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题型专题:04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20-12-29 浏览次数:221 类型:复习试卷
一、材料分析题
  • 1. (2019七上·邵阳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大川。决壅塞,凿农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 (1) 文中所指是什么人的什么事迹?
    2. (2) 他治水时总结教训,采取什么方法终于解除了水患?
    3. (3) 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4. (4) 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
  • 2. (2017七上·忻城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一一孙中山

    1. (1) 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 (2) 材料中轩辕有哪些贡献?(列举2例)
    3. (3) 材料中的“轩辕”和哪个部落联合起来在哪场战争中平定了“蚩尤乱”?
    4. (4) 材料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怎样的感情?
  • 3. (2020七上·大洼期中)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谁?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
    2. (2) 处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谁?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
    3. (3) 通过对原始农耕文明的学习,请你说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4. (2020七上·合山月考) 以下为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有关北京人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现的动物化石: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最多,有剑齿虎、棕熊、洞熊、中国鬣狗、狼、豺豹、猎豹等17 种。还有非食肉动物如猴子、肿骨鹿、葛氏斑鹿的化石,以及三门马、燕山犀、羊、河狸等动物化石。

    材料二:发现的石器: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石器种类多,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等。考古系统研究出北京猿人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锤击法(最常用)、砸击法、碰砧法。

    材料三:发现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四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遗迹。灰烬最厚的达6米。灰烬成堆成层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石头、兽骨。

    1. (1) 材料一出土的动物化石说明了什么?从而我们可以判断北京人是群居还是独居?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2. (2) 材料二中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属于什么类型的石器?反映了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请列举出两种北京人可能吃的食物。
    4. (4) 从以上材料归纳北京人遗址的地位?
    5. (5)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北京人的主要证据来源是什么?
  • 5. (2020七上·潮安月考)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1. (1)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 (2) 材料二中轩辕”指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平定蚩尤乱”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
    3. (3) 材料三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4. (4) 材料四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文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哪种政治制度?列举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代表。
  • 6. (2019七上·闽清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没有问马怎么样了。

    ——摘编自《论语》之乡党篇

    1. (1) 孔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
    2. (2) 小历认为,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 7. (2018七上·高邮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摘自2017新人教义务教科书七上历史

    材料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礼,就是仁)“为政以德。”(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

    材料三:“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材料四: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并受到重用。

    1.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材料一中的哪句话可以证明这句名言?
    2. (2) 材料二反映了孔子哪个方面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3. (3) 材料三中“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指的是哪一史实?“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指什么局面的出现?
    4. (4) 韩非是哪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8. (2020七上·安徽月考) 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制度创新】

    材料一  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札记·礼运》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感悟启迪】

    材料三

     

    材料四  (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史记·殷本纪》

    1. (1) 【王朝更替】请你完成表格,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朝代

      起止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毫、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镐京

      周幽王

    2. (2) 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3. (3)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4. (4) 据材料三、四回答,夏朝、商朝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 9. (2020七上·宜兴期中) 请观察下面的四位历史人物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 (1) 图①②③④的人物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 (2) 请分别说出四人的思想主张。
    3. (3) 材料二出自哪部著作?
  • 10. (2020七上·剑河期中) 治国理政,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分裂趋向统一,“奴隶”走入“封建”。在这大变革时期学术文化、思想理论异常活跃,各种学派争相斗艳。

    材料二: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三:他指出“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

    材料四:他生活在战国末期,强调“以法治国”,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1. (1) 材料一中,历史上将这一思想领域里的繁荣局面称作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言行被整理在那本书里?
    3. (3) 材料三所述的哲理出自何人?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4. (4) 材料四的主张属于哪一学派?
    5. (5)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关于国家治理中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看法?
  • 11. (2020七上·保山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 (1)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变法?
    2. (2) 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3) 它的历史作用如何?
  • 12. (2020七上·潮安月考) 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西周分封制地图

    材料四  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1. (1) 结合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
    2. (2)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依据材料四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 13. (2017七上·东台月考)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流地位的制度。

    ——张凯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官员贪腐开创了监察制度并不断加以强化。

    ——摘编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1. (1) 材料一中制度是谁首创的?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2. (2) 材料二指出秦汉开创和加强了监察制度,那么秦朝和西汉在中央分别设立了什么监职?
    3. (3) 秦汉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有哪些措施?实行这样的措施有什么目的?
  • 14. (2017七上·泗洪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纸专家们认为:“打浆是造纸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鉴定是否是纸的一个重要特征。”蔡侯纸恰好抓住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关键难题,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创出了纸产品的第一个品牌——蔡侯纸。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废物利用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材料二: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历史著作。

    1. (1) 材料一中的“蔡侯”生活在哪一时期?他有什么重大贡献?
    2. (2) 根据材料一回答,“蔡侯纸”有什么优点?
    3. (3) 材料二中《史记》的作者是谁?《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叙述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 15. (2017七上·芒市期中)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 (1) 材料中的人物是谁?他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哪一年?秦朝的都城在哪里?
    2. (2) 下图1处应填;2处应填;3处应填

    3. (3)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在交通、文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至少3条)
    4. (4)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秦朝修筑了哪一防御工程?
    5. (5) 秦朝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 16. (2020七上·宜兴期中) 秦汉四百余年的孕育与熔铸,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那.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们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秦汉史》

    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况固起来。

    ——《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 (2) 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的文字字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形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办太学的目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17. (2020·湘潭)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 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 《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1. (1) 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 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城图,指出西汉开始对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 (2) 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
    4. (4) 请写出材料四中《史记》的体例以及医圣的代表著作。
    5. (5)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 18. 秦汉科技文化成就突出,推动了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论造纸】

    以下图片是某中学举办的我国某项伟大发明研讨会的会场背景图:

    【学医术】

    【看文化】

          

    1. (1) 根据以上图片信息,你认为这次研讨会讨论的伟大发明是什么?结合图片说说此项发明在当时有何优点。
    2. (2) “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所创编出的一种健身术。它的创编者是谁?
    3. (3) 与他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的著名人物是谁?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4. (4) 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原因是什么?
    5. (5) 图2、图3中的建筑物分别与哪种宗教有关? 你能说出这两种宗教的起源吗?
  • 19. (2020七上·保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请用三个字概括“汉武”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3. (3) “汉武”在位时,曾派了谁两次出使西域?此后,开辟了一条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通路,请问这条通路的名称是什么?
    4. (4) 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注意评价人物要全面!并说明理由)
  • 20. (2020七上·德庆月考) 对外友好交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区域文明的融合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 杨洁篪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图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此后,逐渐形成的沟通欧亚的交通道路是什么?指出图示中的A点是哪座城市?
    2. (2) 据材料二,指出这条“通商易货之道”“知识交流之路”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哪一宗教在汉朝时经此通道传入中国?
    3. (3) 据材料三,指出今天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什么?
    4. (4)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你可以为国家统一和发展做些什么?
  • 21. (2018七上·防城港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字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吗,光宅中原。”

    清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政权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江南出现了什么局面?
    3. (3) 根据材料三,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 22. (2018七上·莆田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 (1) 材料中的“三国”指的是什么?分别是谁建立的?
    2. (2) 材料中涉及了古代哪一次重要的战役?
    3. (3) 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2. (2)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几位?(至少3位)

    3. (3) 材料二中所追忆的是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有何影响?

  • 24. (2020七上·保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 (2) “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3. (3) “魏主”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 25. (2020八上·黄石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而水耨(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饿,亦亡(通“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汉书》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南朝《宋书》

    材料二:大概从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摘编自《许悼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摘编自《宋史》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江南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并据材料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写出2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出现的重大变化。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 26.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名

    户数(户)

    人口(人)

    兵力(人)

    约103万

    约443万

    约60万

    约28万

    约94万

    约10.2万

    约52.3万

    约230万

    约23万

    材料二: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比较有优势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了统一?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惠帝的执政有什么特点?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局面?
  • 27. (2019七上·菏泽期末)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 (1)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 (2) 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 (3) 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 28. (2019九下·莆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材料二: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宋朝取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造船业突飞猛进,制选业、纺织业等手工业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物兴,海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的地区。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 29. (2018七上·卫辉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狐

    贺赖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被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

    1. (1) 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 (2) 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更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 (2) 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3. (3)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 (4)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