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

更新时间:2024-08-21 浏览次数: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七上·英德期末)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 (2023九下·盐都月考) 阅读素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

    ③会人工取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

    A . ①③④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④
  • 3. (2023七上·钦州月考) 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下图),此图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 . 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B . 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 C . 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 . 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 4. (2023七上·宝安期中) “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 .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 . 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 C . 小说《远古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 . 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
  • 5. (2023九下·隆昌模拟)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下列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    )
    A . 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B .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 . 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6. (2024九下·麦积模拟) 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图1、2、3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 . 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 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 . 分封诸侯巩固统治
  • 7. (2023七上·湛江期末)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
    A . 道家 B . 法家 C . 墨家 D . 兵家
  • 8.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如图为我国古代造福千秋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该水利枢纽是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通济渠 D . 永济渠
  • 9.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公元前在213年,秦朝某一高官的马匹因受惊吓而踩死了在路边玩耍的一个孩子,随后这位高官扬长而去。假设孩子的父母想要为孩子讨回公道,按照秦朝中央官职的职责,孩子的父母可以找(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县令
  • 10. (2024九下·酒泉模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 . 公元前二世纪初 B . 公元前二世纪末 C . 公元前三世纪初 D . 公元前三世纪末
  • 11. (2023七上·楚雄期中)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 . 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 . 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 . 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 .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 12. (2024九下·凉州模拟) 西汉时形成的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商路——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 .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B .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C .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 .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 13.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培养时空概念是历史的基本学科素养。下面地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

       

    A .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 . 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 .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 14.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 . 刘徽 B . 祖冲之 C . 贾思勰 D . 蔡伦
  • 15. (2024七上·清苑期末)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
    A . 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B . 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 . 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 . 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 16. (2023七上·湛江期末) 把历史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去观察,更容易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 17. (2023七上·耿马期末) 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 .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 . 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 .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 .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 18. (2023七上·湛江期末) 西晋末年,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战乱 B . 诸王势力强大 C . 西晋衰落 D . 统治者软弱无能
  • 19. (2023九下·盐城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 . 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 . 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 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 . “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 20.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文景之治 C . 光武中兴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21. (2023七上·揭阳期末)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 . 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 22. (2023七上·湛江期末)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A . 《兰亭集序》 B . 《张猛龙碑》 C . 《颜氏家庙碑》 D . 《九成宫醴泉碑铭》
  • 23.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管理机构,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该机构是
    A . 西域都护 B . 安西都护府 C . 北庭都护府 D . 伊犁将军
  • 24. 《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
    A . 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 . 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 .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 .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 25. (2023七上·湛江期末) “(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者施行仁政,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B . 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C . 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D . 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 26. (2023七上·湛江期末) 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是(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③④
  • 27. (2024七上·清苑期末)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的基础的是(  )
    A .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 . 八王之乱,西晋走向衰落 C . 祖逖北伐,收复部分地区 D . 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 28. (2023七上·湛江期末) 中国人喜欢用“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这句俗语来形容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其中的“八仙”是中国某个宗教中的八位仙人。请问此宗教应该是(       )
    A . 佛教 B . 道教 C . 基督教 D . 伊斯兰教
  • 29. (2023七上·湛江期末) 某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应该选取哪一个人物原型比较合适(     )
    A . 蔡伦 B . 贾思勰 C . 祖冲之 D . 宋应星
  • 30. (2023七上·湛江期末)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二、材料分析题(分析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3题,满分40分。其中第31小题17分,第32小题11分,第33小题12分)
  • 31. (2023七上·湛江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西周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造成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 (3) 材料三记录的是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4. (4) 根据材料四,归纳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5. (5) 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6. (6) 根据载体不同,史料可以分为①文字史料、②实物史料、③口述史料等类型。请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属于上述哪种类型(写出对应的序号即可)。
  • 32. (2023七上·湛江期末)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刚建立时,在治理国家上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办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概括秦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
    3. (3) 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
  • 33. (2023七上·湛江期末)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图1:魏晋时期反映鲜卑族与汉族共同生产劳动的壁画《采桑图》       图2:身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     

                                                       

    图3:北齐杨子华画作刊校诸史                                                    图4:北周武帝铸造的圆形方孔形制的“水通万国”币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有谁。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 (3)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哪次改革加强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4. (4) 材料三中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图片有(只填图号);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图片有(只填图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