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2024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诊...

更新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安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慕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菜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理论。 B . 材料一列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C .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D . 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都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 . 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 . 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设置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 . 《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
      A . 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 .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C .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 .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 (4) 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 (5) 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 2.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问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浙地看明白,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弾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味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 . 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 . 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 . “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 . 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 . “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很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 . 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幕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3. (3) 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4. (4)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3. (2024高二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经。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选乎战国,而生民之茶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杀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2. (2)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可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苏洵的《六国论》就属于政论文。 B . 苏洵,北宋散文家,散文成就显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C . “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的称谓。 D .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列国君主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 . 苏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 . 苏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二薄秦的偏颇之论。 D . 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5. (5) 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 4. (2024高二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 . 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 . 颈联承接额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不安。 D . 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2. (2) 《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
  • 5. (2024高二下·上饶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萧条冷落,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批判了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3. (3)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一下·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展望历史,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黄埔军校是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国共两党革命摇篮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黄埔,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战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为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黄埔精神。近一个世纪之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最终实现,两岸中国人仍然需要①____,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携手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作为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历久弥新的黄埔精神在反“独”促统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走进新时代,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两岸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大陆已经牢牢掌握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更加充满信心。虽然当前两岸关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前进道路也不可能②____,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两岸关系由和平统一迈向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势不可挡。两岸中国人应当大力传承与弘扬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认清“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③____、人心所向,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奋发有为的旺盛斗志,积极投身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征程,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创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未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那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热血青年奔赴黄埔,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与原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2024高一下·上饶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 ①  , 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 ②  , 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 ③  , 为中青年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广信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旷野文学”风潮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它倡导“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提倡人生应追求自由朱知的“旷野”,反对稳定可控的“轨道”生活。然而,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追求奢侈旅行,导致“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青年们对此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有人认为不能神话旷野,也下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

    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旷野”与“轨道”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确: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