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时间 | 赴试人数 | 分配名额 | 录取比例 |
苏州 | 庆历中 | 200 | 4 | 50:1 |
绍兴二十六年 | 2000 | 13 | 153:1 | |
福州 | 绍兴二十六年 | 3400 | 62 | 56:1 |
淳熙十年 | 15000 | 62 | 242:1 |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下表显示了某人于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年份 | 总产量 | 征购量 | 出口量 |
1958 | 19505 | 4804 | 192.58 |
1959 | 19765 | 5876 | 265.99 |
1960 | 16968 | 6740.5 | 415.55 |
材料一:贸易保护的形式多样,除关税保护外,还有外汇管制、卫生检疫、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等。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实行关税保护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从19中后期起,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和党人入主白宫,他们是工商业的政治代言人,要求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廉价劳动力制造的商品进入美国,降低竞争,保障美国工人的就业率和高工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此时,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纷纷颁布关税保护法。1821—1897年美国关税平均税率是:1821—1824年为44.62%,1825—1832年为50.92%,1833—1857年为35.1%,1864—1866年为48.3%,1897年为57.00%。
——摘编自褚浩《19世纪后期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研究》
材料二:关税自主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近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遭受损失,入超现象相当严重。民国时期的工商界人士十分重视关税对贸易的保护作用,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成为当时中国人的梦想。1917年北洋政府国定进口税则、还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特别会议等与列强力争关税自主。南京政府通过多次修约,与列强艰难周旋,最终在形式上和法律上确立了关税自主的地位。
——摘编自罗希红《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特殊分析》
材料:不同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上述两表为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他们要求美国对交战国实施武器禁运以及禁止向交战国贷款,以避免卷入新的战争。而美国财团中的军火商和银行家的代理人也在许多国会议员的左右活动,试图对总统的决策施加影响。从1935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国会一共通过了4个中立法,1941年3月租借法案经总统签字生效。
1935年至1937年通过的三个中立法规定对交战国双方实施武器禁运并逐渐把禁运范围扩大为新参战国家和内战国家。1939年10月颁布的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交战国可在“现购自运”的原则下同美国进行军火贸易。所谓“现购自运”原则即要求交战国必须用现金交付款项并只能用自己的船只运输。1939年大西洋线仍控制在应发手中,太平洋航线仍控制在日本手中,财力和运输能力薄弱的中国几无可能从海上得到盟国供应的军火。
1941年租借法规定,总统有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并且能给美国人带来好处的国家出售、交换、租给、借予、或转让任何均需产品,同时原有的“现购自运”原则也逐渐失效。从租借法生效后的一周内,就有70亿美元的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
——摘编自王中文《二战时期美国军火贸易政策探析》
材料: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20世纪70年代筹议兴办洋务方略,认为单纯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末技”,不能富国强兵,只有由器而学政教才是出路。1876年,赴英国任公使,周咨详访,博览群书,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孟夫子”相提并论;推崇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考究西方民主政体,研究英国议会政治,认为英国的两党议会政治,高过了中国的三代之政,英国国政“公之于民”,与秦以来的中国国政正好相反,此英国立国之本也;秦汉以来中国有教化,称周边为“夷狄”,现在西洋称自己为文明的,称中国为半文明的“夷狄”。1877年,上奏清廷建议设领事馆以护民,翌年清廷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私赞西洋政教修明,认为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1879年他黯然回国。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