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新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20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一下·成都开学考)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 .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2. (2017·新课标Ⅰ)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水纪》
    “薛举冠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冠泾刑,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大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术纪》
    A .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 3. (2017·新课标Ⅰ)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4. (2023高一下·平江开学考)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 5. (2020高一下·应城开学考)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 . 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 . 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 . 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 .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 6. (2022高一上·西安月考)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 7. (2021高二上·吉林期中)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 .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8. (2024高一上·海淀期中)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 . 汉长安 B . 唐长安 C . 宋汴梁 D . 元大都
  • 9. (2024高一上·秦皇岛月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 .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 10.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11. (2019高三上·拉萨月考)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 .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 12.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 . ②③④①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①③
  • 13. (2017·黑龙江模拟)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    )

    A . 较好地反映了民意 B . 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 C .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 . 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 14. (2017·濮阳模拟) 据统计,唐宰相总计人数为369人,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北宋初期,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渐多。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

    A . 学术中心逐步由北向南移转 B . 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C . 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D . 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 15. (2017·濮阳模拟) 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丞相职权范围宽 B . 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 C .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 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
  • 16. (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 唐高宗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指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 . 对官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 B . 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非常多 C . 进士及第是极难企及的目标 D . 科举考试已取得实质性进步
  • 17. (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 汉高祖刘邦,其母梦与神遇,其父往视,“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四岁时,有善相者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意在推动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B . 为皇权的来源罩上了神圣的外衣 C . 中国皇帝都被看作龙的传人 D . 天人感应说是对皇权的最好注脚
  • 18. (2017高三下·河西模拟)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更有利于(    )

    A . 完善中央官制 B . 加强君主专权 C . 决策更加科学 D . 提高行政效率
  • 19. 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

    A . 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 .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 . 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 . 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 20. (2017·锦州模拟)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这说明(    )

    入仕途经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A .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 21.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 .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 .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 . 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 22. (2017·新余模拟) 著名史学家何忠礼先生曾指出:“在唐朝选官制度中,除科举制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考试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据此可推知(    )

    A . 科举制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B . 士族门第的特权有增无减 C . 科举制初立时考虑协调政治矛盾 D . 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 23. (2017·鹰潭模拟)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

    A .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 24. (2017·哈尔滨模拟) 《后汉书》中记载河南尹田歆:“当今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召皓于庭,辩诘职事。皓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这说明当时(    )

    A . 依靠门第入仕已见雏形 B . 推举孝廉名士不避权贵 C . 察举成为入仕主要途径 D . 人事任免已收归中央
  • 25. (2017·阳信模拟)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反映出(    )

    A . 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 B . 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C .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 . 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 26. (2017高三下·河南模拟)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 . 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 . 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 . 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 . 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 27. (2023高三下·米东月考)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A .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 28. (2018高一下·长丰开学考)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 .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 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 .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 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
  • 29. (2019高二上·运城月考)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 .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 30. (2023高二下·邯郸期中)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 .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 .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 31. (2024高一上·株洲期中) 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    )

    A . 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B . 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 C . 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 D . 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 32. (2017·临沂模拟)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 . ②③④①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①③
  • 33. (2017·临沂模拟) 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 . 汉代益州郡 B . 唐代扬州 C . 宋代扬州 D . 元代顺宁府
  • 34.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 汉代少府分属九卿,位尊权重 B .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35. (2021高一上·魏县期末) 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 . 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 .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二、材料分析题
  • 36. (2017高三下·淄博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桑弘羊出身于洛阳商人。洛阳处于汉朝中心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汉武帝时,豪商大贾们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改革。桑弘羊强调厉行法治的重要性,主张设法奸禁,也常称引儒书,饰以儒术。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营工商业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就是他所说的“开本末之途”中的“开末”。但是,桑弘羊所要开的末,并非豪商大贾所经营的工商业,而是指在封建国家控制下的工商业。他认为,封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封建国家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对于阻挠封建国家干预经济事务的豪商大贾,必须予以打击。他斥责豪商大贾为“不轨之民”,“困挠公利,而欲擅山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政治经济思想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

  • 37. (2017·海南) 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 38. (2017·新课标Ⅲ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 (1) 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 39.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 (1) 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 40. (2016·北京) 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

    海昏候刘贺(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

    “刘贺”“海昏候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候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