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8年 |
交战双方 | 曹操和孙刘联军 |
战役特点 | 以少胜多 |
战役结果 |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右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曾勋、马成《农学历史》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材料二: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