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三上·成都开学考) 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 . 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 .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 . 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 2. 《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
    A . 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 B . 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 C . 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D .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 3.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汉初规定:“马高五尺六寸,齿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关。”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这些规定旨在(   )
    A . 打击地方经济走私的不法行为 B . 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C . 削弱诸侯王国的政治经济实力 D . 抑制豪强地主实力膨胀
  • 4.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始终“园业不废,负秽钁地,鬻蔬不辍”;荆南的崔导“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这折射出当时(   )
    A . 自然经济促进农业多元生产 B . 土地兼并导致小农生产遭到破坏 C . 技术进步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D . 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 5.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程颐说:“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程颢也说:“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这表明,二程(   )
    A . 极力倡导限制君主的权力 B . 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欲求 C . 认为理和欲并不完全冲突 D .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6.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康熙时,全世界超出50万人的人口大城市有10个,中国占6个。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这表明明清时期(   )
    A . 传统经济仍具有一定优势 B . 生产关系出现近代化特色 C . 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色彩 D .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 7.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下面是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由此可知,该事件(   )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A . 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B . 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 C .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 . 满足了农民实现土地均分的愿望
  • 8.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1864年,奕䜣以《万国公法》中领海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在大沽口被扣留的丹麦船只;1875年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英驻华翻译)被杀一案时指出:“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当时(   )
    A . 中国受到近代外交观念影响 B .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C . 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 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
  • 9.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1902年,梁启超围绕如何铸造“新民”这一国民性改造问题,在体育方面形成了“进化、尚动的生命观”“爱国尚武的体育道德观”等思想。梁启超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视为国家强盛之基础,并将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可知,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
    A . 强调了个人的尚武精神 B . 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 . 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桎梏 D .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民权意识
  • 10.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针对这一事件,《英国画报》以《西方文明正在锤打束缚中国的锁链》为题予以报道,介绍了从汉口乘“江水”号轮船逃往上海的难民的情况,而《泰晤士报》明确报道:“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府的起义……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相反,各方都尽力和外国修好。”据此推知,该历史事件(   )
    A . 满足了农民均分土地的愿望 B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 . 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1. (2023高二下·辽中期末)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到“反蒋抗日”再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与红军建立了合作关系;次年9月,蒋介石提出团结御侮的必要。由此可见,当时(   )
    A . 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发生了根本转变 B . 国共两党间的政治分歧得以消弭 C . 民族危机加剧促使国共关系的改变 D . 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 12.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下面是一位中国画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扶轮日报》上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旨在(   )

    A . 讽刺日本对其侵略行径的美化 B . 沉重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C . 揭露国统区内推行的奴化教育 D . 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 13.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下图是钟灵创作的漫画《“橡皮人”气从何来》,图中“橡皮人”蒋介石挥舞着屠刀。该漫画(   )

    A . 批判了官僚资本的卖国行径 B . 揭示了美国扶蒋反动政策必将失败 C . 体现了中西艺术风格的融合 D . 讽刺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 14.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1949年4月,刘少奇到天津调查研究,写了《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提出“四面八方”思想:“必须切实组织对外贸易”“必须切实迅速通畅城乡关系,物畅其流”“必须贯彻公私兼顾的政策”“必须贯彻劳资两利的政策”。这一思想(   )
    A . 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B . 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 .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 有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 15.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下面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国力的增强助推外交新局面 B . 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决定因素 C . 外交政策更加的灵活与务实 D . “一边倒”外交方针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 16.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到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钢、煤、电力、原油、水泥、粮食、棉花、棉纱等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B . 工业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 C . 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D .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
  • 17. (2023高三下·米东月考) 尼克松就职总统后采取了重大行动:撤走了在台湾海峡巡逻的两艘驱逐舰,取消了部分对华贸易限制,准许美国的海外子公司与中国进行贸易,进一步放宽本国公民到中国的旅行限制,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还开始用“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称谓来称呼中国的首都和国名。这些行动(   )
    A . 出于美国联华抗苏的需要 B . 标志着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 C . 表明中美建交障碍已消除 D . 缘于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
  • 18. (2023高三下·江西开学考)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对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历史任务的具体落实。这部法典(   )
    A . 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B . 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路 C .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 D . 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
  • 19.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在古代雅典,津贴制度产生了一批以开会和表决为生的政治寄生虫;一味强调人民权利,导致了操纵和煽动民意的民众领袖的出现:忽视对民主的教育使得这种建立在“人民”名义上的民主政治远离了政治正义。材料意在说明古代雅典(   )
    A . 重视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 . 津贴制度改变了民主发展进程 C . 民主政治根基遭到根本动摇 D . 民主的泛滥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 20.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当大多数公民聚集在广场上,通过投票认为苏格拉底有叛国嫌疑时,苏格拉底便被判处极刑,甚至没有为他提供任何司法程序,以主张个人的合法权利。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A . 理性精神占据主导地位 B . 司法审判忽视民主原则 C . 行政权干涉了司法运作 D . 直接民主漠视个体自由
  • 21. (2022高二上·齐齐哈尔期中) 罗马法既包括习惯法,又包括军伍大会、平民大会等会议的立法以及后来的元老院决议等制定法,还包括能够迅速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裁判官法。法律创制既有对习惯的认可,又有制定成文法的模式,同时还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着“法官造法”的模式。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
    A . 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B . 彰显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C . 具有较大开放性和灵活性 D . 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22.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十二铜表法》中关于债权转让合同不具有公示性,债务人仍对原债权人履行债务,而《查士丁尼法》则规定,“债权转移要以通知债务人为前提以保障受让人追讨债务的权利”。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
    A . 保障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 债务问题纵容了贵族专横 C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23. (2022高二上·肥东月考) 下表是1495-1785年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的户籍管理(   )

    年份

    大事记(节选)

    1495年

    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

    1593年

    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

    1785年

    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A . 致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完善 B . 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 C . 重视对基层社会的司法控制 D . 促进了英国人口的流动
  • 24.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下图所示是1999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中的部分内容。这些可用于说明当时(   )

    占世界人口1/5的收入最高的发达国家,创造着86%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82%的全球出口和68%的国外直接投资,控制着全世界74%的电话线,而占世界人口1/5的收入最低的也就是最贫困国家约占每一项的1%

    A .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 B . 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的利益失衡 C . 国家实力影响外交政策的实施 D . 发达国家享有各领域的经济优先权
二、非选择题
  • 25.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人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类别

    年份

    学堂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外语学堂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奕䜣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李鸿章

    军事学堂

    1887

    广州陆师学堂

    广州

    张之洞

    1890

    南洋水师学堂

    南京

    曾国荃

    技术学堂

    1867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

    左宗棠

    1887

    台湾西学堂

    台湾

    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有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选官制度的特点以及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局限性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 26.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显然,自在存在的中华民族是与传统的帝国体系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帝国体系的产物。辛亥革命在结束中国传统帝制的同时,也把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放在了中国社会面前,即如何在帝国体系解体之后,把多元的民族在新的政治体系下,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这样的基本国家建设理念:将民族国家建设与民主共和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基于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中国社会建立共和国的内在基础;而共和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通过国家整合将中华民族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成为具有整体自觉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付春《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7.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到至元二十二年,由卢世荣主持推行理财改革。面对灾害频发,卢世荣体恤民情,奏请皇帝给予人民实惠,民生改革政策如下:恤民政策。忧虑百姓疾苦,裁撤各处竹货监管机构,改收竹税,贩竹自由。为解决站户逃亡问题,除驿马以外全部由政府供给,减轻站赤负担。惠民政策。江湖鱼课,已有定例,长流采捕,贫民恃以外生,所在拘禁,今后听民采用。免民间包银一年;免大都地税;乡民造醋者,免收课;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课,减免一分。轻徭薄赋,抑制兼并,施恩惠于百姓。但卢氏改革却被冠以“释怨要誉”的恶名。有些惠民恤民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相脱节,造成负面结果,完全背离了卢世荣的改革设想。

    摘编自吴晶晶《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世荣民生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卢世荣民生改革。
  • 28.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法国力图重返印度支那,恢复战前的殖民体系。但是受到了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其中最有力的民族主义组织是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由于谈判失败,双方于1946年爆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起初战争的双方都没有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但战争的局势因为新中国对越南的援助而发生改变。新中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承认以及援越抗法政策,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快作出反应,承认了法国扶持的保大政权,并开始对法国提供大量援助。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亚洲冷战局势的紧张,印度支那俨然成了东西方较量的另一个战场。比起直接较量的朝鲜战场,这里所争夺的似乎更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为重要的是使新兴国家面临走那条道路,学习哪种社会制度的问题。1953年,随着苏联政策的调整和朝鲜战争的停战,冷战形势出现缓和,印度支那战争也出现和谈的机会。美国试图组织联合行动阻止日内瓦会议召开,而中国则借助国际與论对和平的支持,力促达成日内瓦会议协定,并建议停止在印度支那的行动。

    ——摘编自高嘉懿《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亚洲冷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进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 29. (2022高三上·安康月考) 材料:

    朱丹溪,名震亨,金元名医。年幼丧父,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戚氏对儿子“有恩且严”。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一次母亲重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但《素问》一书深奥难懂,他就“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道”,过了两年,医学有所得,再对难点进一步研究、探索,治好了母亲的病。此时他已36岁,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他毅然离开妻儿老母,到处求学。求学期间他很注重观察,体会到“阴易乏,阳易元,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说:“有病则病受之”,对体格强健、病情较急的患者,常灵活运用,单纯用攻击之药;关于情志过分变动引起的疾病,或“以情解情”,或行气解郁,或化瘀兼用补药,种种不一。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并著书多篇,国绕着养阴的观点,深入论述养生的道理。他的“相火论”是在师承了寒凉派刘完素火热病机的基础上,又参之以“太极”之理,进一步加以阐发和补充发展而来的。他还在临床上阐明气、血、痰、瘀的致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疗法,大大丰富了杂病的辩证论治内容。

    ——摘编自李文莉《金元名医—朱丹溪》

    1. (1) 根据材料,概括朱丹溪的医学成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丹溪能够成为金元名医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