中起领导作用,只是英国坚持三环外交,美国才不得不转而支持法德。在美国的援助下,欧洲经济快速复苏。戴高乐上台后,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起到领导地位,这直接打破了西欧的均势。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之后,英国便组建自由贸易联盟与之相抗衡。两个组织间的对抗不但影响到北约的团结,而且也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从1957年到1973年,历时十余年,英国最终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正式成员。
——摘编自郭付林《英国加入欧共体进程中的美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