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黄江期中)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 . 会制作工具 B . 有爱美意识 C . 懂得人工取火 D . 掌握磨光技术
  • 2. (2023九下·泰兴月考) 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功绩是(    )
    A . 制造出铁农具 B . 推广使用牛耕 C . 修建都江堰 D .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3. (2023九下·泰兴月考) 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4. 从贝币到铜币等金属货币,再到今天的纸币和电子货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出现在(   )
    A . 长安 B . 四川 C . 临安 D . 东京
  • 5. (2023九下·泰兴月考) 从西域都护的设置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从文成公主人藏到班禅六世进京,从澎湖巡检司到设立台湾府,这些史实构成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地方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 D . 对外交往的扩大
  • 6. (2023七上·娄底月考) 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 . 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 .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 . 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 . 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 7. (2024九下·翁牛特旗模拟) 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 . 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 .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 . 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 . 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 8. (2022八上·淮北月考)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9. (2023九下·泰兴月考)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A . 最早起源夏朝 B . 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C . 体现儒家思想 D . 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 10. (2024七上·期末) 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 .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 筑路技术的提高
  • 11. (2023九下·泰兴月考)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 .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 . 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 .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 12. (2024七下·桥西期中) 《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 . 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 . 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 . 根本上杜绝割据产生的隐患 D . 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应对边患
  • 13. (2024七下·巴中期末) 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这表明(   )
    A . 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显强化 B . 驻藏大臣的实权已变得越来越小 C . 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 . 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 14. (2023九下·泰兴月考) 奕䜣上奏清廷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A . 汉阳铁厂 B . 轮船招商局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湖北织布局
  • 15. (2023九下·泰兴月考)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材料说明“运动倡导者”的目的是(   )
    A .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 . 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 16. (2023九下·泰兴月考) 在某次战争之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使中国(   )
    A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 .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 .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7. (2023九下·泰兴月考)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列强得出这一结论的是(   )
    A . 禁烟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维新变法运动
  • 18. (2024八上·江门月考) 以下史实反映了晚清政府外交的历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②③①④
  • 19. (2023九下·泰兴月考)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据此,中国人率先进行的尝试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 D . 五四运动
  • 20. (2023九下·泰兴月考) 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这是国家危亡之际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它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不准士子干政的禁令,标志着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已经崛起,并登上历史舞台。这一事件是(   )
    A . 禁烟运动 B . 公车上书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21. (2023九下·泰兴月考) 如图是1931年刊发于《互助周刊》的漫画《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点燃了!》。下列选项中,对漫画相关史事解读合理的是(   )

    (   )

    A . 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D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22. (2023九下·泰兴月考) 下列作品促进了不同时期新思想的传播,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变法通议》  ③《敬告青年》  ④《革命军》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④③① D . ②④①③
  • 23. (2023九下·泰兴月考)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指出:“我们的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目前,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 取得了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B . 开始着手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 . 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 D . 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24. (2023九下·泰兴月考) “七七事变”后,骄横的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武汉会战”就是其中之一,其作用是(   )
    A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B .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C . 历时4个多月,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 . 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综合题
  • 25. (2023九下·泰兴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秦王朝组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下设乡、里。这就建构了从朝廷到地方多梯级的统治机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远不如元朝辽阔)……立(设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材料四:2011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精心策划,隆重推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其中《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是重要内容。其记载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自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有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中国档案报》

    1. (1) 根据材料一(不得照抄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商鞅变法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在地方实施的行政制度及高居“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塔尖的职位名称。秦朝大力推行巩固统一措施,以什么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3. (3) 材料三中的“立(设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有何创新?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政府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清朝前期政府治理台湾的措施。你认为2011年推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有什么现实意义?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政府加强治理国家和维护统治需要注意什么。
  • 26. (2023九下·泰兴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材料二:

    1. (1) 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实现“文化的一统”的做法。
    2. (2) 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依据材料二,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①图片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中,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有。印证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的有。(填写字母即可)

      ②仿照示例,写出图片F所示内容的历史内涵。

      示例:图片所示的“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既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建制状况,也能反映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3. (3)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 27. (2023九下·泰兴月考)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紧要历史关头,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力量,朝着一个正确坚定的方向团结奋进,更不是四分五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在前期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中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在后期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中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农民战争叫什么?该战争的发动者是谁?
    3. (3) 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5.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