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商代的占卜多由贞人(巫人)解释并宜示神意。从已经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后期的范围则大为缩小;前期的卜辞多为贞人的解释和发布,后期则成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了商代(   )
    A . 商王不得不借助神权来维护其统治 B . 巫人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C . 神权对王权的巩固存在着双重效应 D . 商王把持着沟通人神间沟通的特权
  • 2.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A .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 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   C . 推动了文化繁荣 D . 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
  • 3.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周代祭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宗庙在宗子家”,体现了“重宗”的精神,而“重宗”又体现了“尊祖”,反映在伦理观念上就是“孝”,周天子通过规范“孝”的观念,要求带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内部成员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周天子这一做法(    )
    A . 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 有利于稳定宗族内部的团结 C . 实现了西周思想上的统一 D . 建立起西周森严的等级秩序
  • 4. (2023高一下·天山开学考) 西周实行“朝聘制度”。“诸侯之于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朝”是诸侯亲自去王都朝拜天子,“聘”指诸侯派大夫代表自己去问候天子。当朝不朝,天子将对违制诸侯进行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
    A .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 .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C . 周王扩大了统治区域 D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5.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如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

    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印)    战国·齐·大车之鈢(玺)

    A . 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 . 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 .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 . 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 6. (2022·保定一模)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公社的土地由定期分配变为了公社农民的永久占有,税收制度也由"同养公田"的劳役地租变为了"履亩而税"的实物地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 租佃关系的出现     C . 小农经济的形成 D . 贵族秩序的瓦解
  • 7. (2022高一上·顺德期中) 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
    A .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 . 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 D . 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 8.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 . 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 B . 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C . 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 D . 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
  • 9.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诗经》以纯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描写了先民的政治,农事,祭祀,狩猎、行役、战争,婚姻等社会生活场景。这说明,《诗经》(    )
    A . 具有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B . 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C . 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 . 保留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 10.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统一前的秦国,丞相不仅是最高行政官,也可率兵出征。秦统一后,“太尉掌武事”,同丞相一样,也是“金印紫绶”,两者地位相等。这一变化表明秦朝(    )
    A . 加强了君主权力 B . 中央机构完善 C . 完成了全国统一 D . 重视发展军事
  • 11. (2024高二上·新会月考) 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
    A . 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 .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 . 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 . 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 12.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下表反映了秦汉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A . 秦汉时期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B . 秦汉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管理 C . 秦朝时开创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 D . 秦汉时期地方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 13.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秦至汉初,“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王者待之以殊礼”。然汉昭帝时,“政事壹决于光(霍光,大司马、大将军)”;成帝时,正式置三公官,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秦汉时期丞相职权的变化(    )
    A . 保证了政府决策正确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有利于完善中枢机制 D . 强化了中央集权
  • 14.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汉画像石被誉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汉代史”。下面两幅“牛耕图”意蕴生动,儿童呆萌可爱,让人心生爱怜。由此推断,汉代(    )

    图1《江苏睢宁县双沟牛耕画像石》

    图2《陕西绥德县牛耕点播画像石》

    A . 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B . 注重劳动技能习得 C . 农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5.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东汉田庄主对相对集中的大田和园圃一般采用直接经营的方式来管理农业生产,生产者以奴隶、雇工为主,也有使用宾客,他们在田庄主或其管家的监督下进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这种农业经营模式(    )
    A .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有利于精耕细作的深入 C . 说明新生产关系已出现 D . 导致土地兼并日渐形成
  • 16.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
    A . 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B . 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 C . 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 D . 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 17.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汉代,祥瑞崇拜之风盛行,不但郡王们为了标榜统治清明而大兴祥瑞,而且民间也有视祥瑞为太平,将图像刻画在居住的房屋门上或逝者墓室中的做法,如江苏徐州睢宁县九女墩墓墓室中的祥瑞画像有“九穗禾、凤凰、麒麟、玉兔、灵芝、嘉果”等。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 大一统王朝的新气象 B .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C . 民众富足的生活状态 D . 天人感应的社会影响
  • 18. (2022高三下·隆昌月考)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节气。在商朝时已有四个节气,周朝发展到了八个,西汉时期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中,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并影响至今。这反映出二十四节气(    )
    A . 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 B .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C . 是领先世界的天文成就 D . 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
  • 19.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衣冠南渡一词最早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政权南迁,中原士族相随南逃,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该事件(   )
    A . 导致西晋政权灭亡,国家分裂 B .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使中原出现“五胡乱华”局面 D . 滋养和提升了南方文化
  • 20. (2023高一上·鹤山期中)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    )
    A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B . 农民普遍缺少耕牛 C . 农作技术已较成熟 D . 轮作农业开始出现
  • 21.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据下表可知,这一演变(    )

    A . 是政府有组织简化的结果 B . 是古人在频繁使用中简化的结果 C . 是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 D . 反映了由象形到线条笔画的趋势
  • 22.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军国大事。唐玄宗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政事堂”也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办事的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这表明(    )
    A . 君主试图逐步削弱相权 B . 尚书省被剥夺执行诏令的权力 C . 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D . 六部变成中书门下的隶属机构
  • 23.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 . 提高决策效率 B . 实现政事公开 C . 抑制政治腐败 D . 避免决策失误
  • 24.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唐代户部尚书入仕途径及相应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这反映出唐代(    )

    户部尚书

    功臣

    荫官

    举荐

    科举

    皇帝

    从军

    不可考

    前期

    44

    8

    5

    1

    16

    1

    13

    中期

    27

    2

    4

    3

    12

    2

    4

    后期

    61

    5

    4

    48

    4

    A . 官员监察管理松散疏忽 B . 三省六部制度走向成熟 C . 察举制度仍有重要地位 D . 官员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 25.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唐太宗时期,将科举与做官直接联系起来;武则天增设武举,扩大了科举的范围;唐玄宗时期,扩大人才队伍的来源,使得平民有更多机会进入科举考试。据此可知,唐代(    )
    A . 门阀士族已经消亡 B . 官僚机构重叠庞杂 C . 统治基础逐步扩大 D . 考试程序日趋完备
  • 26.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唐代农民改变了以前主要只生产粮食的做法,许多农民“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始终“园业不废,负秽镢地,鬻蔬不辍”;荆南的崔导“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这反映出当时(    )
    A . 自然经济要求农户多元生产 B . 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C . 技术进步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D . 土地兼并导致小农生产遭到破坏
  • 27.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出现在唐代江南地区,宋代进一步将其完善和普及。这一技术的革新(   )

    A . 只适用于江南的水田区域 B . 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臻于成熟 C . 为江南地区开发奠定基础 D .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益
  • 28.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下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内容可推断出(    )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秋浦歌》

    罗隐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绣》

    白居易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刈麦》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

    《农家》

    A . 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 B . 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C . 田园诗歌是唐朝的主流 D . 浪漫主义主导诗歌创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小题17分,第30小题12分,第31小题15分,共44分。
  • 29.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苟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

    ——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
  • 30.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不能简单指称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专制政体。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需要借助君主制度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君主制度也有极化为专制的情形,但总体来说,不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简单地称为君主专制制度,也不能将中央集权等同于封建专制。自然,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进行统治,对劳动者是不民主的,但在统治阶级内部不一定是“专制”的。

    ——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对此(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31. (2022高二下·宾阳月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安史之乱以后,刘晏针对“时天下钱少货轻”“商贾不通”,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对唐朝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他提出了“理财以爱民为先”“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的改革思想。同时刘晏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主张选拔和任用一批坚决拥护改革,而又精通经济管理的人才。他制定了常平法,即根据年景好坏,“常年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丰则贵取,饥则贱与”。与此同时,刘晏还采用因地区生产特点来确定税收方式的办法,以解决人民当时严重缺粮的困难。如,对于岭南深山、沼湖地区的人民,可以用竹、纸、漆器、绫锦等当地的土特产代替租税,把粮食留归民用;对于特别不便于运输的地方,让农民把货物集中到附近的产矿区,换取铜、铅等就地铸钱纳税。刘晏经济改革使唐中后期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刘晏理财“以爱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

    ——黄玉生《中唐时期刘晏的经济改革思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改革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