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7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 1.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 . 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 .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 .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 2.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
    A .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 .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 . 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 . 开始实行分封制
  • 3. (2022高二上·舒城月考)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 . 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 . 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C . 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 . 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 4. (2022高一上·秦安期中)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 .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 .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 .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 5.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商君书》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 . 发展农业 B . 奖励军功 C . 中央集权 D . 取信于民
  • 6.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习近平在曲阜考察时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以下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是(   )
    A .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 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 .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 7.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修筑万里长城 B . 推广郡县制度 C . 整顿社会风俗 D . 实行郡国并行
  • 8.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A . 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 . 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C . 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 D . 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
  • 9.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宫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 C . 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 D . 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 10.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B .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 . 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D .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 11. (2024高一上·玉林月考)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 . 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 . 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 .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 12. (2021高一下·深圳月考) “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
    A . 动机与后果 B . 目的与手段 C . 背景与条件 D . 联系与区别
  • 13. (2022高一上·开封开学考) 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伧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 )
    A . 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 B . 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 C . 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士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
  • 14. (2024高一上·武山期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 B . 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 C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家庭手工业发展迅速
  • 15.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 .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 .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 16.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17.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 .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 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 .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 . 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 18. (2024高一上·兰州期中)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 扩大行政权 B . 削弱三省权限 C .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 . 加强皇权
  • 19. (2024高一上·兰州期中)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 .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巩固了国家统治
  • 20. (2020高一上·吉林期中) 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   )
    A . 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 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 C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
  • 21.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 .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22. (2024高一上·秦安期中)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23. (2024高一上·衡阳开学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 . 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 C .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 D . 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
  • 24.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宋既“收其精兵”“制共钱谷”“稍夺其权” ,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    )
    A .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 消除了地方藩镇制据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 25.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 . 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 .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 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 26. (2024高二上·房山期中)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 27.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辽史•百官志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
    A . 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 . 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C . 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 28.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    )
    A . 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 . 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 . 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 .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 29. (2021高二下·福建期中) 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 .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 . 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 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 . 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 30.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北宋主户口的构成图,反映了当时(    )

    主户

    户等

    阶级成分

    占地情况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备注

    大地主

    300亩以上

    10%

    北宋的官户、形势户加上主户中的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

    中地主

    100—300亩

    40%

    小地主

    不满100亩

    自耕农

    数10亩

    50%

    半自耕农

    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A . 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 B . 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 C . 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D .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第31小题22分,第32小题18分)
  • 31.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 32. (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 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 (1) 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