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银川三沙源上游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2-15 浏览次数:6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先秦王位的传承途径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不是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继一及,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 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 B . 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 . 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 . 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 2. 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
    A . 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 . 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 . 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 . 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 3.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 . 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B . 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 . 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D . 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 4.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
    A . 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 . 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 . 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 .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 5. 西汉农学经典《汜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   )
    A . 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B . 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 C . 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 D . 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
  • 6. 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闭)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据此可知,段灼旨在(   )
    A . 剖析选官制度的弊端 B . 论证士族制度的合理性 C . 指责中正官徇私舞弊 D . 认同世袭门阀垄断朝政
  • 7. 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   )
    A . 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 .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 8. 唐太宗重视儒学发展,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唐太宗此举意在(   )
    A . 推动儒学的学术发展 B . 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 C . 维护思想的一统局面 D . 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 9. 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 . 封建剥削减轻 B . 货币经济发展   C . 人身控制加强 D . 实物地租消失
  • 10.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 . 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 . 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 . 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 . 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11. 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
    A . 基层管理职能多样化 B . 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 .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 12. 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   )
    A . 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 . 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 .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 . 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 13.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最盛时“登机鸣抒者,奚啻数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反映了( )
    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 . 长途运输的便利 C . 小农经济出现局部解体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14. 明清以来,民间修谱之风颇为盛行,甚至出现专门替人伪造家谱的“谱匠”。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作为自己的先祖。这类行为(   )
    A . 意在维护门阀等级制度 B . 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C . 表明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 . 是传承家风敬宗睦族的需要
  • 15. 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间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寻尝百草;宋应星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研习生产工艺流程;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活动(   )
    A . 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 . 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 . 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 . 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 16. 19世纪70年代,清朝政府内部的一班御史文官和翰林学士,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内恤民愿,外争国权,以经世匡时为己任,屡上封事,弹劾大臣,一时遂有“清流党”之称。由此可知,“清流党”(   )
    A . 并不全面否定洋务事业 B . 在当时清廷中居主导地位 C . 主导了清廷的内政外交 D . 遏制了晚清王朝吏治腐败
  • 17. 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 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 D .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已影响中国
  • 18.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教仁、蔡元培等自发成立了社会改良会,该会章程规定:(十六)废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十七)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十八)废缠足、穿耳、敷脂粉之习。据此可知,该章程旨在(   )
    A . 传播自由平等思想 B . 废除传统的风俗 C . 塑造共和国民人格 D . 掀起新文化运动
  • 19.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20世纪初,周学熙在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北洋实业,“注重于普通生业,为人民广辟谋生之途径”,使无业或失业者“皆得凭自力以谋生活”。材料表明当时(   )
    A .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涌动 B . 实业家较为关注国计民生 C . 北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 洋务派民用工业得到发展
  • 20. 1918年,梁启超游历欧洲,回国后,他批评欧洲资本主义“乃系一种不自然之状态,并非合理之组织,现在虽十分发达,然已将趋末路,且其积重难返,不能挽救,势必破裂。”梁启超的反思(   )
    A . 促使中国知识界全面回归传统文化 B . 反映知识分子逐渐认同苏俄革命 C . 率领知识界开始抵制西方文化入侵 D . 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1. 1926年,毛泽东主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讲授农民运动的课程。农讲所还组织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设置包括地租率、主佃关系、田赋等36个调查项目。这一时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
    A . 旨在推动工农武装割据 B . 配合了解放区土地改革 C . 开辟了民主革命新道路 D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
  • 22. 1948年,全国多数城市流通着美元、英镑、法郎、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除苏联及东北亚国家外,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场。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列强加紧了对华侵略 B . 西方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C . 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D . 国民政府开始融入世界体系
  • 23. 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努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牲畜农具,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据此可知(   )
    A .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效显著 B .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展顺利 C . 人民群众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D . 土地改革保障了抗美援朝胜利
  • 24. 1949年9月3日,毛泽东在给华东局的指示中提出,有些国民党军政人员“现在无事做,也应给以饭吃。维持他们,使他们活下去,否则政治上对我们极为不利。就全局来说,全国养九百万至一千万人是完全有办法的”。这一指示(   )
    A . 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路线 B . 强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群众基础 C . 有助于中共建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D . 使中共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 25.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向元老院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为合法;未经批准的自杀被视为背叛城邦的犯罪行为,要处以“阿迪米亚刑”——不能享受荣誉和葬礼,尸体要被切下一只手异处埋葬。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B . 私法体系达到更加成熟完备的程度 C .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D . 民主、法治、自由三者关系的失衡
  • 26. 到15世纪末,欧洲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西班牙的费迪南和伊莎贝拉(1479-1516年在位)、英国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等君主主政下的政治结构都已非常强大。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欧洲来说(   )
    A . 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B . 巩固了天主教会统治 C . 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 . 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 27.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尽管是专制政体,但数量奇多的人民生计无着时,混乱就会突然爆发,所以历代皇帝不仅在灾年赈济,平时也会减轻民众负担。但同样的饥荒如果发生在法国,由于灾民数量有限,君主对于改善治理、避免民众暴乱的愿望微乎其微。这反映出他已在理性地思考(   )
    A . 救济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B . 人口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C . 中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D . 中法两国君主制的差异
  • 28. 根据下表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时间

    事件

    1921年

    英国规定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进口税率。

    1927年

    世界经济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等问题,但未达成协议。

    1933年

    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41年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交“战后货币政策”;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受命考虑战后货币安排问题;《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问题。

    1944年

    美苏英法中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A . 大危机爆发前已经建立协调机制 B . 争夺制定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 C . 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诱发经济危机 D . 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29. (2022·成都模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银行资本虽很发达,但银行家们热衷于把资金投向国外,通过放债取得高额利息,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喜欢把钱存入银行或购买万无一失的债券。这一现象(    )
    A . 引发英法两国激烈争夺殖民地 B . 加剧了法国社会贫富分化 C . 表明法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D . 延缓了法国工业发展速度
  • 30. 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美苏两国领导人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以下部分节选),这一辩论反映出当时(   )

    赫鲁晓夫:“(美国)现代的厨房设备只是美国有钱人的享受,而在苏联家家户户都可以住进拥有这样设备的房子。”

    (副总统)尼克松:“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

    A . 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B . 军备竞赛影响民众生活 C . 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 D . 意识形态对立异常激烈
  • 31. (2022·安徽模拟) 20世纪70年代,世界爆发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石油出口在苏联的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62年时占11.7%,到了1978年高达28.1%。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据此可知(   )
    A . 苏联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B . 苏联模式遭到一定冲击 C . 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D . 苏攻美守局势开始形成
  • 32. 下表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简表(部分),这表明(   )

    时间

    会议名称

    通过宣言

    主要内容

    1961年9月

    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大会

    《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

    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

    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1964年6月

    七十七国集团日内瓦成立大会

    《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

    域的合作

    1971年10月

    七十七国集团利马大会

    《利马宣言》

    谴责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殖民

    主义、种族主义

    1995年10月

    纽约联合国50周年庆祝大会

    《联合国50周年纪念

    宣言》

    众多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参加

    大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A . 美苏超级大国霸权受到一定挑战 B . 新兴独立国家工业化起步 C . 发展中国家尝试建立国际新秩序 D . 经济区域集团化快速发展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之际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包含着诸多新因素的生成和旧制度的消亡,整个历程包含了均田制的瓦解、不抑兼并政策的出台、官田私田化政策的推行以及土地买卖合法化等多个环节。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迅速瓦解,兵役制度由征兵制逐渐转向募兵制。唐宋之际门阀世族土地所有制彻底瓦解导致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致使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得到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材料二: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中国热”出现的最初媒介是传教士们带回来的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书信等。这一时期各种关于中国的资料风行于欧洲各国,其数量之巨、受欢迎程度之深,在欧洲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经传教士传到欧洲后,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中国热”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了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欧洲近代转型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于绍玲《从“中国热”看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近代转型中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并分析推动唐宋社会变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历史背景。
    3. (3) 运用唯物史观,分别说明唐宋社会变革与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实质差异。
  • 3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史学家刘宗绪指出:“广义地说,近代与古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国际国内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很多,众说纷纭。然而,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却很少有异议,诸如现代化应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智能化、保护环境、政治民主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两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者对现代化内容的阐述中选取三点,就它们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3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黑死病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鼠疫在英国基本销声匿迹。但是到了16-17世纪,鼠疫又开始暴发,并呈现出频发态势。据统计,1499-1500年、1517-1518年、1563年-1577年、1603-1604年、1664-1666年,英国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鼠疫。鼠疫频发除了大量人口死亡外,还造成了经济崩坏、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等问题。面对鼠疫,以巫术魔法为主的民间医学与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主的正统医学,几乎一筹莫展。传统上以教会为主的应对机制,也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王国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对鼠疫的责任,由国家主导应对疫病,亦即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逐渐拉开帷幕。

    ——摘编自邹翔《16-17世纪英国鼠疫与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雏形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6-17世纪英国鼠疫应对机制建立的意义。
  • 3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印度,表示将加大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苏联考虑到印度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力,也努力向印度示好,在中印冲突上表现出偏向印度的“中立”,提供给印度军事武器及贷款。在印度决定向中国边界大举入侵之前,除了印度本身对边界问题的考虑及国内舆论的压力,美国的援助及苏联的支持也促进了印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1962年10月20日,中国打响了自卫反击战,向世界证明中国领土的不可侵犯及中国解决问题的原则。战争结束后,印度在实际上走向双重结盟,即联美又联苏,共同反华。美苏纷纷力图在南亚获得战略优势,造成了南亚地区长期的紧张局势。中国则迅速发展了同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魏静《中印战争中的苏联因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在中印战争时期偏向印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
  • 3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霞客(1587~1641年),南直隶常州府江阴人。祖上曾做过官,但到他父亲时便放弃了科举。徐霞客自幼好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经常私下将这类书放到经书的下边潜心玩味。1604年,父亲去世后,徐霞客更加“厌弃尘俗”,肆志于名山大川。他的母亲是那个时代很开通的女性,对儿子的旅行考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1岁时游太湖起,到崇祯六年(1633年),徐霞客先后游历考察了山东、浙江、南直隶、福建、河南、陕西、湖广、广东、北直隶、山西等省的名山大川。1625年前老母在堂,所以他“定方而往,如期而还”,每次游历时间都不长。崇祯九年后,家事已无太多牵挂,他便决定开始他的万里遐征的西南之行。他经浙江、江西进入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在这一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岩溶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考察。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畏盗贼,攀缘峭壁,探测洞穴306个,按日详细记录了各种地表岩溶地貌,还对其结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1641年,由于长期奔波辛劳和染病,在云南当地好友将其送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临终时,他托好友季梦良整理散乱稿子。后值清初战乱,部分内容散失,到乾隆时才有刊本问世,即所谓《徐霞客游记》。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徐霞客所处时代背景与他个人成长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霞客生平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