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 |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仅10人……学生不仅学外语……其开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
它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
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 岳麓书社2004年版 |
时间 | 发展状况 |
1872年 | 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 |
1896年 | 投资创设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前身) |
1951年 | 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
1987年 | 投资创立招商银行 |
时间 | 1898年 | 1900年 |
列强办厂数目(个) | 800 | 1231 |
材料一 “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均须秉公议定则例。”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在该战争中,英、法海军使用的是蒸汽铁舰,而清军多为木制帆船,清军使用的炮仍为前装滑膛的土炮,射程近,精准度差,发射时间长,杀伤力小。而英军带来的是最新发明的阿姆斯特朗炮,法军带来的是新式的拿破仑炮,性能也远优于清军的大炮……学者同时也认为咸丰朝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当时中国国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及各地人民起义等,也是清军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葛夫平《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节选
材料四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䜣等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其经营的国内外运一举办……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输业务。不但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投产后,日产棉纱100担,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于鄂、湘、川等省,还远销国外。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了十万多匹。
材料三 《复兴之路》解说词提到“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气象。”
材料四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二 左宗棠根据《详议创设船政章程》中“办厂兴学”指导思想,创办了船厂及其附设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后学堂),其中后学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见下表。
学堂 | 专业 | 培养目标 | 学制 | 理论课 | 实践课 |
驾驶学堂 | 航海驾驶 | 近海及远洋航行人员 | 5年 | 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天文、地理、航海数学、地文航海 | 堂课3年,舰课2年 |
轮管学堂 | 航海轮管 | 舰船癖毒仗趄参机管理专业人才 | 5年 | 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制图、机器结构、机器和仪表操纵 | 堂课厂课交替进行,定期航海实践 |
——摘编自邢海燕《福州船政学堂一中国近代工学结合模式的发端》
材料三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