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18-10-25 浏览次数:26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
    A .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 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 . 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 . 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 3.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 . 以礼为本 B . 依法治国 C . 隆礼重法 D . 君主集权
  • 4.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下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B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 .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 .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 5. (2020高二上·永寿月考)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 .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6.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 . 先秦儒学 B . 汉代儒学 C . 宋明理学 D . 佛教
  • 7.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 .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 .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8.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
    A . “人伦者,天理也”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心外无物” D . “理”“欲”统一
  • 9.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
    A . 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 . 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 . 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 .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 10. (2019·河西模拟) 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 . 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B . 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 . 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 . 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 11.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期中) 《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    )
    A . 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 . 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 .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 .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 12. (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 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    )
    A . 程颢 B . 王阳明 C . 董仲舒 D . 黄宗羲
  • 13.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
    A .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 .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 . 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 D .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 14.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A . 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 . 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 . 强调“仁”和“仁政” D . 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 15. (2020高三下·启东开学考) 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
    A . 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 . 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 . 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 . 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 16.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    )

    A . 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 B . 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 C . 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 D . 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 17.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 .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 . 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C .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D . 火药有利于君主专制
  • 18. (2019高二上·蚌埠期中)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 . 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 . 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 . 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 . 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 19.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 D . ①②
  • 20.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和者。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大篆字体在秦朝统一后出现 B . 隶书由秦朝时期囚徒发明 C . 用隶书取代篆书是政府决策 D . 字体简化在秦朝成为趋势
  • 21.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 . 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C . 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 . 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 22.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唐朝学者吕总《续书评》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则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该书法家是(    )
    A . 钟繇 B . 怀素 C . 欧阳询 D . 苏轼
  • 23.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作,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A . 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 . 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 .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 . 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 24.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 . 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 . 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 . 具有崇高清远、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 25. (2019高二上·湛江月考)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 .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 话本和小说 C . 汉赋和唐诗 D . 元曲和傩戏
  • 26.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 .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 .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 27.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那会儿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这主要是(    )

    ①出于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②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

    ③京剧只为帝王将相服务

    ④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28.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 . 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 . 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 . 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 . 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 29.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 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 . 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 . 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 . 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 30.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鲁迅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道:“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下列对这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描述正确的是(    )
    A . 洪秀全掀起天平天国运动 B . 火药开始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C . 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限制 D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二、非选择题
  • 31.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1) 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 (2) 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 (3)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 (5) 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 32.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
    2. (2) 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