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2】2020-2021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2 实...

更新时间:2021-08-12 浏览次数:178 类型:二轮复习
一、真题演练
  • 1. (2021·全国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

    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 B . 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 C . 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 . 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 . 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 . 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2. (2021·新高考Ⅰ)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奥孔》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 .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 .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3. (2021·全国乙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 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拼、种、管、收实现企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 . 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 . 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 . 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确的一项是(   )
      A . 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B . 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C . “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D . 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3. (3) 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经验?请概括说明。
  • 4. (2020·新课标Ⅰ)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1. (1)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 .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 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 .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 . 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3. (3)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5. (2020·新课标Ⅱ)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大早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 .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 .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 . 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 . 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 . 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 . 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3) 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6. (2021高二下·宾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 (3)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①材料二:  ②材料三:

  • 7. (2020·新课标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 (3)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8. (2020·新高考I)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 .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 .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 .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 . 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 .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9. (2020·江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 (1) 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 . 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 .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 . 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 (2) 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 . 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 . 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 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3. (3)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 10. (2020·江苏)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博物馆暂时不能开门迎接观众的时期,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间大热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借网络直播由“窄播”到“广播”,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趋势。观众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日观众量毕竟有限,且外地观众的经常性参观也较难实现。而博物馆网络直播观看数量动辄上百万,实现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的文创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

        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深夜脱口秀”的走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受众心理,讲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故事。直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主播”往往更受欢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三星堆重量级神秘国宝首度亮相”“敦煌壁画临摹现场揭秘”等都在直播开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

        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效果不错,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在家就可以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博物馆直播也并非因疫情影响而临时兴起,而是近些年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 5G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这一模式。

    ( 选自黄洋《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有删改)

    1. (1) 文中“窄播”和“广播”分别指什么?
    2. (2) 优秀的博物馆直播需要哪些条件?
    3. (3) 博物馆直播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二、模拟训练
  • 11. (2021·内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体育扶贫是指国家通过实施特别体育政策,履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法律义务,从而保障贫困地区公民享有现实的体育权达到或接近全国同等水平。

    对国家而言,体育扶贫的基本属性包括:一是保障义务的法定性。推进贫困地区体育事业、保障贫困人口享有体育权是各级政府的一项职责,在宪法和相关法律中有明确规定。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贫困地区体育的政策投入水平需相应提高,体育政策在国家扶贫政策体系中的分量需进一步加重。三是实施机制的强制性。实现体育扶贫目标,以问责机制为保障,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对贫困地区人口而言,体育扶贫的基本属性包括:一是权利行使成本的非排他性。体育扶贫不同于个体受益显著的财产性扶贫,贫困人口可以共同享受政策普惠,基本不存在权利收益排斥。二是权利实现效果的互补性。贫困人口的体育权与健康权、文化权等基本权利相互交叉,享有现实体育权的同时其他权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三是权利主体的参与性。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说到底是个体行为,政府和社会主要提供必要条件,个人须积极参与,别人无法代理。

    (摘编自段鸿斌《体育扶贫:法律意涵、政策机制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从公元前8世纪起,在希腊诸城邦之间出现了一些泛希腊主义的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是其中之一。完全不同的,甚至常常敌对的各城邦的希腊人都聚集在一起。在古希腊人那里,奥运帮助他们打破实际存在的“部落主义”(相当于今天的民族主义),而形成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身份意识。

    不幸的是,现代奥运却反倒一直无法摆脱来自民族主义和体育国家政治化的困扰,最让人们深刻难忘的例子便是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在冷战时期,“金牌”被一些国家用作与敌对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和显示某种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工具,使得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奥运不止一次成为分裂而不是融合世界的运动会。体育国家政治化使得奥运发生了不仅可悲而且有害的异化。

    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利维坦》(Leviathan)中,把全能的国家比喻成一个无所不想吞食、无所不能吞食的权カ怪兽。体育一旦被国家政治吞食,它本身也会变成一个这样的怪兽,它取消体育对人的体格和心灵培养作用,无视体育高尚的自身目的,把体育变成一种手段,一种显示国力和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方式。这种国家政治化的体育,它吞食本应该属于全体国民的体育资源,吞食作为活生生个人的体育人员,它也同样吞食无数普通的“体育观众”,使他们无法有效地扮演自己在“竞赛”中的角色。

    体育竞赛对公共政治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学会如何平衡和协调每个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常会扮演的党派和裁判角色。例如,在美国,人们一般有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政治倾向,在竞选时积极投入,希望自己这一方能得到胜利。这是党派的角色在起作用。但是,公民们尊重公平法治的精神,不希望为自己一方的胜利而牺牲民主竞争的普遍规则。“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企图把国会对他的听证说成是“党派竞争”,煽动党派角色情绪,但是,无论是在政治上倾向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美国公众并没有站在尼克松一边,他们的裁判角色最后还是发挥了作用。

    打破金牌心结和由此引发的与其他国家的敌对情绪,这也许是扮演好竞赛观众角色的第一步。在今天的世界里,要设想或期待一个完全去除民族主义情绪的奥运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尽量消除以我为中心,避免以敌对意识去看待竞赛或竞争,这却是办得到的。扮演好这种竞赛观众角色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扮演好类似的角色能产生好的影响,也具有积极的训练作用。这种看来似乎是在体育之外的教育和收获,其实可以成为奥运对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小的贡献。比起金牌来,这不是更令人期待吗?

    (摘编自徐贲《举国体制下的体育是“利维坦”式的怪兽》)

    材料三: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需大力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意见》首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我国“简政放权”“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决定了“社会”是将来办体育事业的主体。群众体育行为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态度及具体的体育活动方式。它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的黄金指标,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主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群众体育的进行除了少数是自发性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在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引导和驱动下实现的……目前,非正式体育组织已经在群众体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对正式组织具有的“明确目标、清晣边界、规范秩序、权威层级及追求效率最大化”等特征,非正式体育组织化水平较低、目标广泛而不明确,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控制。对正式组织而言,非正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得当,积极功效明显,反之则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及所属成员的利益。

    (摘编自胡好、翟波宇、王传平《非正式体育组织在群众体育中的行为表现及规范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施体育扶贫,履行“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法律义务,可以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公民的体育水平。 B . 体育扶贫的基本属性体现在国家义务和公民权利两个方面,政府和社会主要提供必要条件,个人须积极参与。 C . “水门事件”论证了体育竞赛对公共政治的积极示范作用是学会如何平衡和协调公民扮演的党派和裁判角色。 D . 非正式体育组织在群众体育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群众体育的进行绝大部分都是在其引导和驱动下实现的。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真正展现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就必须把体育与政治完全剥离开来,以免使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 B .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因金牌被一些国家用作进行斗争和显示某种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工具而发生了异化。 C . 将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体现了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高度重视。 D . 非正式体育组织是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组织化水平就可以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
    3. (3) 从国家层面该如何实现体育事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2. (2021·南充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预定方案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圆满胜利。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历了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再入回收11个阶段,历时23天,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的重大任务。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嫦娥五号探测器多次刷新了中国深空探测技术的高度,还连续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

    不仅如此,嫦娥五号完成的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动作,更是世界首次,创造了世界探月历史的新纪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0年12月17日《六战六捷!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材料二:

    央视新闻12月18日消息,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与此同时,一张旧报纸,也在网上火了!这份2005年的《科学发现报》写着:“3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图一)

    15年后回首,人们发现,正是在2020年,嫦娥五号奔向月球,开始实施采集月壤样品的任务。不少网友赞叹:“中国精准完成了计划中的每一步!15年前各国探月计划,只有中国实现了。”

    (图二)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师顾问叶培建见证、参与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一路走来的历程,在他看来,这代表着中国航天人用20年来的追求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没吹牛!”

    (摘编自澎湃新闻2020年12月18日《嫦娥五号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一张15年前的旧报纸火了》)

    材料三:

    嫦娥五号轨道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共配备了39台发动机,分布在舱体的各个位置。在整个任务阶段,轨道器共历经19个飞行阶段、8种飞行姿态及5种不同的构型。

    据研制单位热控团队主任、设计师赵吉喆介绍,为了让轨道器既能节约能源“轻装上阵”,又能应对“时冷时热”的严酷考验,热控团队给轨道器穿上了“智能太空服”,开创性采用了一体轻量化热设计理念、错峰补偿控温策略和二次热防护复合系统。

    专家们表示,这些热控的新技术、新理念,不仅成功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今后还可望应用于遥感、深空探测等更多领域。

    据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介绍,为了实现轨道器与上升器“抓得住,抱得紧,转得稳”的既定目标,对接与样品转移系统研究团队曾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对接机构的设计。共开展了4种对接方案设计和9种转移方案设计,上升器“推”、轨道器“移”、返回器“拉”各3种,通过多轮方案比较及关键技术攻关,最终确定采用“抱爪式对接机构”,通过增加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实现对接与自动转移功能的一体化。这种设计理念世界首创,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

    12月6日,轨道器与上升器在环月轨道上交会对接,按计划在21秒内完成,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分秒不差,此后顺利完成样品转移交接。“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做了35项故障预案,结果一项都没有用上,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嫦娥五号对接与样品转移分系统副主任师刘仲高兴地说。

    “天上一分钟,地上十年功。”对接、转移,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成功的背后是研制团队661次对接和518次样品转移试验。这样的试验在八院的每一个研究团队中都再正常不过。

    (摘编自新华社2020年12月18日《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三十五项故障预案一项都没用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经历11个阶段,历时23天完成。 B . 嫦娥五号的顺利着陆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三步,它的成功标志着三步走的圆满收官。 C . 嫦娥五号完成的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动作属我国首创,在世界探月史上也从未有过。 D . 图一将15年前中国探月计划与世界各国的探月计划进行对照,时至今日,只有中国实现了计划。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是12月17日对嫦娥五号返回器完成任务、成功返回的及时报道,体现了新闻“时效性”特点。 B . 材料二用独特的题目、醒目的图片和网友的热评吸引读者,具体生动,视角新颖,体现了新闻“可读性”特点。 C . 材料三通过讲述嫦娥五号对接成功背后的研发故事,着力反映研究团队身上表现出来的科学研究精神。 D . 材料三中,嫦娥五号仅用21秒就完成了轨道器与返回器在环月轨道上的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交接。时间精确到秒,体现了新闻“准确性”特点。
    3. (3) 历时十余年,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终于实现。我国探月工程能圆满收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3. (2021·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材料二

    自我意识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定向和调控的作用。

    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对客体对自身的价值,对自己需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没有明确的意识,他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就不会有坚定执着的追求。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形成自觉的动机和目的所必要的因素。小孩常常凭一时的兴趣和冲动而见异思迁,不能长久专注于一项事情,这固然同求知欲旺盛好奇心重有关,但自我意识不成熟也是一个原因。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活动的方式、步骤、后果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没有明确的意识,就不可能对自己的活动实现恰当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取得活动的成功。在车如流人如潮的大街上横穿的人,假如他对自己此时的处境没有清醒的意识,不能根据车流人潮的态势作出灵活恰当的反应,就难免会丧生于车轮之下。

    情感是主体在认识的基础上生产的对客体或自身的一种态度或体验,是意识的组成部分。积极崇高的情感固然是催人奋发的伟大力量。但若人们为消极卑劣的情感所控制而无自知之明,或一任情感的冲动而不能辨析情感的性质与对自己活动的影响,往往会干下蠢事,造成严重后果。所谓失去理智,自我折磨,都属于这种情形,都由于自我体验混乱所致。

    人的这种基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基础上所实现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同自动机和动物的反馈控制是根本不同的。自动机是按输入的程序和事先定好的情景来处理问题的,超出这个范围,它就无能为力了。动物虽然也可以根据环境调节自己的活动,但完全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它的活动与环境的刺激直接同一,是对环境被动的适应,没有经过意识的中介,不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行动。这种本能反应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复杂而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就适应不过来。

    自我意识不仅是调控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所必需,也为调控主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所必需。中国古代通过内省所进行的“修身养性”,都可说是这方面的能动的自我调控的表现。

    (摘编自涂德钧《“自我意识”浅论》)

    材料三

    自我意识与文化背景

    对于某些人群而言,个人主义十分盛行,身份更多是独立的。青春期是与父母分享的时期,个体开始依靠自己,并且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即使个体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的特性——作为有特殊能力、特点、价值和梦想的独特个体——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

    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定,定义你的可能自我并相信你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会使你的生活富足。西方文学,从《伊利亚特》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大都赞美那些依靠自己成功的人。电影专门描写那些反抗制度的英雄。歌词中也常常鼓吹“我行我素”“我是我自己”,并且推崇“至高无上的爱”——爱自己。

    当人们经历过富裕、地位改变、城市化和大众传媒后,个人主义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而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即个人要服从集体,并据此来定义自我。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储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喜欢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日本人和传统的肯尼亚人,比澳大利亚人、美国人和英国人更可能用群体特性来填充“我是……”的句子。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在聊天时很少使用代词“我”。当语法或上下文能够清楚地表明主语时,个体会说“去看电影”,而不说“我去看电影”。

    (摘编自[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1. (1) 下列对材料中“自我意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大致包括三方面即自身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关系。 B .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心理学界认为,自我意识能帮助人们完善个性自我。 C . 自我意识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觉的动机和目的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并具有定向和调控的作用。 D . 自我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种比较鲜明的不同趋向、特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年龄、生活经历等方面关系不大,但却深受文化环境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自我的理解并不一致。 B . 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就是基于自我意识的自我调控,它强调个人要压制个体欲望,在身体、心性方面获得锻炼和提升。 C . 青春期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这种自我意识觉醒,使人们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成长、成熟。 D . 集体主义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并在集体的基础上定义自我,视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体往往成为集体的附庸。
  • 14. (2021·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产业既具有物质性、经济性,又具有精神性、文化性等属性。特别是,文化产业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国家间文化产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竞争。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文化产业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切实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单一的文化企业难以大有作为。由多个文化企业组成的文化产业集群,由于具有互惠共生、竞争协同、资源互补的特点,能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打造群体品牌,被国内外的产业实践证明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必须关注文化企业的合理赢利追求,在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利用产业链的上下延伸以及产业间的互渗,进行相关行业的产品开发及市场运营,产生共生效应,为文化产业促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所占比重(%)

    全年

    前三季度

    总计

    98514

    2.2

    -0.6

    100.0

    按行业类别分

    新闻信息服务

    9382

    18.0

    17.0

    9.5

    内容创作生产

    23275

    4.7

    4.1

    23.6

    创意设计服务

    15645

    11.1

    9.0

    15.9

    文化传播渠道

    10428

    -11.8

    -16.5

    10.6

    文化投资运营

    451

    2.8

    0.2

    0.5

    文化娱乐休闲服务

    1115

    -30.2

    -39.9

    1.1

    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

    13519

    -6.9

    -9.5

    13.7

    文化装备生产

    5893

    1.1

    -3.4

    6.0

    文化消费终端生产

    18808

    5.1

    0.8

    19.1

    按产业类型分

    文化制造业

    37378

    -0.9

    -3.8

    37.9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15173

    -4.5

    -10.0

    15.4

    文化服务业

    45964

    7.5

    6.0

    46.7

    按区域分

    东部地区

    73943

    2.3

    -0.4

    75.1

    中部地区

    14656

    1.4

    -1.5

    14.9

    西部地区

    9044

    4.1

    0.9

    9.2

    东北地区

    872

    -8.6

    -15.9

    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材料三: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文化产业有着其他产业所没有的特点,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要重点培育的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点。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接近GDP增速的两倍,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贡献巨大。

    “但还应看到,无论规模还是质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29%,而美国为25%、日本为20%,欧洲平均在10%至15%,韩国高于15%。”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我国文化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需要支持和培育。比如,一些城市文化资源丰富,但还处于低水平开发、低层次创意阶段,政府需要其提高关注度和影响力,放大文化价值,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摘编自《放大“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助推作用》,《光明日报》)

    材料四: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需要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尽可能融入现代文化,成为现代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元素和根脉。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亟须在进一步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创意与市场融合。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空前丰富,文化与科技融合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应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文化与科技融合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快人才培养,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摘编自《文化产业发展应注重融合》,《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产业具有多种属性,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B .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量最多的地区是西部地区。 C .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优势明显,是我们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D . 打造群体品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这在国内外的产业实践中已被证明。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图表显示,2020年,文化投资运营营收451亿元,不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收的一半,甚至不及文化装备生产营收的一成。 B . 材料二图表显示,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人极不均衡,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地区。 C . 过去五年,我国文化产业增速迅猛,但在GDP中的占比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说明我国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D .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只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就会实现文化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3. (3) 目前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15. (2021·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记者对几位《意见》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劳动教育的资深学者、北京和地方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记者:区别于过去,“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有哪些明显的特征?要避免哪些理念和原则上的误区?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突出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檀传宝: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脑力劳动比重增大,服务性、消费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比重增大。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记者:北京十二中有数十年劳动教育的传统,还拥有校办工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也有十五六年了,本报曾进行过专门报道。万事开头难,两位校长能否谈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初期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有毅:起初,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政策文件的表层解读,没有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施路径,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首先调整对劳动的认识,认为劳动的基本任务包含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劳动和育人的结合。学校将劳动作为一种。上位概念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再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2018年起,总校制定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小初高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方少文:其中一个难点是和家长的沟通,对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一开始是比较冷淡甚至反感的,也有人担心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学校首先通过家长会、书信反复沟通,然后请家长轮流参与到劳动课堂中来,让家长感受孩子们对劳动的喜爱与收获,通过孩子们在劳动以后的悄然变化,家长们逐步认可、配合、支持并引领辐射到邻居、同事、亲友中。

    记者:尽管有过曲折,但两位校长克服困难,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李有毅:应该是学生明显的进步。我们看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又能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可谓益德益智;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能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可谓益体;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益美。

    方少文:坚持劳动教育为学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劳动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态度端正;劳动技能大大提高;高年级初步了解了农事劳作和职业技能;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主动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关心社会与环境。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能独立做一桌菜的小学生不在少数。

    (摘编自《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23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中关于“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劳动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尽管各自性质不同,但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发扬劳动、劳模、工匠精神。 B . 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倡导具有优秀品质的劳动表现,还要与时俱进,转变对劳动内涵的固有化认知。 C . 调整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就可以顺利开展劳动教育。 D . 劳动教育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使其在认知、学习、感受中获得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面发展。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访谈内容看,徐长发、檀传宝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困难和收获都十分了解,不愧为劳动教育理论的专家。 B . “劳动精神”到“劳模精神”再到“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内涵逐渐丰富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 C . 李有毅、方少文两位校长是劳动教育的先行者,他们克服困难,在课程实践和家校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D . 学生在持续的劳动课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只可以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在人格形成上受到正向引导。
    3. (3) 记者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
  • 16. (2021·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已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使用。这5款疫苗分为三类:一是灭活疫苗,包括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生产的3款灭活疫苗;二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为天津康希诺公司生产的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三是重组蛋白疫苗,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其中灭活疫苗是目前国内进行紧急接种的疫苗,全程共需接种2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是目前我国唯一可采用单针接种程序的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则需接种2-3针。

    安全有效始终是各国在疫苗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标准。尽管不同国家的试验标准存在差异,但中国新冠疫苗各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市标准,可以在大范围人群中形成有效保护。同时,中国新冠疫苗便于储存和运输,受到国际社会青睐。其储运环境均在零上2-8度,即便运输条件稍差,疫苗也能保证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实现广泛接种。

    中国新冠疫苗产能不断提升,有力缓解全球疫苗短缺的困境。目前,中国已布局18条新冠疫苗生产线,产能大幅提高。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2021年年底,中国生产的新冠疫苗总产能将会超过20亿剂,到明年年底有可能突破40亿剂。

    近一段时间,中国也以不同方式同各国进行新冠疫苗合作,提升其疫苗生产能力。如今,中国企业已与十多个国家的伙伴开展了疫苗联合研发,形式包括开展临床试验、合作生产等。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密集出访中东六国,传来好消息——中国和阿联酋两国企业合作推出全新的新冠疫苗工厂,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新冠疫苗,疫苗工厂拥有3条灌装线和5条自动包装线,疫苗年生产量将达到2亿剂。

    (摘编自《中国疫苗分配“说到做到”》,人民网2021年4月5日)

    材料二:

    截至2021年1月6日主要国家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及占比

    2021年全球新冠疫苗主要生产公司新冠疫苗产量估计

    (摘编自智研咨询网,2021年1月7日)

    材料三:

    国家卫健委官网2021年3月29日发布第一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标志着中国新冠疫苗全民接种正式大规模展开,意味着中国将接种10亿多人、超过20亿剂次。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疫苗免疫计划。截至31日,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982.1万剂次。

    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流行的情况下,接种的人越多,建立的免疫屏障就越牢固;接种得越快,也就越早形成免疫屏障。中国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人群实现“应接尽接”,将有效阻断新冠病毒在国内传播和扩散,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发和影响。从“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到全力推动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无不生动诠释着中国“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中国疫苗接种开始发力!》《环球时报》2021年3月31日)

    材料四:

    据中国外交部最新消息,中国正在向8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新冠疫苗援助,已有6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中国新冠疫苗。中国新冠疫苗在全球的供应突破了1亿剂次,跨海越洋的中国疫苗就是中国兑现“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承诺的力证。从欧洲中部的匈牙利,到南美西部的秘鲁,再到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多国政要和外媒纷纷对中国新冠疫苗投下信任票。

    “中国疫苗有望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促进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的实际行动,国际社会看在眼里。

    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从北非到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都开始青睐中国疫苗”。当前,疫情仍在肆虐,世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富裕国家订购的疫苗数量是其人口的2-3倍,而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无力或者没有渠道获得西方的疫苗。当这些发展中国家被西方排挤出疫苗供应圈后,中国疫苗为他们战胜疫情提供了选择。比如秘鲁,在订购了中国疫苗后,就能在6月份为其约一半人口接种疫苗。

    “中国疫苗挽救了非洲人民的生命。”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说,“对于众多缺乏疫苗研发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疫苗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当地焦灼的抗疫‘战场’带去希望的甘霖。”

    中国疫苗犹如“隧道尽头的光芒”。相比一些国家“独善其身”,中国选择了“兼济天下”,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和诚意,发挥了中国在全球抗疫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摘编自《外媒:中国疫苗有望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3月3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全有效是各国在疫苗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标准,中国5款获批使用的新冠疫苗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上市标准,可以在大范围,人群中形成有效保护。 B . 根据材料二中截至2021年1月6日主要国家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及占比情况,我们能够了解到抗击新冠疫情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全球抗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 . 目前,中国正有序推动符合新冠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实现“应接尽接”,这种做法有效阻断了新冠病毒在国内传播与扩散,减轻了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D . 人类同新冠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中国正在持续推动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国新冠疫苗在全球的供应已经突破1亿剂次,有望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生产的新冠疫苗总产能在2021年年底预计将会超过20亿剂,到2022年年底有可能突破40亿剂,由此可见,中国新冠疫苗的生产能力能基本满足国内大规模的接种需求。 B . 根据材料二可知,疫苗产量也有贫富差距。2021年新冠疫苗产量估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冠疫苗的预计产量不及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集团公司共同研发疫苗预计产量的二分之一。 C . 从“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到全力推动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再到兑现“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承诺,都是中国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动诠释。 D . 在全球抗疫事业中,如何分配疫苗的问题,既是各国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 (3) 疫苗是抗击病毒的利器,也是拯救生命的希望。中国在这一方面是如何助力全球抗疫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17. (2021·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4%,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

    为了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瓶颈,国内芯片研发企业打造自主北斗芯片开放平台。由国内企业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同时芯片产业链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针对芯片资源进行应用功能的二次开发,使芯片的综合能力得到再一次提升。

    (摘编自新华网《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2018年5月10日)

    材料二:“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航天都用上自己研发的芯片。”在今年中国航天日来临前夕的采访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七七二所原所长赵元富对记者说。

    作为我国航天微电子领域的技术带头人,赵元富带领抗辐射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团队取得诸多成果: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FPGA、CPU、ASIC等多款宇航核心集成电路产品,实现了我国宇航集成电路研制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已在我国北斗导航、载人航天、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使用,并进入国际市场。赵元富因此获得“2019年度航天功勋奖”荣誉称号。

    对于在宇宙空间应用的芯片而言,具有抗辐射等特殊性能是必需的。因为宇宙空间环境极为复杂,大量的空间粒子辐射会导致卫星上电路性能退化甚至功能失效,对卫星造成致命伤害。抗辐射集成电路是太空探索的共性基础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以赵元富为带头人的技术创新团队,把目标锁定在自主研发国际新一代宇航用CPU上。以往芯片抗辐射一是给电路穿上厚厚的“外衣”,但这将使器件重量大幅增加;二是改变制造工艺,但这样投入巨大。如何低成本地研制出抗辐射芯片,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难题。1999年赵元富团队提出采用低成本的“设计加固”思路,即只需利用民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通过设计环节而非制造环节就能研制出抗辐射的宇航集成电路。这样一来,抗辐射难度就全部转移到了芯片设计上,而抗辐射芯片设计又是个世界性难题。赵元富团队首先选取抗辐射中央处理器作为技术应用的核心攻关产品,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试验。为了打造可靠的“中国芯”,抗辐射芯片都要经过地面模拟太空辐射环境下的试验验证与评估。为完成更多产品的辐射试验,团队成员需要尽快进入密封的真空辐射罐中,更换刚刚辐射完的试验样品,再准备下一轮试验。而每次辐射试验一般至少需要24小时,甚至几天不间断进行。为了试验的“无缝对接”,团队成员饿了吃泡面,困了打地铺,连续紧盯几十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十年后,赵元富团队研制的国产CPU获得了成功,不仅速度高、接口类型更多、可变性更强,也更适合卫星不同功能组件的需求。越来越出色的“中国芯”,大幅提升了宇航集成电路国产化率。

    ——(摘编自袁于飞《让中国航天用上“中国芯”》)

    材料三:

    表一北斗与GPS基本情况比较

    比较项目

    北斗

    GPS

    所属国家

    中国

    美国

    发展过程

    1994年启动、2007年发射第一颗北斗卫星,2012年建成北斗二代,已完成亚太组网,计划2020年全球组网

    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成,1994年全面建成。已覆盖全球,目前第三代GPS在研

    定位精度

    民用:10米(最新一代芯达2.5米)

    民用:10米

    用户范围

    主要军用,民用正在普及

    军民两用

    表二北斗相较GPS的优势

    比较项目

    说明

    三频信号

    北斗使用三频信号,GPS使用双频信号。三频信号可以更好地消除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强数据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孚定效率

    境内监控

    GPS系统监控站全球分布较均匀。受地域限制,北斗地面监控部分只建在中国境内。这反而成了北斗的安全优势,不用受制于其他国家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材料四:2018年是北斗系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组网发射创造纪录,系统运行确保稳定,国际合作亮点纷呈,应用推广成效显著。

    根据计划,2019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这将会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

    国内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不断走深走实,全国已有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使用北斗系统。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有效保障大桥安全运行。基于北斗的高空气象检测系统,有效改进我国中期天气预报质量。在大众应用方面,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定位功能;智能车载终端在30多个车型上实现批量应用。

    国际化实现新突破,北斗赢得海外广泛赞誉。缅甸、泰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多国相继采购北斗产品,服务性能和产品质量在当地创下口碑。北斗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摘编自《中国北斗怎样服务全球》,《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宇宙空间粒子的辐射→(导致)卫星电路性能退化失效→(造成)卫星的致命伤害 B . 锁定在自主研发CPU目标→(破解)抗辐射芯片低成本研制难题→(提高)宇航集成电路国产化率 C . 利用民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解决)设计环节的问题→(研制)抗辐射的宇航集成电路 D . 选取核心攻关产品→(进行)模拟试验验证与评估→(制成)国产CPU
    2.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斗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产值在增加,与卫星导航技术相关的产业规模有增大可能,这表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稳健。 B . 美国的GPS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建成,现已为本国军民服务,也为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虽起步晚,但目前也能为全球提供服务。 C .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智能手机等领域广泛使用北斗卫星系统,发展该系统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主要目的已逐步实现。 D . 大力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加快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3. (3) 为什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走出国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8. (2021·萍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西昌4月1日电(李国利、钱铃奇)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天链二号01星是我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和传输等服务。

    天链二号01星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1次飞行。

    (摘选自《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首星》 2019-04-01  新华社)

    材料二:

    材料三:

    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火箭技术的不断跨越,带动基础工业和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直径是3.35米,而长五火箭的直径为5米。虽然只多了1.65米,研制人员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全国各地工业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绿色环保,也是中国航天人将运载火箭技术转为民用的一个关键词。新一代运载火箭不仅能力强、技术新,而且采用了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系统向绿色环保的转型。随着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以及未来还将研制的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绿色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能源。

    完成48次国际商业发射,中国火箭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包括中国航天不断开放、走向国际市场,使“长征”真正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个国外小卫星/载荷。

    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的核心基础,发射次数代表一个国家的航天规模与实力。在世界上,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位居第三,发射成功率属世界一流而非世界第一,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预计在2025年前后,研制成功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成为现实。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2040年前后,航天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到2045年,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

    (摘编自《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2019-04-01 《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首星。 B . 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中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B是具有4个助推器的串联和并联组合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 C . 40多年间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逐年大幅提升。火箭技术实现更新换代的发展史,也是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D . 2015年长征六号火箭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记录。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长征火箭实现了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的跨越。 B . 我们积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得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C . 自1990年4成功发射 “亚洲一号”至今,中国已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已占据一席之地。 D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把500多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了闪亮的中国名片。
    3. (3) 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如何能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
  • 19. (2021·渭南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互联网带动的萌宠风潮席卷而来,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与此同时,宠物流量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由宠物消费带来的“宠物经济”“它经济”,成为新消费时代的特征之一。

    宠物何以大量“俘获”线上和线下的人群?专家表示,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宠物经济及宠物消费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单身人群和老龄化程度也间接推动了“它经济”的发展,通过养猫狗等宠物以寄托情感,正成为新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宠物对于主人的意义也从“附属品”向“陪伴者”转化。

    围绕着养宠热,一系列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商业活动撑起了超过千亿元的市场。宠物消费的增长推动了互联网宠物行业的发展。尽管前景看好,但宠物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产业,尤其是在宠物医疗、美容等领域,服务缺乏专业规范、水平良莠不齐、乱收费用等情况普遍存在,亟须加强监管,建立相关标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宠物经济也衍生了更多新的突破口,商业模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摘编自《吸猫遛狗风行 引领消费升级 互联网催热“宠物经济”》)

    材料二:

    如今,越来越多的养宠人士开始关注宠物的营养与健康,市场上宠物食品开始走向高端化、精细化、营养化,宠物功能食品产业链条日益完善,正在逐步赢得宠物市场。

    青年路上一家宠物医院的兽医告诉记者,随着城镇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饲养宠物来陪伴自己,很多人靠宠物寄托情感,自然会宠爱有加,并且舍得为宠物投资。如果科学喂养,还可以延长猫和狗的寿命,所以,“科学养宠”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爱宠人士”接受。

    (摘编自《“宠物”经济吸金 功能食品走红宠物市场》)

    材料三:

    如今,爱看宠物直播的人有不少。在蠢萌的宠物背后,隐藏着宠物经济的庞大市场。宠物经济崛起,尤其是线上,宠物消费异常火爆,商业模式更加多元。如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陪伴少,“云吸宠”(在网上观看别人拍摄的宠物视频)能让人放松心情、打发时间。

    宠物食品是宠物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疫情爆发,这些消费很大部分转移到线上。无论是日常网购消费还是电商节日大促,为宠物下单、园货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除了宠物食品,与健康、玩乐、打扮、社交活动相关的宠物消费需求呈上升态势。在宠物出行相关消费的搜索中,宠物车载帐篷增长了三倍,宠物太空舱增长超过 200%。

    以宠物为核心的“它经济”正在崛起,业内人士表示,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推动线上宠物经济走向繁荣。除了宠物买卖,宠物食品、托管、服饰、美容、摄影、医疗、殡葬、保险等细分赛道的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且与产业链条紧密结合。

    近年来,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宠物正远离曾经看家护院的功能,向纯粹的情感寄托功能演变,宠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摘编自《线上宠物经济崛起》)

    1. (1) 下列对宠物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宠物消费的增长推动了互联网宠物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宠物经济衍生了更多新的突破口,商业模式更加多样。 B . 随着吸猫遭狗风行,围绕着养宠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商业活动引领消费升级,宠物经济正成为新消费时代最热的经济模式。 C .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陪伴少,宠物直播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在蠢萌的宠物背后,隐藏着宠物经济的庞大市场。 D . 除了宠物买卖,宠物食品、托管、服饰、美容等商业模式推陈出新,与产业链条紧密结合,以宠物为核心的“它经济”正在崛起。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来越多的养宠人士开始关注宠物的营养与健康,“科学养宠”观念也渐入人心,因此宠物食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B . 宠物食品是宠物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如今,电商宠物消费火爆,健康、玩乐、社交活动等相关的宠物消费需求呈上升态势。 C . 如今,“云吸宠”流行,宠物正远离曾经看家护院的功能,向纯粹的情感寄托功能演变,人们喜欢隔着屏幕看猫狗,放松心情。 D . 我国宠物行业尽管前景看好,但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须加强监管,建立相关的标准,推动宠物行业健康发展。
    3. (3) 线上宠物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 20. (2020·沈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轻时,张富清备尝艰辛。十五六岁,他到地主家做长工,后来家中唯一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为了全家维持生计,他用自己将二哥换了出来。他因身体瘦弱,被指派做打扫、洗衣、做饭、喂马等杂役,饱受欺凌,稍有不慎就遭到抽打,苦不堪言。

        国民党部队被剿灭后,在领3块大洋回家和参加革命队伍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成为西北野战军的一员。自此,瘦弱的张富清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壶梯山、东马村、永丰城等战斗中他担当为大部队清障开路的突击队员,先后炸掉敌人四个碉堡,立下赫赫战功。

        这样一位战斗英雄,在退役转业后却将过去的功绩深埋心底。漫长的岁月里,除了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他从未说起过这些战功。英雄褪去光环,回归平凡,有苦自己咽,有难自己扛,再苦再难,他也绝不躺在功劳簿上。

        若非国家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发现老人的事迹,这一切或许将永远尘封,不为外界所知晓。英雄无言,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英雄无名,该是多么大的遗憾。去年底,他的子女们终于知道,原来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此时,他的大儿子张建国已经退休,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当我们跟随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来到老人居住了30多年的家中时,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老人的人生故事。

        在老人家中静默地逗留寻觅,我们看到阳台上一排像战士一样整装待发的绿植,看到写字台上做了很多记号的书和字迹黝黑而略显凌乱的笔记,看到角落里用了几十年的旧搪瓷缸。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是湖北省最偏远的一个县。1955年,退役转业时,组织告诉已升为连职干部的张富清,恩施地区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支援。山水迢迢,他深知这一去只怕再也回不了大城市。虽然心里惦记着部队,又想离家近些,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带着爱人来到了恩施。到恩施后,他再次响应组织号召,奔赴来凤县。从此,两人扎根异乡山区,一过便是一生。

        他艰苦朴素,对生活毫无所求。房子,左邻右舍都装修一新,他家还是30年前的老样子。衣服的袖口都烂了,他还在穿,儿子买的新衣服被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箱子里。做眼部手术可以全额报销他却选择最便宜的晶体。

        他说:“没法再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了,能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

        一个宁静的下午,我们开始了和老人面对面的交流。

        “64年来,你立功的事情,你不对单位讲,甚至也不对家人讲,孩子们也是刚刚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比起他们我有什么功劳啊……”

        讲到这里,老人哽咽难言,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的老伴儿掏出纸巾给他擦拭眼角的泪水。他又想起了那些死去的战友啊!此时,记者也忍不住流泪……

        (摘编自新华社记者谭元斌《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忍不住流泪》)

        材料二:

        对张富清的儿女来说,“父亲的秘密”终于在60多年之后被公开了,这让他们既喜且惊。喜的是父亲确实是真正的战斗英雄,他们为父亲感到自豪。惊的是几十年来,与他们朝夕相处、为人低调的父亲和英雄的身份相称吗?为此,他们着力还原父亲的英雄气质,甚至以期消除从前对父亲的某些误会或不解。结果他们发现,原来父亲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一直不改英雄本色,一直在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人民英雄的内涵,并对晚辈言传身教,在点滴间讲述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子女来说,一辈子生活简朴的父亲并不能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几十年来如同春风化雨,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晚辈的血液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吴道毅《走进张富清的精神世界——读<父亲原本是英雄>》)

        材料三:

        10月10日,张富清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武汉高校,感染了众多师生。

        上午10时整,武昌首义学院礼堂座无虚席。近一个小时的报告会,该校新闻与法学学院编导专业的大二女生黄琳感动的泪水几乎没有停过。“张富清老英雄的事迹太感人了!”她两眼通红地对记者说。她本来是抱着打个卡的心态来的,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张富清的故事所吸引,然后被深深感动。“我现在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来也要像张富清爷爷那样,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生的信仰。”黄琳说。

        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蔡红娟说:“今天的报告,更加升华了我对张富清老英雄那份初心使命的理解。他坚守贫困山区几十年不觉得苦,这就是一种信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迎难而上,带头干。”

        (摘编自《张富清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武汉高校》)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有选择领3块大洋回家的张富清成为西北野战军的一员,在许多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B . 张富清从未说起过自己的战功,以至于大儿子张建国知道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时已经退休。 C . 1955年,退役转业时,张富清放弃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安排,带着爱人来到了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支援的恩施。 D . 家里还是30年前的老样子、用了几十年的旧搪瓷缸、衣服的袖口都烂了等都是张富清老人对“能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的践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与死去的战友相比,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是促使张富清褪去光环、深埋功名、回归平凡的原因之一。 B . 做眼部手术可以全额报销却选择最便宜的晶体表现出张富清一心为国,艰苦朴素的形象特点。 C . 张富清的子女在“父亲的秘密”被公开后的既喜且惊,既体现出他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的自豪,又体现出他们之前对父亲不解、误会的悔恨。 D . 武汉高校众多师生被老英雄的事迹感染从侧面表现张富清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于信仰的形象。
    3. (3) 以上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1. (2020·江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自2008年以来,高铁营运里程已超过2.9万公里,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运里程的总和。报告认为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制定了长期全面的规划,为高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是什么样的定价使中国高铁能够吸引大量的乘客并保持财务与经济可行性的?世行报告认为,在中国,高铁与汽车和航空相比在1200公里距离内具有竞争优势,票价只有其他国家基础票价的四分之一,使高铁得以吸引各个收入阶层的乘客,乘客量一年超过17亿人次。

        另外,控制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设计和程序标准化,中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成本为平均每公里1700-2100万美元,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二。另据估计,中国高铁网的投资回报率为8%,远高于中国和其他多数国家长期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资本机会成本。

    (摘自《央视新闻》2019年07月09)

    材料二:

    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省市高铁通车里程规划统计(单位:公里)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高铁是最新行业技术、基础工业技术和新兴技术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综合展示平台。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高铁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许多惊喜。

        在高铁装备、建设、运营和服务中,人工智能得到普遍应用。今年9月,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将进行联调联试。在京张高铁铺轨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检测,机械化、自动化铺轨机组以及施工信息化等手段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轨道精度和施工效率。

        在高铁的安全保障上,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和信息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实时获取列车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诊断、预警,能够大幅提高高铁列车的运行安全系数和运营维护效率。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也在铁路场景中大放异彩。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将改变旅客界面,高速通讯技术使得旅客能够在车里正常办公、社交和娱乐。

        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化、谱系化和智能化是轨道交通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绿色化是指新能源应用于高速铁路,即能源利用技术与高铁技术实现融合。例如,我们正在研发的混合动力列车、燃料电池驱动列车等。谱系化指高速列车对不同场景的适应性,即新材料技术和高铁技术实现融合。智能化则是人工智能技术与高铁技术实现融合。

    (摘自郑雨珂的《新技术助跑,中国高铁“一骑绝尘”》,人民网,2019年8月12日)

    材料四:

        今天的中国高铁,安全的背后离不开铁路职工的职责坚守,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我的工作是带领技术团队每天分析动车运行数据,实时远程监控动车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动车运行安全,大家都称呼我们“高铁医生”。

        我有幸成为第一代动车检修人,那时的中国高铁,动车检修技术还处于空白,如果实现不了自主检修,我们将永远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动车组开行初期出现了变压器切除的故障时,经外国专家确认是油流传感器信号异常造成,必须要等国外发来新的油流传感器,整件更换,才能够解决。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怎么办?难道我们就一直等吗?我不甘心,在外国专家的质疑声中,我坚持打开油流传感器,经过反复分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查看机械结构特点,终于发现是由于顶丝脱落造成动作不良。我马上将顶丝恢复,排除了故障,外国专家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摘自唐云鹏《“高铁医生”自述:用匠心擦亮高铁名片》,《劳动报》,2019年08月29)

    1. (1)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报道用具体数据凸显我国高铁实力,能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材料三的新闻报道既客观真实又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 B . 材料二图示了“十三五”规划中省市高铁通车里程规划统计,该图表反映了中国高铁发展是经过规划的,具有前瞻性。 C . “高铁医生”唐云鹏认为,实现高铁的自主检修不仅是他们这代高铁人的努力方向,还是擦亮中国高铁名片的一条重要途径。 D . 综合四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高铁是令国人骄傲的,中国高铁多方面的齐头并进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 (3) 为什么中国高铁能领跑世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22. (2020高二上·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文明积淀,书店是城市的精神灵魂,从中足见书店之于城市文明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网上购书的兴起,电子阅读的广泛,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被迫关门。为了留住城市里的“书香”,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转型发展,一大批“高颜值”的网红书店应运而生。

        人气是实体书店生存的基石,网红书店的出现,就是在汇聚人气上下足了工夫。从经营理念到店内设计、从功能拓展到艺术打造,越来越多诸如新华书店、三联韬奋书店等实体书店不再是传统的、只有图书与书架简单搭配的书店,而是兼具了或旅游景点、或主题公园、或星级酒店等多元文化、多样风格的新书店。这些新书店因为独特的艺术气息,日益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也正是因为汇聚起了人气,实体书店渐渐回暖。

        实体书店可以自主选择多元化经营,可以把空间设计得更有吸引力,但无论如何选择和设计,都必须突出“书”和“读书”这个主题,这是书店得以生存的核心。

        (摘编自《网红书店要“红”也要“专”》,湖北文明网)

        材料二: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诸多“网红书店”成了游客推荐的“打卡”景点。这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人直接把它们与“浮躁”“肤浅”的标签联系起来。喜欢购书的秦先生直言不会去“网红书店”,“这些书店是给游客拍照的,本末倒置。环境虽美但也嘈杂,干扰太多,不适宜读书。”还有读者认为“高颜值”对书店来说是种负面效应,“一旦走高颜值路线,就意味着书店的目标受众变了,从读者群体转向游客群体,这两类人群重合度并不高,后者必然影响前者的阅读体验。”

        也有一些读者认为,“打卡”来访并非坏事。建筑设计师陈先生说:“打卡也有积极意义,可以带动人们对书的关注程度。”读者林先生说:“看着满墙的书,我会感觉特别开心,随便逛逛都能感受到文化气质。”而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以书为基础的“网红书店”,营造的精神氛围不局限于书本身。今年6月开始试营业的玻璃宫艺术书局,光凭造型就足够吸引人——26米高的全玻璃建筑,在阳光照射下透亮干净。联合创始人冬云说,她想借此营造一种“呼吸感”,她希望人们走进书局,能感到舒适和放松。

        (摘编自《网红书店“高颜值”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解放日报》2019年9月18日)

        材料三:

        一家书店人气的多寡,除了书籍本身的质量,也与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关,而这也是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城最大的区别之一。应该看到,尽管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是纸质书的销量依旧在增长,且国民综合阅读率也在继续上升。二者竞争“顾客”,靠价格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把阅读体验感和仪式感做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方向。

        另外成功的网红书店,它们在书籍选择、摆放以及其他服务上,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设置专门的书店“选书师”,他们的工作就是结合书店环境选择书籍并进行摆放,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以最快的速度推荐读物,还能为读者一对一地制定阅读计划。

         (摘编自《注重阅读仪式感 网红书店胜出实属必然》,《科技日报》2019年8月23日)

        材料四:

        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对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必须加强对书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实体书店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摘编自《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9月25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实体书店能够逐渐回暖,原因之一是他们在经营理念、店内设计、功能拓展、艺术打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汇聚了人气。 B . 网红书店的兴起,引发公众热议,其中有褒有贬,态度不一,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读者对阅读价值的不同追求。 C . 网红书店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而是集书籍阅读、旅游观光、休闲就餐、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D .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体书店不再景气,但它仍能够保持一定的销售量,可见它还有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了支持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 “高颜值”的网红书店。 B . 随着国民综合阅读率的不断攀升,实体书店发展出现转机,可以依靠打价格战击败网上书城。 C . 网红书店的“高颜值”实际是“浮躁”“肤浅”的表现,环境虽美却嘈杂,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D . 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新型实体书店可以为消费者“画像”,可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需求。
    3. (3)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为网红书店更好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23. (2020·内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指青少年被自己认同的人格形象所吸引而表现出来的极度尊敬、极其欣赏或向往的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原因,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因素有关。

        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多元化特征,从影响上可分为生产型偶像崇拜和消费型偶像崇拜。生产型偶像崇拜是指对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物形象的选择和崇拜;消费型偶像崇拜的崇拜者更倾向于注重偶像人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消费型偶像也是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偶像崇拜文化选择的主要存在形式。偶像类型上的差异体现了青少年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青少年对任何文化的选择,最后都沉淀为人格的养成。

        (摘编自陈锴《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的文化选择》)

        材料二:

        在文化的视角下,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发达以后的产物,是存在于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以现代信息传播和批量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都市消费大众为对象,集娱乐性与休闲性为一体。大众文化是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文化背景,正是大众文化的兴起为青少年偶像崇拜提供了外部因素。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偶像崇拜的内部原因。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社会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表现为与父母关系疏远、自我评价不够稳定、反叛心理强烈等。特别是当今转型时期的社会所具有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价值观念瓦解、家庭分裂增加等,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立感,促使青少年产生寻找归属和依靠、寻找心理慰藉的强烈需求。青少年希望得到同龄群体的认同,而崇拜偶像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共同的语言,使之更好地融入某一个群体。

        (摘编自张冠《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材料三: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建立自我、整合自我的关键时期。偶像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人格资源和可供参照的人生范式。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人生定位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性的偶像崇拜可以为青少年成长带来积极影响。一些青少年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将追星的热情化为自身奋斗的力量,使生活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一步步走向“理想自我”。另外,偶像崇拜是一种内向的自我交往和对话。借助偶像崇拜,青少年可以获得自我沟通、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从而实现自我社会化。

        然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偶像崇拜,更多具有消费主义和商业文化的特征。由于青少年通常还没有构建起完整的价值观,对于经过商业化包装的偶像并没有辨别能力,因此容易追随大众陷入盲目崇拜,导致自我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丢失在崇拜之中,最终迷失自我。同时,青少年对偶像的认同都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在过度抬高偶像地位时无法正确认识偶像和自我,影响了心智的正常发展。近年来,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问题已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吕慧《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分析与引导策略》)

    1. (1) 下列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生产型偶像已不再是青少年偶像崇拜选择的类型。 B .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产生既有大众文化兴起的外部原因,又有自我身心发展的内部原因。 C . 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特定的群体,得到同龄群体的认同。 D . 理性的偶像崇拜,可以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社会处于转型期都有关系。 B . 青少年在崇拜偶像中丢失了自我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因此容易追随大众陷入盲目崇拜。 C . 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引导青少年理性偶像崇拜的有效举措之一。 D . 不同类型的偶像代表着青少年不同的社会人格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3. (3) 请结合材料,从多角度简要分析应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策略。
  • 24. (2020·桐庐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多彩的方式阐释和弘扬着核心价值观,满足着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各族人民带来认同感。例如,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熟于汉代,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特有的时间制度,指导着人民大众的农业生产、衣食住行、民俗活动等等,进而融入并丰富了中华民族顺天应时、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又如中国剪纸是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起源于汉代,自唐朝开始盛行,并流传全国,既在刺绣、制衣、雕花、建筑等领域具有“打样”的实用功能,也能满足装点生活或者配合其他民族活动的审美和社交需要,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祥、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目前,我国有137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3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1308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动漫专业的近百位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共同向8位民间工艺大师拜师学艺,争当非遗传承人,立志弘扬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2018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估承的重要性,当前,国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工时长、产量低、成本高、实用性差等,正面临着“人走技失”“后继乏人”的问题。

        应该说,广州美术学院的拜师仪式给非遗传承困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通过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大学生如何传承传统的“非遗”技艺,而学生也将走出校园,深入了解“非遗”的作坊和行业;非遗传承人提供技艺方面的指导实践,高校则可以提供学术资源与教学资源支持,共同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和课程,培养“非遗”高层次人才。

        除此之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性,传播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它们如果想要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就必须紧密结合现代的话语体系和年轻人的审美感受,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设计感。《国家宝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电视化语言和明星讲解人,使那些“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活”了过来,让冷冰冰的文物走进了年轻人的心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三

        2018年2月,北京卫视《非凡匠心》第二季正式开播,这档节目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传统工艺及其传人,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作为《非凡匠心》第二季的合作伙伴,京东众筹通过互联网渠道和自身的流量优势,为节目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和销售平台,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更多人开始关该一直默默无闻,甚至是几于失传的非遗文化。

        据统计,《非凡匠心》第二季第二期的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四,第三期的收视率更是获得了同时段排名第二的好成绩,不仅知此,《《非凡匠心》的口碑也与收视率呈正比关系,其豆瓣评分高达8.9分,众多网友表示被节目中的工匠精神震撼到了,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非凡匠心》的火爆并非没有原因。近几年国家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越来越强,在“十三五”规划总纲领的指导下,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案。不仅如此,“匠心精神”也已被写入政府工做报告,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动力。

        作为国内表大的互联网众筹平台,京东众筹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互联网渠道和流量优势,京东众筹希望与《非凡匠心》联手让非遗文化和产品走进更多人的视线。

    (摘编自中国网)

    1. (1) 下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源于汉代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的时间制度,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37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个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C . 当前,“人走技失”“后继乏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遍面临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的做法为其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D .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个省市都相继出台了保护和发展方案,不仅如此,“匠心精神”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神动力。
    2. (2)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各族人民带来认同感。 B . 截至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居世界之首。 C .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时长、产量低,成本高,实用性差,因此,总理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D . 京东众筹与北京卫视联合推出的《非凡匠心》第二季节目深受观众欢迎,也赢得了网友的广泛好评。
    3. (3)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说明。
  • 25. (2020·高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中学联盟《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 (1)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 .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 (2)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A .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 .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 .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 . 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3.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 (4)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 (5)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 26. (2020·南京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在自动化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全球掀起了一股机器人发展的热潮,形形色色、各具功能的机器人产品,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不管是工业级的搬运、分拣、切割等机器人,还是消费级的扫地、医疗、教育等机器人,它们“钢铁战士”般的形象不仅拉远了与人的距离,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柔性机器人”概念开始逐渐被提出。通过柔软材料的利用,驱动方式的创新,人们希望机器人能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以及人机互动能力。

        毫无疑问,柔性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充满了科学家式的浪漫,但这却不是科学家们“柏拉图”式的空想。从逐渐面世的产品中,我们发现柔性电子器件具有超薄、柔性、可延展的“类皮肤”特性,在能源、医疗、通信等领域拥有广阔前景。现有的柔性机器人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依然面临“硬伤”,比如需要依赖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这严重阻碍了其性能的实现。现代社会的需求急切呼唤“全柔性”机器人的出现。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4日)

        材料二:

        我国现有的柔性机器人主要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业柔性机器人,另一种是生物柔性机器人,因为应用领域不同,其定义也相去甚远。其中工业柔性机器人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定义,专指运用机器视觉的六轴以上的工业机器人,比如工业上使用的机器人手臂。德国一家自动化公司曾开发出了一款可抓取异形物体的柔性夹具。而生物柔性机器人则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主要指模拟生物柔性与灵活性创造的仿生机器人。比如毛毛虫机器人,它们“柔若无骨”。目前来看,工业柔性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更为广泛,而生物柔性机器人的研究范围更广。

        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看,首要的技术难点可能是材料。因为要保障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作业,打破人机关系间的“工业围栏”,促进人机交互的安全、顺畅进行,传统的刚性连接器和外壳就无法继续使用,通过3D打印等方式寻找新材料或是首要任务。

        而从生物柔性机器人来看,驱动可能是主要难点,其次还有材料。仿生机器人主要模仿的不只是生物外形,还有材质、结构和运动方式,这既需要利用一些特殊材料来打造皮肤、肌肉等构造,也需要新的驱动方式来让这些材料运动起来。相比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说,其需要面对的难点更多更大。

        但不管对于何种柔性机器人分类来说,对于新材料的研发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柔软的材料就是机器人柔性化实现的基础,未来能否在材料的寻找上取得突破,将决定着柔性机器人的发展能否走向成熟。

        (摘编自“中国智能制造网”2019年2月26日)

        材料三:

    医疗机器人是柔性机器人最典型并且商业化的应用。其中手术机器人在现阶段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且大规模用于临床,如美国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实施手术时,主刀医师不与病人直接接触,通过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操作控制,由机械臂以及手术器械模拟完成医生的技术动作和手术操作。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它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 Endo Wrist、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分别对应了柔性机器的机器感知、机器行动和人机交互。

    根据 Winter Green Research 数据,2014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2亿美元,预计在2021年达到200亿美元,且市场重心将逐渐迁至亚洲。在已获得认证资质的国家中,全球每年有400万台手术能够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相当于2万台设备需求,40亿美元每年的材料服务市场。

        (摘编自《机器人》2018年7月19)

        材料四:

        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

        黄显教授团队受自然界柔软的水母、轮虫等腔肠动物和浮游生物的启发,利用液滴的柔软无定型特性和柔性电子器件的超薄柔软特性,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液滴”——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这是一种超小型、全柔性、可编程控制的液态智能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现运动、变形和传感测量。

        这款机器人长 8 毫米,高度不足 5 毫米,由电子器件和液滴两部分构成。液滴可以是水凝胶、水或者油,具体形态取决于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由于柔性电子器件仅有1.1毫克,且超薄可弯折,因此可以被液滴携带着进行运动。

        这种机器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外,还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等,未来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等领域,有望成为能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1月24日)

    1. (1) 下列对“柔性机器人”的概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传统的“钢铁战士”般的机器人而言,柔性机器人需要具备材料的柔软性。现有的柔性电子器件已具有超薄、柔性、可延展的“类皮肤”特性。 B . 柔性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是材料,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的使用, 严重阻碍机器性能的实现,未来还需进一步对新材料研发升级。 C . 目前柔性机器人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美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全球最先进的柔性机器人,属于生物柔性机器人范畴。 D . “智能液滴”是我国研发的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电子器件超轻薄,可被液滴携带着进行运动,是柔性机器人产业的一项重大突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滴液与柔性电子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未来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独有的优势。 B . 我国现有的柔性机器人分两种。比起工业柔性机器人,生物柔性机器人在材料上开发的难度更大,但是市场前景也更开阔。 C . 近年来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将来的手术有望都由手术机器人来完成。 D . 全柔性机器人因为搭载了多种传感器,所以有望成为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3. (3) 柔性机器人的进一步研发需致力于哪些核心技术?请结合材料概括。
  • 27. (2020高三上·喀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1. (1) 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 . 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朱雨绸缪的呼吁。 B . 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而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 C . 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揩施。 D . 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3. (3) 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8. (2021·西城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又称“可燃冰”。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3的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m3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就是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分布区,资源能量约相当于8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取材于方银霞、刘飞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海底地壳活动以及人类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导致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露。因此,开采过程中针对规避风险的各项研究将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等领域,会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一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亦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面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年3月28日。试采中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地降压,这一方法的理论和技术都是国际创新,我国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第二轮在2020年3月26日。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m3、日均产气量2.87万m3两项新的世界纪录。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与“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从垂直井试采向水平井钻采的技术升级换代,我国因此又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取材于袁于飞、张辉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是最早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相关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其创立的识别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标志——似海底反射层理论被广泛应用。日本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区域的钻探勘察研究,并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采掘技术的国家。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1999年才开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与日本相比,我国开发的难度更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3。日本对其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估算结果表明,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的天然气须花费2.8-10.8元。我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m3,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取材于冯猜猜、张文孝等人的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天然气水合物优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洁无污染 B . 呈饱和状态 C . 燃烧值高 D . 储量巨大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水平井钻采技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B . 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C . 第一次在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D . 是我国反复试验才得出的自创成果
    3. (3)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所遇困难的一项是(   )
      A . 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 B . 储藏在非常深的海底 C . 所处地层的渗透性差 D . 需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4.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各国都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 . 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避免海底水合物气藏中的天然气泄漏。 C . 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日本,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不如日本。 D . 我国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即将进行商业开采。
    5. (5) 目前开采天然气的成本较低,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 29. (2021·江苏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 .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 .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 . 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 .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 .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 .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 .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 . 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 .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 (4)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5) 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