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

    屈赋抒写了战国时期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上,屈原自视为帝王的老师,而怀王初始也待他如师如友。所以屈赋斥乘舆,申己志,鸣不平,用“江离辟芷”“蕙苣菉葹”作比,用“善鸟香草”“飘风云霓”起兴。比兴,不唯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皎而愈明。

    司马迁说屈原“穷矣”,阮籍也得一个“穷”字,并且因为“穷途之哭”更广为人知。然而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未必真“穷”。屈原自沉,是他“伏清白以死直”,与“穷”也没有多大关系。

    与屈原相比,阮籍却是真“穷”!《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倒还给阮籍安排了一条返路。实际上,阮籍哪里有返路。他能像后代的陶潜,归去来么?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

    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上党李熹,在魏末屡拒辟招,司马师当政后,征其为从事中郎,朝夕便至。司马师怪而问他,李熹说:“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晋书·李熹传》)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退路是没有了,逼仄的门后,倒是留了一条进路,弯身匍匐,便可过去。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怎么也弯不下身。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但与嵇康的“孤松之独立”相比,还是少了些勇猛血性。他被迫弯下身。司马氏联姻示好,他无力明拒,只好日日大醉,一连六十余日,躲了过去;《广陵散》弦绝的次年,司马昭加九锡,公卿劝其登基,派阮籍写表文。阮籍拒无可拒,一篇写完,积郁成疾,两个月后溘然长逝。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妻儿家室,是诗人最软的肋,阮籍怎能不低头?他成功地在司马昭那里留下谨小慎微的印象,避开权杖森冷的锋芒。然而,阮籍终究是建安风骨的传人,苦痛、抑郁、愤懑、悲哀、恐惧、迷惘……生命有多少道褶皱,《咏怀诗》就有多少种滋味。

    那是不能散发、也无从散发的滋味,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白;另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诗人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保护家小,既在挣扎反抗,又在徘徊犹疑……那不是文学修辞,那是阮籍在阴霾中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

    (摘编自李翰《比兴的显与晦》)

    材料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上也有长足的发展。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刘继才《古典诗词比兴研究漫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赋借助于比兴,呈现出“深而不婉”“发愤淋漓”的艺术效果,如以加高头冠、加长佩带来表明自己皎洁的志向。 B . 群雄并争、干戈纷扰,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并不见得比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的魏晋时代好过,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 C . 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因为没有退路,后代的陶渊明却能够自由选择归去,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 D . 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变化,从最初具象类比的传统思维,改变为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有感于屈原的遭遇,说他困窘,其实他上下求索,穷且愈奋,其疾愤惨怛的呼号,未必真“穷”。 B . 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从初始的亦师亦友,转变为君臣异道,含有屈原自身人格独立、不平而鸣的因素。 C . 李熹在弥天盖宇的权杖打压之下,不得不从隐居之所匍匐而至,这是洁身自处的士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 D . 有着勇猛血性的嵇康不愿屈从于司马政权,以孤松独立的姿态,从容赴死,其名曲《广陵散》从此弦绝。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B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C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D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兴”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屈原和阮籍在运用比兴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轰炸

    老舍

    不打退日本暴寇,我们的头上便老顶着炸弹。这是大中华空前的劫难,连天空也被敌人污辱了。我们相信的公道的青天只静静地不语,我们怎样呢?空前的劫难,空前的奋斗,这二者针锋相对;打吧,有什么别的可说呢?!只有我们的拳头会替我们说话,青天是不管事的哑巴。

    七月十二日的狂炸,我是在一处防空洞里,先听见忽忽的响,渐变为嗡嗡的响,敌机已窜入武昌市上空。高射炮响了,咚咚地响成一片。机声、炮声加在一处,使人兴奋,使人胆寒,使人愤恨,使人渺茫,许多的情感集在一处,每一种感情都是那么不清楚而飘忽,仿佛最大的危险与最大的希望在相互争夺着这条生命,使人不能自主。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给我们送来的消息:活着吧,你须不怕死;死去吧,你可是很想活。一会儿,防空壕的门动了,来了一阵风,紧跟着地里边响了,墙像要走似的。咚,咚,咚,像地里有什么巨兽在翻身,咚一声,颤几颤。天上响,地下响,一切都在震颤,你无处可逃,只能听着,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也忘了一切是在哪里。你只觉得灾患从上下左右袭来,自己不死,别人也会死的。你盼着那响声离你远一些,可是你准知道这是自私。在这地动墙摇的时候,你听不到被炸地方的塌倒声,呼号声,即使离你很近,因为一切声音都被机声、弹声、炮声掩盖。你知道弹落必炸,必毁了房屋,伤了性命。心中一红一红的,在想象中看到东一片血,西一片火光,你心中看见一座速成的地狱。当你稍能透过一口气来,你的脸立刻由白而红,你恨敌人,你小看自己,你为同胞们发怒。

    机声远了,你极愿由洞里出来,而又懒得动。你知道什么在外面等着你呢:最晴明的天日,与最凄惨的景象,阳光射在尸与血上,晴着天的地狱。

    在我所在的洞外,急速地形成了好几座地狱。民房、铺户、防空壕,都在那巨响中被魔手击碎。瓦飞了,砖碎了,器物成了烟尘;这还都不要紧,假若那瓦上、砖上、与器物的碎屑残片上没有粘着人的骨,洒着人的血。啊!电线折断,上面挂着条小孩的发辫,和所有的器物,都在那一堆里,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这是轰炸。这只教你有一口气便当恨日本,去打日本。民族间的仇恨,用刀与血结起,还当以刀与血解开。这教训打到你的心的最深处,你的眼前便是地狱。

    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那富人们听到了那些惨事而略微带着一点感情说。是呀,富人们,为什么呢?假若你的钱老在身边,我们的飞机是不会生下几架小飞机来的,明白吗?

    七月十九这天来得更凶。十二日那天,两枚弹距我有四丈远,我在洞里,所以只觉震动,比我远两丈的大水缸却被一寸长的一块炸片打成了两半。十九日,我躲在院外,前有土坡,后有豆架,或者比在洞里更安全些。弹落之处,最近的也距我十丈。可是,落弹时那种吱忽吱忽的呼啸,是我生平所听见过的声音中最难听的。没有听见过鬼叫,这大概就很相似了,它不能不是鬼音,因为呼召着人魂,那天死伤过千!当这种呼啸在空中乱叫的时候,机声、炮声都似乎失去了威风。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而到底无法抵抗住那些黑棒子的下落。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挟着魔鬼的毒咒,吱忽吱忽地狂叫、奔落、粉碎,达到破坏的使命。炸弹的爆烈,重炮的怒吼,都有它们的宏壮威严;而这吱忽吱忽的响声却是奸狡轻狂,是鬼的狂笑,自天空一直笑到地上,引起无限的哭声!

    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这一天,七月十九的响动,比哪一回都剧烈。我是在土坡旁的豆田上。一切都是静的,绿的豆叶、长的豆角、各色的豆花,小风吹来,绿叶的微动并无声音。可是它自己响起来,土自己震颤。不久,地镇定了,天上的敌机已走远,像中了咒诅似的那么急奔。两处起了火,一远一近。猛然地想起血肉横飞的光景,朋友们的安全,同胞的苦痛,眼前的土坡,身旁的豆田,还是那么静默安闲;离十丈远,可就有妇女在狂嚎;丈夫儿女已被那吱吱的鬼叫呼摄了去,有的连块骨也没剩。

    什么能打鬼子呢?几乎没有别的灵验法术,而只有加强我们空军这一条实际的办法。战争是最现实的,胆大并逃不出死伤,赤手不能拨开炸弹,哀悼伤亡的同胞并不能保险自己不死。出钱出力,把全民族的拳变为铁的,把我们的呼号变为飞机的与炸弹的响声,打退贼兵,追到三岛。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才是在牺牲中获得了最有益的教训。怕么?没一点用。不怕呢?一句空话。怕吧,不怕吧,你总得这么着:出钱或出力!除了这种实际的办法,你的情绪生活便只有恐惧,你的自私将毁灭了你自己与你的国。

    轰炸完了,救护队队员的每一滴汗都是金子,他们的汗把袜子都湿透。同时,烫着飞机式——在空袭警报到租界细细烫成的——头发的女郎,与用绸手绢轻拭香汗的少年男子,又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遭受轰炸躲在防空洞里的时候,“我”面临着是自己死还是别人死的选择,内心颇受煎熬。 B . 敌机远去时“我”极愿由洞里出来,是因为逃离了危险;又懒得动,是因为害怕敌机再次前来轰炸。 C . 富人们质疑“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他们认为钱不在自己身边,使得飞机的数量不够。 D . 文末写女郎和少年男子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味道,蕴含着讽刺。
    2. (2) 关于文中写七月十九日的轰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十九日的轰炸,从躲避地点、落弹距离和声音等与十二日那天的轰炸做了对比,突出了十九日的轰炸来得更凶猛。 B . “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轰炸时的情景。 C . 用豆田的静反衬轰炸时“土自己震颤”,又用土坡和豆田的静默、安闲反衬血肉横飞的光景,表现了同胞的苦难。 D . 表达上多用短句,节奏较快,突出了轰炸的激烈、紧张气氛,如“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
    3. (3) 小说第二段在叙述时由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老舍在写轰炸时,充分表达了对敌机和敌人的厌恶和仇恨之情,小说是如何表达这种情

      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十人,人持一赤帜,从问道蔽山而望赵军。诚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 . “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 . “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 . “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 . 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 . 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 . 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②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 (5) 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4.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北乐馆

    唐陈润

    欲眠不眠夜深浅,越鸟一声空山远。

    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

    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栋里不知浑是云,晓来但觉衣裳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七言古体诗写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语言典雅清丽,意境深远、韵味隽永。 B . 首句特意点出感受外界景物的时间是夜间,但不清楚此刻是夜深还是夜浅。 C .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点出了所投宿的北乐馆是在越地,这从“越鸟”可以窥知。 D . 从第二句到第四句写鸟鸣、叶落、溪流、雨声,与“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境界。
    2. (2) 全诗是从多个角度描绘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 5.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梦境虚缈,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2. (2) 《燕歌行并序》中“”两句写出士兵们与敌军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3. (3) “蝉”是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因其生活习性,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以表现高洁之意,如《屈原列传》中“”两句,借该意象表现了屈原主动远离污浊的耿介。
五、简答题组
  • 6.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促进自主合作学习,银川一中语文兴趣小组以单元篇目为依托,建立学习任务群,围绕群文比较探究分析。请按照下面的示例,为这个单元的群文拟写一个主题并分析原因。
    示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玩偶之家》《迷娘》(之一)《致大海》
    探究主题:丰富的心灵
    原因分析:娜拉与丈夫的激烈冲突表明了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迷娘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对威廉朦胧的爱恋,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普希金向大海倾诉,抒发了热爱自由、崇尚正义的热烈感情。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1. (1) 探究主题:(不超过5字)
    2. (2) 原因分析:
六、选择 简答题组
  • 7.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1. (1) 与“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一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B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C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粑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七、作文
  • 8. (2023高二上·兴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陆游功业难成坚持抗金至老不移,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终坚守无怨,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谪而“身心河岳尽圆融”,亦使人叹服。

    “坚守”,抑或“圆融”?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