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兴市珊瑚初中2020-2021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1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分)
  • 1. (2020·淮安) “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   )
    A . 炎帝和黄帝 B . 夏启和商汤 C . 老子和孔子 D . 项羽和刘邦
  • 2. (2020·寿光模拟)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
    A . 纳贡 B . 朝觐 C . 作战 D . 分封
  • 3. 《史记·周本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 . 国家统一 B . 民族交融 C . 生产力发展 D . 诸侯争霸
  • 4. (2019·青海)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韩非 D . 孙武
  • 5. 下列农具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A .   铁农具          B . 骨耜            C . 耧车 D . 曲辕犁
  • 6.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 . 晋文公 B . 齐桓公 C . 楚庄王 D . 越王勾践
  • 7. (2019七上·苏州期中)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 . 变法违背民意 B . 变法深入贯彻 C . 变法遇到阻力 D . 变法宣告失败
  • 8. (2018·宜宾)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 . 承认土地私有 B . 建立县制 C . 奖励军功 D . 奖励耕织
  • 9. 汉字书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有这样一段话:无名对秦王说,“剑”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隶书 D . 金文
  • 10. (2020·江西) 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11. (2019·益阳)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 12. 古代皇帝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大承运,皇帝昭曰”的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出现在(    )
    A . 夏朝 B . 春秋时期 C . 秦朝 D . 西汉
  • 13. (2018·镇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绩是(    )
    A . 统一全国 B . 统一文字 C . 实行分封 D . 建立郡县
  • 14. (2018·仙桃)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 . 秦朝疆域辽阔 B . 秦朝统一货币 C . 秦朝统一文字 D . 秦朝统一度量衡
  • 15.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 行政事务 B . 监察事务 C . 军事管理 D . 财政管理
  • 16. 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 . 孟子 B . 韩非 C . 主父偃 D . 董仲舒
  • 17. 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 .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 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 . 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 18.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 . 赤壁之战 B . 官渡之站 C . 三顾茅庐 D . 淝水之战
  • 19.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曲《曹操》中有这样的歌词。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之后的是:(    )
    A . 曹操 B . 孙权 C . 诸葛亮 D . 曹丕
  • 20.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 B . 汉族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 C . 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D . 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
二、非选择题(30分)
  • 2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秦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1. (1) 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终为诸侯所丧”的“周制”指什么制度?秦朝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 (3) 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材料四中汉武帝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
    5. (5)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 22. 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张骞传》

    材料二: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全长七千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留给诗人的印象之一。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将这条“古老的商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三: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条“古老的商道”,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城;西城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材料四: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日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遂通西域……           ——《后汉书 西域传》

    1. (1) 材料一中的“骞”指的是谁?“凿空”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中的“古老的商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关联?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你怎样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
    4. (4) 材料四中“宣帝改日都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5. (5) 张骞出使西域经历千辛万苦。你认为张骞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值得学习
  • 23.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 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主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

    1. (1) 材料一中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2. (2) 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 (3) 材料三中魏主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4. (4) 中国古代这两次成功的改革,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24.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 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 (1) 对比材料一《史记》与材料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 (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4. (4)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