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现当代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3-09-12 浏览次数:26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 .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 .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 .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 2.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题目: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土地执着的爱。 B .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句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中“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 3. 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 .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 . 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 . 《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二、语言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个性化创造活动和结果,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要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判断,从而影响其创作风格。现实的社会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敌人,它造成痛苦和失望,但对于艺术激情的产生来说,这恰恰是必要的准备。正如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因此,建安风骨所透露出的悲凉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其忧郁悲凉之感让人心绪颤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刘勰的这段话可谓是对建安文士创作情感的最好描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迷惘,这双重困境必然会在建安文士们的审美情感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审美肇源于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崇高作为反映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一,与审美主体自身因素(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以及在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频繁的战乱和疾疫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大批建安文士的生命,“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丕《与吴质书》)如果说生命在瞬间的消逝只是一种命运的劫数,或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话,那么精神价值的失衡和无所皈依就更促使文士们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一方面,正是人们面对战争的摧毁强力,感觉生命的存在力量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整体失衡,可以说又毫不留情地给了人们本已脆弱的灵魂以沉重一击,他们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是毫无意义的渺小。崇高体验大都是艺术家遭受心理挫折时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的外物面前,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巨大或宏伟,都首先给艺术家以威慑和震撼,迫使他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在如此苍茫的宇宙中,作为如此渺小的生物,我的存在是否太可悲、太可笑、太脆弱,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可以说建安时期的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是崇高感产生的契机。

    至此,建安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就不难理解了:明净的大自然与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文士们极易领悟山川草木之不朽和个体生命之卑微,便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崇高的愿望,从而努力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在对物质不灭而人生短促的崇高(审美)体验中,一股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作家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巨大狰狞的外物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我”(人格力量)的升华,使“我”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摘编自吴巧云《建安风骨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风骨”属于中国传统的文论范畴,它既可以用作文学批评,也适用于书画、人物的品鉴。在中国的文论范畴中,“风骨”体现为情志和思想的刚健正气之力。以此观照雪莱的诗歌,发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诗作中所蕴含的崇高正气之力恰好与此相通,从而揭示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某些层面上的可通约性。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释“结响凝而不滞”句,指出“凝者不可转移,声律以为贵”,声律调畅而凝练,文章读起来就铿锵有力。因而,形成了文章声律美的效果。基于汉字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构成了中国诗歌或激越高昂、或沉郁苍凉、或简淡清亮的声律特色。而英诗在音节的轻重和音步的长短错位中也形成了诗歌独特的声律美。韵律在英诗中的植入,形成了英诗的多重音象。雪莱尤为推崇培根文章中波澜壮阔的声韵,认为它超出了人心的局限,带着人的心灵一块倾泻,涌现它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在雪莱的诗作中,因其情感的奔放与韵律的短促有力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诗歌声律的铿锵有力,从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魄,如他的《西风颂》就体现了这种特色。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声律铿锵有力的诗歌在雪莱诗作中既非个别,也非偶然。《西风颂》固然是此中的一个代表,但除此之外,像《颂歌》《苍天颂》《云》《致云雀》等,都是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名篇。尤其是《致云雀》,雪莱以饱满的激情和充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这正与刘勰《风骨》中所说的“结响凝而不滞”相通约,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

    虽然雪莱追求诗歌的自然成文,但是追求诗歌写作的自然性并不拒斥对语言的锤炼。雪莱也是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中,完成其诗篇对雄壮伟力的表现,并非全凭最初的灵感。他在《诗之辩护》中指出,语言、形式等诸多因素是组成广义诗歌的素材。而对于狭义的诗歌而言,正是语言,尤其是具有韵律、力量语言的特殊配合,才创造出无上威力的诗歌。他认为倘若诗歌文辞使用妥当,就犹如“火星”“原子”,充满了精神,饱含电光。这正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具有属性上的相似。

    此外,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中,由于其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也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在雪莱的一些抒情诗中,这种格调表现得尤为明显。希腊神话是雪莱诗作题材的主要来源,雪莱对希腊神话的崇高形象情有独钟。这些富有力量的神话形象经过雪莱天才诗情的改造,从而具有了现代精神。雪莱《阿波罗之歌》中对阿波罗的阳刚形象加以赞美,诗中的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正义,那些有奸伪、欺诈的恶念的人都对阿波罗敬畏三分。因而诗歌的高昂格调就在正与反、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中突显出来。阿波罗与黑暗、邪恶的斗争,揭示了胜利的可能,预言着最后光明的降临。因而,马克思又称雪莱为预言者。

    (摘编自李玮玮《雪莱诗歌的中国阐发研究——论雪莱诗歌的“风骨”特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创作主体能够借助文学“感物吟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B . 诗人的审美判断、创作风格与其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失望往往能够激发出诗人的创作激情。 C . 创作主体在自我实现中形成审美体验,主体的审美情感不同导致其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审美判断与评价也不同。 D . 我国的诗歌追求声律美,汉字中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为我国诗歌呈现声律美提供了可能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安时期的文人认为自己在战乱、疾疫面前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 B . 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使自己的作品蕴含崇高正气之力,这也证明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是有相通之处的。 C . 培根追求文章的音律美,雪莱亦是如此,他在《致云雀》中大胆尝试,植入音律,使诗歌达到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效果。 D . 雪莱在创作中善于借用希腊神话的相关题材,他创作的诗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之歌》都预言了未来的胜利。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的一项是(   )
      A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B .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曹丕《芙蓉池作》) C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 D .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 (4) 雪莱诗歌的特色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风骨”特色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 (5) 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魏晋诗人刘桢用下面这首诗来劝勉自己的堂弟,同时也是在自我劝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崇高感的。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注]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罹:遭遇。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1) 全诗可分几层?写出每层层意。
    2. (2)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诗的主旨。
    3. (3) 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 7.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各题。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本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我们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 . 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 . 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 . 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宇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2. (2) 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峨日朵雪峰之侧(节选)

    昌 耀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致云雀(节选)

    雪 莱

    淡淡的紫色黄昏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1. (1) 下列对三首诗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烛》选段借红烛流脂膏,表现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的情怀。 B . 《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C . 《致云雀》选段借“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D . 三首诗的选段都选取了典型意象,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激情。
    2. (2) 下列对三首诗选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烛》选段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B . 《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C . 《致云雀》选段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D . 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愿景。
    3. (3) 阅读三首诗的选段,找出各自的主要意象,分别指出其象征意义。
    4. (4) 阅读三首诗的选段,结合原诗,谈谈各自的“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 9.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颂(节选)

    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致云雀(节选)

    雪莱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是赞婚的合唱也罢,

    是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到,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任何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1. (1) 简述雪莱的《致云雀》和《西风颂》中“云雀”和“西风”的象征意义。
    2. (2) 诗史上一个传统观念是“最伤悲的歌是最美妙的歌”,而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雪莱观点的看法。
    3. (3) 郭沫若说雪莱是“自然的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请在《致云雀》和《西风颂》(节选)中任选一首,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谈谈雪莱在诗歌中所透露的“革命思想”。
  • 10. 阅读课文《致云雀》,完成文后题目。
    1. (1) 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B . 第十五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再现。 C . 第二十节中“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 D . 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2. (2) 请赏析诗歌中的“云雀”这一形象。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惠安女子

    舒 婷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1. (1) 《惠安女子》显示了诗人善于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能力。请你撷取诗中的意象,描述诗中所表现的情景。

      意象:

      情景:

    2. (2) 有人说,诗的最后一句“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揭示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1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插 秧

    詹 冰

    水田是镜子

    照映着蓝天

    照映着白云

    照映着青山

    照映着绿树

    农夫在插秧

    插在绿树上

    插在青山上

    插在白云上

    插在蓝天上

    1. (1) 诗的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2) 诗的第二节只写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有什么作用?
    3. (3)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4) 本诗的语言形式有怎样的特色?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 .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 .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 .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2.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韦庄,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因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B . 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坛将他们二人并称“王孟”。 C . “菩萨蛮”和“扬州慢”“忆江南”“长相思”等都是词牌名。 D .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近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体诗。
  •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各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1. (1) 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你沙漠的船”和“有生命的山”写出了骆驼的特点:是沙漠中的运输工具,有高大的、蕴藏生命所需能量的驼峰。 B . “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茫然无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一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 . 诗人用托物咏志的手法,是写骆驼,又不是写骆驼,抒发的是从骆驼形象引起的感受,表面咏物,实为言志抒情。 D . 诗人暗示读者,过去需要骆驼精神,今天仍然需要骆驼精神,骆驼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动力。
    2. (2) 虚实结合是第一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3. (3) 鉴赏点一:赏析诗歌的语言《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4. (4) 鉴赏点二:赏析诗歌的意境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一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 15. 阅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题目。
    1. (1) 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B .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 C . 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D . 诗歌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2. (2) 在诗歌最后,诗人写到的蜘蛛意象有何深意?
  • 1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城  市

    昌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 . 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 . “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 .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2. (2)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 17.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 (1) 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2. (2)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3. (3) 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4. (4) 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5. (5)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6. (6)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鉴赏评价下面的诗句: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 18.  阅读《错误》,完成下题。
    1. (1) 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的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 . 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女子等待之悠悠。 C . “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女子的怀人心理。 D . “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2. (2)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 . 第二节极力写女子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 . “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 . 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 19. 阅读下词,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 (1) 悬崖边的树的特点是什么?
    2. (2) 你觉得悬崖边的这棵树指的对象是什么?
    3. (3)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的风之外,还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
    4. (4) 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哗和歌唱?
    5.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这棵树中,使树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B . 在诗中诗人处处是在写树,然而又是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 C . 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D . 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
  • 20. 阅读下词,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 (1) 悬崖边的树的特点是什么?
    2. (2) 你觉得悬崖边的这棵树指的对象是什么?
    3. (3)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的风之外,还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
    4. (4) 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哗和歌唱?
    5.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这棵树中,使树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B . 在诗中诗人处处是在写树,然而又是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 C . 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D . 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
    6. (6)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7. (7)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 2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河床

    昌耀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

    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我是父亲。

    我爱听兀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

    是始皇帝,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

    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圆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把“我”幻想成河床,在这一节中,更是在河床中渗进了“我”的感情、情绪和思考。 B . 诗人爱用短促的句子,但对分行似乎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 C . 诗中的意象“兀鹰”“母狼”“黄河象”等,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 D . 这首诗不仅讲究韵律、押韵,也注重内在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2. (2) 下列关于《河床》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B . 当我们读诗的第一行时,便从审美心理上与河床融为一体了,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之处。 C . 该诗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句式相交错。 D . 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即为虚的意象。
    3. (3) 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4. (4) 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2. 阅读《断章》,完成下题。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 全诗四行,分为两节,分别静态地呈现出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 (2) 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 23. (2023高一下·湘阴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重阳【注】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写作此词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句,通过对比泛论人生天道,富有哲理,由此引出重阳入题。 B .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调动视觉与嗅觉描写菊花,作者在菊花中蕴藏的情感心志与陶渊明相同。 C . “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句中,“劲”字极具表现力,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 D . “胜似春光”,表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怀;“寥廓江天万里霜”,以景作结,写出天阔水长的寒成秋景象。
    2. (2) 试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词。
  • 2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时间,从全诗来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诗句中的“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 (2) “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 25. (2023·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还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 词人着展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