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富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缀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时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樵》:“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 . 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 . 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 . 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 . “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 . 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 . 《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 (3) 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 . 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 . 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 . 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 (4) 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 (5) 《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2.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兄妹从军 

     老舍 

     话说山东济南市,水秀山明,人烟稠密。①说不尽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好不热闹风光。这且不言,单表东关碧云街,住有一户人家。黑漆大门,门框上朱牌黑字,划着三槐堂王。院里整整齐齐的三合房,有些鱼鸟花木。屋里俱都几净窗明,显出小康之家的气派。王老夫妇俱已年过六十,慈眉善目。老夫妇生有一儿一女,儿名金树,女唤银娥,正是: 

     金树银娥兄妹好,国恩家庆子孙贤! 

     金树性喜读书,不愿营商作贾,老夫妇爱子心切,也就不便勉强,教他在中学毕业。在学之时,他用功甚勤,也好踢球练队,真是文武双全。妹子银娥,看哥哥读书明礼,也愿去入学。金树自然乐意,就央求父母,准妹妹也去读书。银娥入学读书,更是聪明;要用彩纸剪个花朵,或用色笔画个虫鸟,不亚似真的一般。亲戚朋友见王家家道小康,金树又长得体面,就都争着来给他提亲。一来二去,便说定北关的路家二小姐,名唤秀兰的。成婚之日,两家都高搭彩棚,喜气盈门,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过了些日,小夫妇摸着了彼此性情,倍加恩爱。金树仍旧读书不懈,秀兰操持家务之外,作些活计,灯下更陪伴着小姑银娥习字温功课。秀兰诗文甚好,帮助小姑作作文章:银娥会作手工,教给嫂嫂织打编物,一家甚是和美快活。 

     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而且教给人民一套假话,说什么中国人必须教日本管着,才会老老实实,要不然就终日不消停,乱七八糟。大凡有心吞灭邻国的,就必定先教国民看不起邻国的人,以邻国的人为禽兽,才能养起狂大骄傲之心,好去欺侮邻国。到了最近,日本军人觉得狼心狗肺耍坏手段,还嫌不痛快,不如明火打劫,硬来抢夺,倒更快当干脆。所以六年前日本就硬占了东三省,紧跟着又拿去热河。到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又在卢沟桥借演操为名,想一鼓而下,攻取华北,正是: 

     心毒意狠无人道,弱肉强食动野蛮! 

     卢沟桥变乱一起,我们全国同胞都知道日本军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非协力同心迎杀上前不可,若再服软退让,必至国破家亡。②这才展开了各路血战,上下一心,奔去抵抗。我同胞英勇作战,有进无退,气震山河,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书的只好单表金树银娥这一段美事,别的暂且不提。 

     话表金树平日关心国事,一听到北边日本鬼子造反,念完报便紧皱眉头。王老者见爱子郁郁不乐,以为是和媳妇吵了嘴,就婉言相劝。金树把河北之事说了一番,老人方才明白,嘱咐金树不必着急,战事不久就会完结。③老人还当做这又是内战,三两个月就会平定,故发此言。金树微露一点心意,要去为国尽忠。老人却着了急,道:“你若前去投军,媳妇还未怀孕,你不幸死在外边,岂不断了王氏香烟?真乃不孝!况且你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处,断难受营盘的管束和辛苦。有福不享,愿去受罪,岂非自寻苦恼?真乃不智。”金树听罢,只说对父商量,原无必去之心。老人这才转怒为喜,不再生气。此事被王老太太知道,赶紧到佛堂烧香祷告,一愿天下太平,二愿儿女孝顺,三愿媳妇早生娃娃。金树看见老母烧香许愿,心中暗笑,又是难过,一言未发,依然闷闷不快。 

     这一晚,金树秀兰与妹妹银娥在一处商议。金树道:“日本地薄人少,不堪久战。我们人人奋勇,个个当先,保卫江山,打退日本,方是正理。适才父亲责我不孝,我不敢多言,但为国尽忠,即难尽孝,与你二人商议个万全之策。”银娥闻言,看看嫂子,心实不忍,便答道:“哥哥一片热心,无奈嫂嫂年轻,也恐难于割舍?”秀兰听了,微笑说道:“妹妹哪里知道,爱国之心男女同样,你兄若去从军,我情愿在家服侍二老,绝无怨言!”这话激动了银娥,立起身来言道:“嫂子如此贤明,为妹的也不甘落后,嫂子在家伺候双亲,我愿与哥哥一同前去,即使我不能效那木兰从军,也当去作看护,或作些别的事情,胜似在家虚耗光阴。” 

     金树暗自思想:今日中国已非昔年腐败的样子,看这俩女子倒也这般深明大义。全国之中,这样的女子必还有很多,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想到这里,便说道:“只是我们怎样对父母言讲?”银娥低声道:“我俩为国即难顾家,倒是偷跑的为是。”金树再三思索,便对秀兰说:“我心已决,必去杀敌,只是苦了贤妻。我若死在战场,你回娘家,或是改嫁,不必为我守节受苦!”秀兰闻言,含泪答道:“那都是后话,眼前该作的事是你应当走,我应当在家侍奉公婆。万一不幸贼兵来到,我当照应二老逃走;若逃走不及,贼兵一有歹意,我就拼上一死!”这一番话,说得金树银娥都落下了泪。银娥拭泪开言,叫声哥哥:“事不宜迟,你我今晚就走。等到明日,你我神色失常,恐被父母看破,反为不美。”金树点头称是。 

     三人收拾已毕,彼此相对无言,难以割舍。金树紧握秀兰的手,泪在眼眶中乱转。④随后,三人同到院中,静悄悄一无人声,二无犬吠。老人屋中已无灯光,想已安寝。银娥低声唤了声妈妈,抹泪一同轻轻走出去。秀兰看他兄妹走远,才闭好街门,回到屋中。正是: 

     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 

     1938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通过对王家居住环境以及王老夫妇的描述与评价,介绍了兄妹二人成长的条件与氛围,暗示他们从小受到的熏陶。 B . 小说插叙日本国相关情况,压缩时空使叙述节奏变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突出日本统治者想吞灭邻国的狼子野心。 C . 小说中王老夫妇虽然慈祥善良,但得知儿子打算为国尽忠后又着急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封建保守,缺少爱国之心。 D . 小说中写金树对秀兰的叮嘱以及秀兰对金树的回应和支持,这体现出小夫妻之间心意相通,彼此恩爱并且崇尚民族大义。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句式相似,表现济南一带人烟阜盛、热闹风光。 B . 句子②中“这才展开”表明全民族觉醒,积极开展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发生的。 C . 句子③中“这又是”表明当时军阀间混战时有发生,普通百姓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D . 句子④中“一无人声,二无犬吠”以人与犬对比,突出环境静寂,渲染离别氛围。
    3. (3) 小说中用不少篇幅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4. (4) 老舍曾自述,《兄妹从军》等作品是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写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 , 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 , 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 . 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 . 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 . 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 . 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 . 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 . 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②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 

    5. (5)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偶作二首(其二) 

     刘禹锡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不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注]何须辨,逢时即至真。 

     [注]燕石:燕山之石,类似于玉而实属凡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卷”“堆床”写书籍多而乱,突出只有学者才能甄别出书的优劣。 B . 诗的颔联写久在江上弄潮的征夫,能够在万里长江之上顺利渡过要津。 C . 诗人认为养生的关键,不仅是用药得当,而参悟佛性,也不要事事因人。 D . 这是一首抒怀之作,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意,言浅而意深,令人回味。
    2. (2) 这首诗对我们求学有哪些启发?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 5.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小华立于泰山之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出现奇幻变化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 
    2. (2) 苏轼常用“舟船”场景刻画人物,如在《赤壁赋》中,以“”突出曹操英雄气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表现周瑜盖世功业。 
    3. (3) 管乐器和弦乐器是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古诗文会直接提及古代的弦乐器,仅魏晋时期就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西瓜田里什么都懒洋洋的,瓜叶儿蔫蔫地垂下来;西瓜因为有秧子牵住,也只得昏昏欲睡地躺在地垄里。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铺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徐宝册个子矮矮的,身子很粗,裸露的皮肤都是黑红色的,只穿了条黑绸布镶白腰的半长裤子,没有腰带,将白腰儿绾个疙瘩。他老是笑着看西瓜的模样儿倒像在端量睡熟的孩子的脑壳。他有时弯腰拍一拍西瓜,有时伸脚给瓜根堆压上一些沙土。白沙子可真够热的了,徐宝册赤脚走下来,被烙了一路。这种烙法谁也受不了的,大约芦青河两岸只有他一个人将此当成一种享受。 

     一阵徐徐的南风从槐林里吹过来。徐宝册笑眯眯地仰起头来,舒服得了不得。槐林就在瓜田的南边,墨绿一片,深不见底,那风就从林子深处涌来,是它蓄成的一股凉气。徐宝册看了一会儿林子,突然厌烦地哼了一声。他并不十分需要这片林子,他又不怕热。倒是那林子时常藏下一两个瓜贼,给他送来好多麻烦。那树林子摇啊摇啊,谁也不敢说现在的树荫下就一定没躺个瓜贼! 

    1. (1) 下列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和文中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B . 她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这些是他看重的。 C .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 D . 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都是真的人物。”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树林子摇动着,说不定现在的树荫下就躺个瓜贼。”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顿饱餐之后,大脑总会不同程度地犯困,使身体反应迟缓。在有天敌的环境中,这会增加危险。可是,这种调节机制既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留,自有其道理。研究者发现,困倦能够促使身体的活跃度下降,①____,有利于能量的贮存。之后,身体再进行需要消耗能量的行为,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 

     困倦②____、缓解身体疲劳外,其引发的睡眠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使清醒时获得的记忆得到充分巩固。最新研究表明,在给果蝇进行记忆训练之后再把果蝇喂饱,果蝇对睡眠的需求量就会明显增高。但如果让记忆训练后的果蝇一直得不到睡眠,果蝇的记忆就不能得到巩固。有趣的是,假如果蝇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它们在记忆训练后就不会产生睡眠需求。由此可见,餐后犯困其实是大脑为了巩固记忆而发出的一种内在信号,③____,以更好地利用所获得的能量,从而达到维持记忆功能的目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给上面的文字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海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补齐短板可以完善自我,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长处的发挥上。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