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由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
②这个世界秩序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③《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署使这一秩序成为现实
④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这一秩序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欧洲之外的许多地方
时期 | 生产工具及技术 |
① | 筒车、支钉 |
② | 翻车、水排 |
③ | 铁犁铧、双镰铁范 |
④ | 匣钵、灌钢法 |
①1865年汇丰银行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 ③1876年开平矿务局
④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 ⑤1900年先施百货公司
①成书于战国到西汉年间 ②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③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④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选项 | 思想主张 | 思想内涵 |
A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B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重视以人为本 |
C |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
D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
①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
②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③成立“联合国难民署”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④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①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④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 介绍电远镜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
邓玉涵、王徵合译《远西奇器图说》 王徵著《新制诸器图说》 |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 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 |
①殖民主义 ②民族主义 ③社会主义 ④甘地主义
材料一:“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但“光荣革命”并没有解决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问题,威廉三世登位之初,双方的关系极不明确。……此时的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谜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摘自《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一: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如下表所示,有两种新的观点。
观点内容 |
|
观点1 |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
观点2 |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
材料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跋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一: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即在封建社会的前期,赋税徭役的征发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国家已经没有能力实行土地分配制度,因而再按照户籍征发赋税也已经没有办法推行下去了,唐德宗即位以后任用杨炎实施两税法改革办法。……宋朝建立以后“不立田制”,这一时期名目繁多的地籍使得户籍不再是封建国家掌握土地的唯一依据。地籍与户籍同时成为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依据,户籍制度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异变。
——摘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材料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
——摘自《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三:清初的户口调查,重在编审人丁,由里甲组织负责调查申报,……但到雍正初年以后,摊丁入亩,人丁编审失去原来的意义,里甲制也渐废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户口调查,成为一个问题。
——摘自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
材料一: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o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