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形制规格最高的一件十节玉琮,非古蜀本地材料制作,其形制和纹饰具有典型的良渚晚期玉琮特征。据此可推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是(   )
    A . 多元一体 B . 分散孤立 C . 相异相斥 D . 领先世界
  • 2.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下图是某同学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而收集的一幅漫画。与其观点一致的思想家是(   )

    A . 儒家的孔子 B . 道家的老子 C . 法家的韩非子 D . 墨家的墨子
  • 3.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秦代开创的国家治理模式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基本模式是(   )
    A . 大一统中央集权 B . 皇帝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厉行法治
  • 4.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西汉时期,面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局面,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 . 设立中朝 B . 任用酷吏 C . 推行察举 D . 行推恩令
  • 5.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魏晋时期,来自北方的小麦、胡麻、大豆、小豆等农作物的品种在南方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产量增加。这说明(   )
    A .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 . 南方城市得到发展 C .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 . 南方已是经济重心
  • 6.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王徽之是魏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他行事任性随意,后却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这是由于当时推行(   )
    A . 世卿世禄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7.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光武中兴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

    汉武帝刘彻推行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兴建长安城

    文景之治

    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举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贞观之治

    A . B . C . D .
  • 8. (2022高一上·安徽期末)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 .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 9.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丝绸之路的开辟 C . 民族交融的开始 D . 农业生产的发展
  • 10.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宋朝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一现象体现宋朝政治的特征是(   )
    A . 削弱专制皇权 B . 强化中央集权 C . 防止武将专权 D . 推行守内虚外
  • 11.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 程朱理学的兴起 B . 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C .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 12.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宋代以前,存在长期受到歧视、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如家丁、奴婢等。到了宋代,由于雇佣奴婢被合法化,致使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南宋初年逐渐被废止。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 . 奴婢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B . 国家放弃对社会的控制 C .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 13.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革新。该制度(    )

    ①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实行“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  ④加强了对吐蕃地区的管理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14.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三从四德”是宋明理学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的规范,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一思想(   )
    A . 注重气节和道德 B .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C . 彰显人性的尊严 D .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 15.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中国古代科技世界领先,成就辉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 《授时历》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领先 B . 《唐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 . 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宋朝时 D . 宋朝活字印刷术已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术
  • 16.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阁权之重,伻然汉康字辅。”这一现象说明了内阁(    )
    A . 获得了宰辅的地位 B . 取得了中央的权力 C . 形成了皇权的威胁 D . 实质仍是皇帝专制
  • 17.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明《兵律》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绝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此规定表明明朝实行( )
    A . 工商食官政 B . 重农抑商政策 C . 海禁政策 D . 盐铁专卖政策
  • 18.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 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 .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 .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 . 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19.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 .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 .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D .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20. (2023高三上·广州月考) 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A . 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 . 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 . 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 . 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 21.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在1912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巨大胜利,国民党代复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宋案”的发生( )
    A . 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B . 表明袁世凯的势力不敌国民党 C . 延缓了中国民主的发展 D . 使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 22.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 )
    A . 实现了国民一律平等 B . 奠定了民主共和国的法规基础 C .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D . 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
  • 23.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历史上称为 (    )
    A .   “自强求富” B . “百日维新” C . “和平外交” D . “东南互保”
  • 24.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鸦片战争后知识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学术著作。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 )
    A . 《四洲志》 B . 《海国图志》 C . 《瀛寰志略》 D . 《禹贡地域图》
  • 25. (2023高一上·富阳月考) 1842-1846年,中国茶出口增长1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5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3倍多。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手工工场大量创办 B . 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C .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 .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 26.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清史资料载“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这里的“乱党”指的是( )
    A .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 资产阶级激进派 C .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 义和团
  • 27.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1917年,一位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紧张的毕业季,得知《新青年》征稿,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位学生是( )
    A . 陈独秀 B . 胡适 C . 鲁迅 D . 李大钊
  • 28.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 . 政治控制 B . 军事侵略 C . 经济掠夺 D . 文化渗透
  • 29.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 )
    A . 突破了洋务思想 B . 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 C . 借鉴立宪派主张 D . 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
  • 30.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马关条约》使得日本的侵略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陆与内河,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始于《马关条约》的是( )
    A . 厦门 B . 南京 C . 天津 D . 沙市
  • 31. (2024高二上·绵竹月考) 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 .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B . 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 .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 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 32. (2023高一上·月考)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这主要体现了( )
    A .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民主共和的实现 C . 等级观念的消除 D . 习俗风尚的变革
  • 33.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要再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表明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 . 消除了中国人的帝王思想 C .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D .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 34.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各大城……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据此可知,“修约”要求的实质是(    )
    A . 打开中国门户 B . 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C . 加紧资本输出 D . 瓜分中国
  • 35.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从1916年到1928年,北洋军阀之间“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这体现的时代特点是( )
    A .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 .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 . 清廷日益腐败无能 D . 民主革命风起云涌
  • 36.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的新,主要是指域外思潮的引进,人们开始以不同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生活,先前被遮蔽的思想都浮出水面”;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在“张开双眼瞭望世界的时候,传统的思维渐渐被新的观念修正”。这揭示出新文化运动( )
    A . 动摇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 . 增强了文化创新与发展能力 C . 开启了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D . 激发了国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 37. (2023高一上·期末) 近代中国城市中普遍盛行“文明结婚”,其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如新娘穿婚纱,新郎新娘互戴婚戒等。但中国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如婚礼地点不在教堂而在礼堂,婚礼主持人不用牧师而用师长、不拜上帝而拜父母等。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 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 B . 社会生活习俗变迁阻力重重 C . 中西方文明的对抗和融合 D . 民俗的融合与传承性特征
  • 38.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颁行保护租界的十条规则,如不许华人携带武器在租界行走;不得缉捕逃人或潜藏在租界的犯人;不准在租界搜查和扣留偷运、接济敌人军火的外国兵轮;等等。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
    A . 强化了对租界的管理 B . 注重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C . 在外交上具有软弱性 D .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
  • 39. (2023高一上·期末)  下面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 技术进步 B . 制度变革 C . 思想启蒙 D . 国家富强
  • 40.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增添了新的历史色彩,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的是( )
    A .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B .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 . 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 .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 41.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郡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均产生于江南地区,充分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已占据压倒的优势。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三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1. (1)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中国人口格局变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 42. (2023高一上·威远月考) 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展开了多种救亡图存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抗争与探索

    (代表事件)

    代表人物

    主张

    A

    奕、曾国藩、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剿发逆,勤远略”

    B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

    蔡元培、鲁迅、刘半农

    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宗教

    材料四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摘编自蒋延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政府在“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条约内容的特点,并简述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所示表格,在A、B、C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任选A、B、C中的一个事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事件名称后再进行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