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一)

更新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8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4高三上·邢台月考) 如图所示为近代武汉棉产业链基本形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近代武汉(     )

    A . 棉纺织业生产技术落后 B . 城市和乡村产业联动密切 C . 传统经济思维根深蒂固 D . 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较强
  • 2.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下列各项中同样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3.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咸丰七年,曾国藩向清文宗奕詝申诉:“臣前后所奉援鄂、援皖、筹备船炮、肃清江面诸谕,皆系接奉廷寄,未经明降谕旨。外间时有讥议,或谓臣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或谓臣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 ”曾国藩主要是在抱怨(     )
    A . 机密的廷寄制度 B . 落后的船炮装备 C . 推诿的官僚作风 D . 内讧的太平天国
  • 4. (2024高三上·江门月考) 1862年,广州同文馆成立,第一期仅有学生20名,起初主要教授英语、汉语和算学,后来增加了法语、德语、俄语、日语,且重视与社会挂钩,注重学用结合,由此可知,该馆(     )
    A . 冲破了科举制度选官的垄断 B . 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C . 适应了近代对外交往的要求 D . 积极贯彻实业救国理念
  • 5.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前期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关于“铤而走险”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B . 拉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C . 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D . 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 6.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甲午战前,法国有意利用中日冲突解决越南问题。1894年9月,外长阿诺托指示驻华公使施阿兰“尽快对中国与我们属地之间的边界进行最后的勘查并划定”。1895年5月,施阿兰以“中日和局,法与各国出为调处,大有益于中国”为由要求订立中越界约和商约。此举旨在(     )
    A . 实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华方式 B . 动摇日本在东三省的优势地位 C . 维护法国在辽东半岛的既得利益 D . 借干涉还辽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 7.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益闻录》记载,1880年天津机器制造局一位陈姓道员提出建造潜艇,三个月后的9月28日举行了下水仪式。据称:“兹已造成,盖驶行水底机器也。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洵摧敌之利器也”。这一记载反映当时(     )
    A . 近代海防意识突出 B . 洋务运动取得进展 C . 官督商办成果斐然 D . 实业救国影响渐广
  • 8. (2024高二上·云南月考) 1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
    A . 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 B . 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 C .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 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 9. (2024高二上·鹤山月考)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力倡大变、速变、全变,用西法变中国。而此时洋务派代表张之洞作《劝学篇》,主张“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治内、西学治外,即“中体西用”。这可用来说明(     )
    A . 洋务派理性分析了中西文化 B . 洋务派反对社会变革 C . 东学西渐加剧新旧思想纷争 D . 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
  • 10.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义和团初起,特别是运动转入高潮时,时论是一片骂“匪”喊“剿”声。但经过庚子之殇的惨痛的教训,“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1901年《开智录》发表著名专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指出“义和团之崛起”“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舆论对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变化(     )
    A . 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肯定 B . 体现了清朝政府统治秩序的混乱 C .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局限性 D . 反映了民众反帝爱国意识的觉醒
  • 11.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清代政府官员普遍依靠绅士辅佐,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1910年在长沙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民变中,清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惩肇事绅士,使官绅关系产生裂痕。武昌首义后,湖南成为第一个响应起义的省份,谭延闿等新绅士也在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进程缓慢的失望中倒向革命。这一时期官绅关系的变化(     )
    A . 推动了清政府宪政改革进程的加快 B . 反映了绅士决定着地方形势的走向 C . 动摇了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基础 D . 体现了绅士对民主政治认识的加深
  • 12. (2024高三上·南昌月考) 1928年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创建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并广泛宣传“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要组织穷人起来打天下的”“工农革命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打土豪,不打穷人”“不准大人打小孩”“借地主的钱不要还”等等。由此可见,遂川建政的主要实践意义在于(     )
    A . 建立广泛工农革命统一战线 B . 动员民众开展土地改革 C . 实行保护中小工商业的政策 D . 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 13.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1932年6月,蒋介石在某次会议上提出:“湘、鄂、赣、皖、豫五省为全国中区,必须早日将敌人消灭,然后始能充实力量对外。”到了1936年国民党的《国防计划大纲草案》提出:“国防军之目的,为担负国防上一切防务; 而消灭敌人并维持地方治安,均委之于省防军”。国民党内外政策调整的原因可能是(     )
    A . 红军战略转移缓和了长江中下游的国共矛盾 B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 .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 D . 蒋介石被迫放弃实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14.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
    A . 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 B . 大革命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C . 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 D . 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
  • 15. (2024高三上·东湖月考) 1930年11月,中共湘鄂西根据地规定:“资本500元以下者不抽税,500元以上者抽5%,5000元以上者抽7.5%,1万元以上者抽10%,10万元以上者抽20%。”这一规定旨在(     )
    A . 抵御日本经济侵略 B . 保护民族资本家的利益 C . 强化粮食流通体制 D . 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16. (2024高三上·四川月考) 1940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下表是三五九旅1940—1944年生产自给统计。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

    时间

    开荒种地(亩)

    产粮(石)

    蔬菜(斤)

    养猪(头)

    1940 年

    2450

    200

    1155000

    1941 年

    11200

    1200

    1648000

    2000

    1942 年

    26800

    3050

    3600000

    1983

    1943 年

    100000

    12000

    59550000

    8410

    1944 年

    261000

    37000

    5624

    说明:1943年自给率达到100%,1944年实现“耕一余一”

    A .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 优化了地区生态环境 C . 践行了全民族抗战 D . 提升了持久抗战能力
二、非选择题
  • 17. (2024高一下·柳南期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图1、图2、图3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依据图1、图2、图3的信息,分别概括当时革命形势的特点。

    (2)以“变与不变”为主题,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认识。

  • 18.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的“抨击”与“赞美”

    1899年、1902 年梁启超两次游览美国。1904 年,他在美国发表《新大陆游记》,在书中他大力推介美国的现代文明,尖锐的批评中国固有文明:“吾中国人之缺点:一曰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二曰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三曰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四曰无高尚之目的。”

    1918—1920年,梁启超访欧,归国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梁启超向中国青年大声疾呼:“我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指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冯天瑜《小词语 大文化》

    提取材料信息,以“梁启超·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9. (2024高三上·四川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具的西洋化倾向在洋务运动时就开始了。最先明确倡导西式农业机械者,是思想家冯桂芬。他在1861年撰写了《校邠庐抗议》,谈到“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今欲采西学……如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1877年,张德彝出使英国,接见英国制造耕田机器的工匠郎茀娄,郎氏展现耕田机器的图纸:“各有铁轮关键,而皆驾之以马,可代十数人之力。”张德彝认为“可谓巧夺天工矣”。维新政论家王韬多年游历英国、日本,于1883年提出建议,以京师为首的北方官地,“或济之以西国机器水火二气之力,务使之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设农商部、省级设实业厅、各县设劝业所,颁布农业法规,指导农业经济和农具改良。1913年,王章昺在《农具篇》中说,“泰西诸国农具,讲求器械,一人能力可兼数十百人。吾华号称农国,却以农具不精,农业日惰,处此人类竞争,天择物竞之时”,“倘不及时改弦更张以利农者利国,则民生国计之前途宁复堪问哉”,将改革农具和采用西方机械上升到中国在世界能否生存的高度。1927年到1937年,从中央到县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业管理机构、农业试验机关。留学欧美的学者也更多归国,投入经济行政、农业教育和乡村建设之中。1944年,农业经济学家曲直生指出:“育种防腐病虫害各工作,今年已有相当成绩……惟农具问题,至今仍属停滞不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铮《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变化,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