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化州市林尘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2.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 生产力的发展 B . 争霸战争频繁 C . 思想文化繁荣 D . 社会动荡变革
  • 3.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自今以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 .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 . 世袭制与集权制 C .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 . 宗法制与郡县制
  • 4.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
    A .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 .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 . 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 .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5.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    )
    A . 西晋时民族间融合趋势增强 B . 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 . 少数民族内迁导致西晋灭亡 D . 内迁民族深受儒家伦理影响
  • 6.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 . 建立隋朝 B . 统一全国 C . 开通大运河 D . 兴建洛阳城
  • 7.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
    A . 以重家世为最要 B . 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 8.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自从汉武帝建立察举制度以来,郡国向朝廷主要推举品行卓越和行政能力突出的人,而地节三年,宣帝明确要求郡国向朝廷推荐尊孝道之人。以后地方推举人才,孝行成为必须考察的指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儒学伦理影响加强 B . 选才标准取决于皇帝 C . 察举制度弊端渐显 D . 选官的范围不断扩大
  • 9.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 )
    A . 儒家伦理的影响力 B . 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 . 外来宗教的思辨化 D . 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 10.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 . 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 .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 . 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 . 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 11.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宋太祖在划分禁军和厢军、三衙统兵的基础上设军中等级之法,“峻其等级相犯之刑,谓之等级,以绝其犯上之心”“二百年军中不变乱,盖出于此。"这表明宋代( )
    A . 主张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B . 极力提升武将社会地位 C . 削弱地方割据经济基础 D . 多措并举加强军事管理
  • 12. (2023高一上·盐田月考) 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
    A .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 . 农耕文明的发展 C . 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 . 政治中心的稳定
  • 13. (2023高一上·柯桥期中) 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
    A .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 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 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 .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 14.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
    A .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 统治政策调整推动社会进步 C . 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D . 手工业经营方式变化
  • 15.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 .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 .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 . 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 16.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 .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B .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D .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 (2) 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 (3) 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18. (2024高一上·萝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 19.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江南的开发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

    材料二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少数民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摘编自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1. (1) 根据材料一,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2. (2)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 20. (2023高三上·化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

    内容

    出处

    战国时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秦汉及以后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汉书·王吉传》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