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 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和社会...

更新时间:2018-03-15 浏览次数:28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6·凉山模拟) “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

    A . 三权分立制 B .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 . 国会两院制 D . 联邦制
  • 2. (2017·江苏) “(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  )

    A . 共和制的确立 B . 联邦制的确立 C .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 .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3. 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A . 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 . 专制制度的推翻 C . 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 . 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 4. (2017高三上·天津月考)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A .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 .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 . 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 .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 5. (2017高三上·岳阳月考)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
    A .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 . 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 . 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D . 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 6. (2017高三上·湖南月考) 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
    A .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 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 D .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 7. (2017高三上·河南月考) 对下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 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 . 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C . 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 . 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 8. (2017高三上·河南月考) 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
    A . 历史文化传统 B . 经济发展特征 C . 社会结构复杂 D . 共和思想缺陷
  • 9. (2017高三上·大丰开学考)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部门

    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 .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 .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 .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 .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 10.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
    A . 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 .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11. (2017高二下·浦北期末) 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

    A . 结束了王权专制 B . 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 .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 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 12. (2017高三下·瑞安月考)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记载:“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指(    )

    A . 启蒙运动 B .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 .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 世界市场的形成
  • 13. (2017高二下·泰州期中) 1862年《纽约晚邮报》写道:“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从最上边发号施令,要下边行动,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    )

    A . 美国总统的工作作风专横 B . 总统具有强烈责任心 C . 内阁不需要对总统负责 D . 总统共和制政体的结果
  • 14. (2017高二下·广东期中) 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

    A . 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 . 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 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 15. (2017高二下·蚌埠期中) 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其中“光荣革命”以后,其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是(    )

    A . 议会立法权力得以大大强化 B .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 .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得到满足 D . 内阁如同第三院,地位重要
  • 16. (2017·红桥模拟)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    )

    A . 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B . 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C . 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D . 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 17. (2017·山西模拟)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

    A . 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 . 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 . 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 . 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 18. (2016·潍坊模拟)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 19. (2017·广东模拟) 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对拿破仑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材料反映出(    )

    A . 农民成为法国共和派争取的对象 B . 法国的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C . 农民已成为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D . 法国共和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 20. (2017高三上·双峰月考) 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

    A . 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 . 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 . 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 . 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 21.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下列对“旧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旧制度”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 B . “旧制度”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C . “旧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 . “旧制度”下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 22.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B . 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C . 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 . 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 23. (2017高三上·曲靖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尔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德意志境内存在许多邦国,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编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嬗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开始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殿阁大学士制,从翰林院等机构中挑选文臣崇仁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皇帝批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咨顾问。后来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逐渐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出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清朝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表面上是最高行政机构,却并无多大实权。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内阁不过是执行议政王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

    材料三:图5为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示意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内阁的异同。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德两国的政治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 24. (2017高一上·南郑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四大支柱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探讨这个(些)要素与西方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要求:自行拟定论题,围绕该论题展开探讨。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 25. (2017高三上·天津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

    ——【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没有现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材料三:当代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勋爵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国王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其顺乎自然的发展已经持续了这许多年,产生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

    请回答: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对国王权力的认识,并说明其与近代英国君主权力的本质区别。
    2. (2) 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的贡献。
    3. (3) “英国人是否是保守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材料阐明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