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5 以立意为宗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梁 ] 萧统

更新时间:2024-10-16 浏览次数:13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课外阅读。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贫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 (1) 本文的中心句是
    2. (2) 选文的第4自然段中,作者从两方面来表现了“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这两个方面是:①;②。(用自己的话概括)
    3. (3) 选文刻画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是要赞美
  •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献给母亲的歌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 轻轻)献给妈妈,做她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到新春之前,总是要炎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哪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总倔强而(喜悦 喜欢)。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亮。每每荼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 询问)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我们进步 时,妈妈就满 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同,滋润我们的 心田。

    孩子 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细细)缝补 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 轻轻)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晃望 远方。我似乎看见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 着、凝视着、瞻望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攀中望 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 坚强)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 (1) 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
    2. (2)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 (3) 照样子写词语。

      香喷喷(ABB):      

      谆谆教导(AABC)      

    4. (4) 写几个成语夸夸妈妈:(不少于4个)
    5. (5) 短文第三段说:“妈妈虽然银丝飘飘,却心明眼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

      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6. (6) 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概括简要)

      ,②,③这三件事是

      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它们是按顺序写的。

    7. (7)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8. (8) 根据短文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9. (9) 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如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
  • 3.  课外阅读。

    童年笨事——追屁(节选)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但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你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当摩托车的主人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了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

    (选自《中国作家人生历程 童年》)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嗜好:

      ②窒息:

    2. (2) 作者认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是什么?
    3.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 (4) “我”的嗜好是,短文围绕“我”的嗜好写了件事,分别是
  • 4. 阅读训练。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òng。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ó dòng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èn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 (1) 将短文中的拼音换成汉字,写在下面。                                                                                              

      níng zhòng

      nuó dòng

      qīng cuì

      qì fēn

    2.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入迷 知晓  振奋

    3. (3) 从文中找到一句反问句写下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

      陈述句:

    4. (4)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盲人为乘客演奏了的曲子有:

      ②"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一句的"居然"的意思是,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这一切"是指

    5. (5) 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6. (6) 回答问题。

      ①"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②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5. 课外阅读。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 藐视 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永远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 激起)了,他走到这个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 惊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的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 (1)  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最合适的词。
    2. (2)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有眼不识泰山:

    3. (3) 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 (4) 第④自然段与第⑤自然段、第⑥自然段的关系是( )
      A . 总分 B . 分总 C . 总分总
    5. (5) 第③自然段与第⑧自然段的作用是( )
      A . 起过渡作用,使上下文联系更加紧密,体现出徐悲鸿为祖国争光的品质。 B . 前后照应,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的品质。 C . 起总结作用,表现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的品质。
    6. (6) 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有心人”?
  • 6. 课外提升。

    拔掉心底的篱笆

    佚 名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劳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你完全能想象我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中二年级时,学校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你偏科啦!我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

        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有一次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等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考试成绩公布那天,初夏的阳光,显得格外灿烂、明媚。我记得数学满分是150分,我拿了142分。

        到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像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人的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有删改)

    1. (1) 第2自然段中“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倒”字说明了(    )
      A . “我”不能清楚地说明不参赛的原因。 B . “我”向老师说出了心底所有的担忧。 C . “我”担心体育老师会不理解自己。 D . “我”害怕体育老师要自己报名参赛。
    2. (2) 第4 自然段中“我”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表明长跑比赛是一项激烈运动 B . 表明“我”报名参赛内心很矛盾 C . 表明“我”过去孤陋寡闻 D . 表明“我”想挑战一下自我
    3. (3) 第 7 自然段通过“初夏的阳光,显得格外灿烂、明媚”这样的描写,衬托出
    4. (4) 本文以“拔掉心底的篱笆”为题分别记述了三个不同时期藏在“我”心底的“篱笆”,以及拔掉篱笆后“我”的内心感受。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小时候——(认为自己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

      高二时—————别提有多高兴不惑之年 ——————

    5. (5) 成长的过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底的“篱笆”,我们该如何面对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体会。
  • 7. 阅读短文《依然是雨》,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种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哗啦哗啦的宣泄声,喜欢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那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好棒哟!小雄!小辉!阿美!阿珠!来啊!快来啊!我们来打水仗、放小船吧!乐哟!从嘴角只笑到眼睛里,又从脸上扩散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跳啊!蹦啊!跑啊!追啊!什么都不欠缺了。

        ②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但是如果出门时毫无征候,快放学时才突然地下起雨来,要突然才好,让妈妈和爸爸都来不及送雨具,我们就可以好好表现一下自己了。冲啊!雨丝从脸上滑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从头直到脚,好痛快、好舒服。一边跑,一边张着嘴,让雨点像小弹珠似的投入口中,清清爽爽的,有一种似有似无的甜味。管他“落汤鸡”是副什么模样!一伙人嘻嘻哈哈地在雨丝中穿梭,实在好玩,一切都可以不管,反正嘛,又不是我的错。天上的事,我哪儿知道!回家也不会挨骂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反倒是乐得玩一回,又不会挨骂,蛮划算的呢!

        ③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声,海边观雨景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令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思夕盼:

      ②莫名其妙:

    2. (2) 本文是按照顺序来写作者对雨的情感的,你是从这些词语知道的。
    3. (3) 读文中画“”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这句话从“我们”的写出了“我们”在雨中的快乐。“”和“”两个词具体地写出了这种快乐。

      ②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你仿写一句。

      清晨,草尖上的露珠

    4. (4) 为什么一开始“我”喜欢下雨,后来却不再朝思夕盼了?
    5.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文章第一自然段围绕“小时候,好喜欢下雨”这个中心句写出了“我”小时候对雨的态度。 B . 第二自然段中因为“我们”回家不会挨骂,所以我们不会在乎成了“落汤鸡”的模样。 C . “我”不同时期对雨虽然有着不同态度,但都表达了对雨的喜爱,这也是题目的含义。 D . “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声,海边观海景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带给我们的风雅与脱俗。
    6. (6) 作者在本文的末尾说“令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这个“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是指什么?
  • 8. [感悟抒怀]如何写好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还可以从他人的美文佳作中学习。请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春雨之美

    王玉美

    ①春雨,犹如世间的精灵,在乍暖还寒之际,伴随春风悄悄潜入人间。草木感知到春天的气息,汲取春雨的精华,都迫不及待地迎接春的到来。春雨,饱含无限的活力;春雨,预示破土而出的美好。

    ②春雨之美,美在变化多端。春雨,没有固定形状,她千变万化。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所说,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长的像细丝,短的像牛毛,伴随着微风,从天空中飘飘洒洒地落下来。春雨纷飞,绵绵春雨如同天上掉落下来的数不胜数的银针,细细密密,时而飘飘洒洒,时而潇潇直下,时而纷纷扬扬。看----小燕子正在雨中,展开灵巧的翅膀,谱写优美的乐谱;农民们正在雨中,在大地上书写生活的赞美诗;树叶上,花瓣上,颗颗雨滴似珍珠玛瑙,亮晶晶、圆润润,为绿树繁花带来了清新亮丽……春雨所到之处,处处美丽无比。

    ③春雨之美,美在绚烂多彩。春雨,宛如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落在田野里,渗进肥沃的土地,麦苗儿就伸展着嫩叶,顶着亮晶晶的雨露,像翡翠那样绿得发亮;落在草坪上,渗入泥土,小草便苏醒了,草芽儿扭动着柔嫩的腰肢,钻出地面,探出鹅黄色的小脑袋;落在柳树上,柳树的枝条变绿了,像许多条轻巧的小辫子挂在柳树上,婀娜多姿;落在花园里,她变得五彩斑斓、色彩鲜妍,白的,红的,粉的……像赶集似的,在风中纷纷摇曳着、招展着……春雨过后,世界绚烂多彩。

    ④春雨之美,美在悦耳动听。你听———“沙沙沙沙”,那是春雨在轻抚树叶,像种子发出新芽,如小草抽出嫩叶,又似竹笋冲出地面,更像是少女轻拨琴弦;“嗒嗒嗒嗒”,那是春雨拍在窗户上,像小动物走在路上,踩着碎石发出的清脆动听的足音;“咚咚咚咚”,那是春雨落在小溪里,细心聆听,你会发现那声音就像钢琴发出的美妙乐章。闭上眼,轻轻地静静地享受起春雨的声音,这时的你会觉得,世界很美好,还有这么多声音值得我去聆听……

    ⑤春雨之美,美在奉献。春雨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让一切变得更有生命力。在春雨的滋润下,田野的庄稼、果园的果林蓬勃生长,焕发生机;在春雨的滋养下,树木森林绿意葱茏,清新纯洁;在春雨的洗礼下,江河湖海源远流长,川流不息……正是有了春雨,才有了丰硕的果实、盼望的收获和万物的生生不息。春雨涤净了树木尘埃,春雨澄澈了一池潭水,春雨染绿了片片原野,春雨催开了万千花朵。春雨犹如一个无私奉献者,她奉献自己,带给大地一片勃勃生机。她虽然平凡,但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润泽着每个人的心田。

    ⑥“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在这个芳菲渐生的时节,祈愿我们邂逅一场温润清甜的雨,拥抱一个温馨浪漫的春,更祈愿我们在追求诗与远方的路上,一切美好与新生,都一一绽放!

    (选文有删改)

    1. (1) 思维导图 请阅读选文,找出文章中心,并说说选文围绕这个中心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 (2) “春雨”本是无色的、透明的,但选文第③段中,作者却认为春雨“绚烂多彩”,为什么?
    3. (3)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 (修辞手法)的好处是  。
    4. (4) 选文第⑤段写出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的变化,请你读一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又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5. (5) 如果让你结合所写内容、作者情感将选文进行归类,你会将其归于下面哪一类呢? 请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A. 自然气象            B. 人生百态             C. 永恒魅力          D. 走近科学

  • 9.  请你阅读妙妙分享的文章,回答问题。

    送报少年

    万欣兰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总是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因此,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④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头跃起,接过报纸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他还穿着睡衣,蜷缩在空调呼呼作响的卧室里。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珍惜晨光,早早起床!”

    ⑤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⑥我说:“你看看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⑦儿子大笑起来:“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

    ⑧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骑了,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⑨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⑩我随口问:“那你呢?“

    ⑪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报到。”

    ⑫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摔伤了,身体刚刚康复,行动可能慢点,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⑬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⑭我关上门,一转身,看见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

    (有删改)

    1. (1) 请阅读这篇文章,补全下面表格的内容。(10分)1

      小说要素

      时间线索

      情节概括

      开端

      放暑假的时候

      发展

      “我”了解到少年每日辛勤送报的不易,劝儿子珍惜晨光,儿子却不以为意。

      高潮

      结局

      转眼到了8月底

    2. (2) 文章标题是“送报少年”,却大篇幅写自己儿子的表现,采用手法,更鲜明地塑造出“送报少年”的形象。
    3. (3) 新考法 开放性请你结合“送报少年”的形象,为本文推荐一个恰当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

      关键词:理由:

    4. (4) 新考法 探究性文章结尾当“我”听到少年被北京大学录用时,“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请你发挥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100字左右)
  • 10. 课外阅读。

    夏之韵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土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披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似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 )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 )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 )。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着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 (1) 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标志 标记 迸发 爆发 蒸发 蒸腾 冲刺 冲击
    2. (2) 读短文第一自然段,完成练习。

      第①句从的角度,写了夏天

      第②句从的角度,写了夏天

    3. (3) 下面最适合填在短文第二自然段横线上并体现这一段中心意思的一项(   )
      A . 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 .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 .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 . 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4. (4) 在文中找出短文的中心句,并说说短文围绕这个中心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5. (5) 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个观点并不正确请试着写出两句古代文人描写夏天的诗句反驳作者的观点。
    6. (6)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写"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7. (7) 下列对短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自然段中"你看"以下的部分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 第三自然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表明夏天的生机勃勃 C . 第四自然段结尾既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D .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对田野的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