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江北部分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09 浏览次数:2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A .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 . 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 . 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 2.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一做法旨在(   )
    A . 建立中央集权 B . 维护宗法制度 C . 加强地方管理 D . 削弱贵族势力
  • 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 . 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 . 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 . 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 . 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 4.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新疆出土的唐代抄本《论语郑氏注》上留有12岁作者的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抄本可佐证( )
    A . 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 . 《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 .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 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 5. (2024高二下·于都月考)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 .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 .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 .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 6. (2024高二下·凉州期中)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 .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 .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 7.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
    A . 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 . 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 . 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 . 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 8.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迁徙。辽朝此举(   )
    A . 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 . 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 . 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 9.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北宋政府立足农本,同时又“取之于豪强、商贾,以助国家之经费,而毋专仰给予百姓之赋税,是崇本抑末之意,乃经国之运图也”。马端临认为:“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宋代政府的财政思想客观上反映出( )
    A . 传统经济政策的根本扭转 B .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 政府财政支出巨大的现状 D . 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 10.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厘金: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设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征约百分之一的税)

    A . 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B . 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 C . 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 D . 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 11. (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

    A .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 .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 12. (2023高三上·沙坪开学考)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  )
    A . 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 B . 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C . 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 D . 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
  • 13. (2023·)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 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 . 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 C . 着重于改良空疏之风 D . 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 14. (2023高三上·九龙开学考) 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的革命闭体。这表明(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B . 辛亥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 C . 推翻清政府成为各界共识 D . 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扩大
  • 15. (2023高三上·沙坪开学考) 1913年3月,主张用以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孙中山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力主武力讨袁。但黄兴等人反对,主张“以法律解决之为愈"。汪精卫等人也竭力谋求与袁世凯妥协。这说明( )
    A . 革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 . 革命党人推崇依法治国 C . 封建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D . 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简析其成因。
  • 17.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政区域,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加强国家治理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 18.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摘编自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学者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这场“大妥协”。
    3. (3) 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 19. (2023高三上·沙坪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