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文件名称 |
1934年11月 |
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 |
1935年3月 |
红四方面军发布《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回民斗争纲领》 |
1935年5月 |
朱德在凉山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
1935年11月 |
李富春在贵州颁发《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
1936年5月 |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对回族人民的宣言》 |
阶层 |
卖土地数 |
卖出百分比 |
买土地数 |
买入百分比 |
工人 |
4 |
0.11 |
29.80 |
1.35 |
雇农 |
7.3 |
0.2(弱) |
102.15 |
4.63(强) |
贫农 |
492.46 |
13.4(强) |
669.89 |
30.396 |
中农 |
765.0 |
20.93(弱) |
1192.18 |
54.1(弱) |
富农 |
1061.33 |
29.06(强) |
113.77 |
5.16(强) |
地主 |
1320.61 |
36.13(强) |
35.25 |
1.59 |
小工商业者 |
4.50 |
0.12(强) |
60.70 |
2.71(强) |
时间 |
国家 |
法律名称 |
1601年 |
英国 |
《关于商人中使用的保险单法规》 |
1681年 |
法国 |
《欧洲海事法典》 |
1721年 |
荷兰 |
《鹿特丹海上法》 |
1737年 |
西班牙 |
《毕尔鄂法令》 |
1786年 |
威尼斯 |
《商业海运法典》 |
代表 |
土地投机者 |
高利贷者 |
工商航运者 |
持大量公债者 |
奴隶主 |
人数 |
14 |
24 |
12 |
40 |
15 |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未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贵发挥王良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罢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材料: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三条道路
道路 |
主导力量 |
典型模式 |
建设目标 |
建设方略 |
乡村建设运动 |
知识分子 |
梁漱溟 “邹平实验” |
中国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文化失调”,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
“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法”,立“乡农学校”,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组织乡村自卫团体;组织农村合作社,“促兴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 |
实业家 |
卢作孚 “北告实验” |
改善或推进乡村的教育事业;救济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要“赶快将乡村现代化起来” |
“办大工业”,使“一切产业都工业化”,一是吸引新的实业项目,发展乡村经济;二是兴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二是开展民众教育活动,开启民智 |
|
乡村复兴运动 |
国民政府 |
江西服务区及蒋经国赣南新政 |
建设“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的新社会 |
“农村社会之进化,须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推进,决非某一力量能使之交进……务使农业、合作、教育、卫生、工业均配合于地方自治内,彼此联系” |
乡村革命运动 |
中国共产党 |
革命根据地 |
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应动员和组织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社会政治解放 |
——摘编自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以欧洲为中心,亚非就是其两翼,口果控制了欧洲,就进而可以控制亚非称霸世界。二战后美国开始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它的“救世主”精神或曰使命感更加强烈,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历史上的侵略危险几乎全部来自西部,惨痛的历史教训使苏联不得不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而最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战线尽可能向西部推移,从而把东欧这个昔日进攻苏联的跳板变成保护自身安全的缓冲地带和安全屏障。故而,美苏在欧洲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同时,既进行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和争夺。在亚洲,由于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发展,使建立在美苏实力均等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出现了向社会主义阵营倾斜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是在武装战争的形势下进行的,美国以为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表现,严重威胁到了自由世界,因此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战争手段来维护雅尔塔体系在亚洲规定的格局,故而在亚洲爆发了冷战期间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
——摘编自李接德《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原因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