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教科书 |
论述 |
1907年 |
《中国历史讲义》 |
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
1913年 |
《共和国教科书》 |
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
1928年 |
《初中本国史》 |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
主管上级 |
机构 |
职能 |
来源 |
尚书省(六部) |
礼部 |
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 |
北周始设 |
内待省(九寺) |
太常寺 |
具体的祭祝和乐舞 |
秦九卿演变而来 |
鸿胪寺 |
接待宾客和丧葬仪制 |
||
(五监) |
国子监 |
学校管理,最高学府 |
汉太学演变而来 |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李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礼记·王制》
材料二:
西周时期,由于是以周王朝为核心的部族联盟灭掉了商朝,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国,屏藩周室”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国各地被成百上千个邦国所分割,他们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共主一周天子,可在邦国之内却独立行使统治权,兵役、劳役等事项周天子无权过问。而秦末汉初之时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 ,则是主张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一种政权构建方式。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的邦国那样保持行政上的独立完整性,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权的干预与制约。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张下的诸侯分封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时期旧的分封思想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几十年后,“七国之乱”爆发,分封的诸侯国由此经历了大的转变。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材料三:
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 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
--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
材料一
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如图:中国国家文明起落简示图
——孙皓晖《国家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理解与中国文明解析》
如图为学者孙皓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图示,对此认识你有什么见解?(提出赞成、质疑、修改意见或新见解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