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二下·重庆期中) 鸦片战争后,魏源建议邀请西洋工匠、舵师教习制造及行船演炮之法,主张增设水师一科;林则徐拜访学者梁廷相,招募懂英文的青年组成翻译团队。由此可见(   )
    A . 晚清政府调整了科举制度 B . 有识之士的观念趋向经世致用 C . 知识分子抛弃了传统义利观 D . 西学东渐深入到制度层面
  • 2.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 《尼布楚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望厦条约》 D . 《黄埔条约》
  • 3. (2021高二下·丽水月考) “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
    A .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 4. (2021高一下·广州开学考)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 . 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 . 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 . 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 5.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 “工商皆本”的意识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 “三民主义”的纲领 D .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 6.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 朝贡外交体系瓦解 B . 外交原则艰难转型 C . 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 . 与日本的平等外交
  • 7. 《海国图志》第一次正面向国人介绍了“日心地动说”,从此国人才逐渐抛弃了错误的天文观念。此外,书中还对雷电、地震、彗星、日月蚀、地球经纬度以及测量仪、望远镜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科学仪器作了讲解。上述介绍( )
    A . 使国人开始接触西学 B . 意在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C . 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 . 推动工业文明在华迅速传播
  • 8. (2019高二上·大理月考) 有人感慨,到20世纪初,“其他农产品.畜产品和家庭手工制品等都成了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几乎每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已与世界市场发生了联系”。这种“感慨”实际上是(    )
    A . 民族企业市场扩大的表现 B . 农民积极开拓市场的表现 C . 传统经济难以为继的反映 D . 传统农业继续发展的体现
  • 9. (2021高三上·靖远开学考) 表3所示为1914年至1946年中国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农村( )

    表3

    年份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棉花

    烟叶

    1914

    88.9

    8.8

    1.9

    0.4

    1937

    83

    13

    3

    1

    1946

    81

    15

    3

    1

    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 . 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C . 农业发展形势日益恶化 D . 经济结构实现优化
  • 10. (2021高三上·丰城月考)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
    A . 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 . 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 . 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 . 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 11. (2021高一下·三台月考) 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进出口关税极低,进口的主要为棉布、钢铁、机械等,出口货物主   要为棉花、麻、茶叶土特产品,中国出口的质量很好的生丝价格远低世界其它地区的低级丝这反映出(    )
    A . 经济呈现半殖民化趋势 B .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 政府支持鼓励进口贸易 D . 进出口贸易被外商垄断
  • 12. (2023高二下·深圳月考) 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高官将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 传统等级观念已经消亡 B . 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 . 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 D . 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 13. (2021高一上·丽江月考) 如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据此可知(   )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 . 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C . 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 .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 14. 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这一做法(   )
    A . 使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走向崩溃 B . 适应了世界新形势的需要 C . 延缓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 . 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 15. (2021高二下·陕西期末)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 )
    A . “不设王侯之号” B . “君民共治天下” C . “公器付之公论” D . “不循世及之规”
  • 16. (2021高二上·汕头开学考) 晚清以来,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京剧、越剧、淮剧、粵剧、绍剧、锡剧、扬剧,以及评弹、滑稽等十几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海(   )
    A . 地理位置优越 B . 社会开放程度高 C . 市民阶层崛起 D . 经济最为发达
  • 17. 如表为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它反映了清政府(  )

    相同

    不同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

    大阪博览会

    工艺馆

    工业馆

    卫生馆

    动物馆

    农业馆

    农业馆

    武备馆

    植物温室

    林业馆

    京畿馆

    冷藏库

    水族馆

    水族馆

    兰錡馆

    台湾馆

    水产馆

    各省别馆

    商标馆

    机械馆

    机械馆

    海军陈列馆

    不可思议馆

    通运馆

    通运馆

    博山琉璃馆

    学术人类馆

    教育馆

    教育馆

    金陵缎业馆

    世界一周馆

    A . 推行新政效果初显 B .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C .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D . 重视国家海防建设
  • 18.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 有学者著述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中国不情愿地被拉入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下能直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 列强扩大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市场 B .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 C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列强入侵逐步瓦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9. (2021高二下·钦州期末)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其身份是钦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这表明(   )
    A . 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B . 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彻底打破 C . 清政府仍视涉外事务为临时性工作 D . 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外交观念
  • 20. (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 18世纪下半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往中国的商品大都销路不畅,唯独用于包装出口茶叶箱的金属铅的销路好一些。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英两国商品互补性强 B . 中国传统经济韧性较强 C . 闭关锁国阻碍中英贸易 D . 英国冶金业领先于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0高三上·沈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22. (2022·湖南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 (1) 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 (2) 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3. (3) 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出来二中结论二的合理性。
  • 23. (2022高三上·青铜峡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 24. (2022·达州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寿(1818年-1884年),晚清化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虚心好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掌握大量了几何、光电力学、矿产、汽机等近代科技知识。1865年他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木质轮船——“黄鹄”号,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1866年,他被派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专门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书籍数百种。徐寿从事翻译工作17年,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他巧妙地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来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此法被中国化学界接受沿用。他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1875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理化学院-上海格致书院,开设矿物、工程、汽机等课目,传授科技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 (1) 根据材料,概括徐寿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寿能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 25. (2022·辽宁一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匙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