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记叙文阅...

更新时间:2023-04-06 浏览次数:1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 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 (1) 选文中为什么说李先生被杀是昆明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2. (2) 从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3. (3) 简析下面语句中人称变化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2. 课外阅读

    北门看戏

    已是深秋,空中斜飞着雨丝,一股浓浓的寒意包裹着夜色。

    戏台搭建在北门的大榕树下,台下靠椅、长条凳沿街整齐摆放。台上热情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小城上空,戏的开演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吧?几百个位置,座无虚席。我装着一副凝神入迷的样子,恐怕错过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句唱词。

    此时的夜晚,我感觉突然鲜活了起来。台上的角色与台下的角色就是不灭的灯盏。

    祖辈们热衷于看戏,似乎看戏成了他们特有的娱乐方式。以至于有看戏的消息,总是不胫而走。儿时的我经常听见哪里开始唱戏了,唱什么曲目的戏,哪里来的戏班子,等等。也有年老的戏迷,不顾路远,专程赶去看戏。观看结束,戏的各种情节总能获得一番热烈讨论。

    外公健在的时候,尤其喜欢看戏。老生、小生、武旦、丫鬟,京戏中的人物总是评论得头头是道,当然,也会有板有眼地唱上几段。听说一般开始“做戏”的日子,总要挑个好日子,寓意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小镇方圆的鸣山、水亭、万全等地方,一到看戏的时间,就成了网红的打卡点。为了尽快赶上戏的开场,甚至哪里可以抄小路,都一清二楚。匆忙的午饭后,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那股兴奋劲,彼此之间熟悉或陌生的微笑,发自心底的诚恳问候,让他们在这段或长或短的看戏路上,不再是冷漠。

    小时候,我也曾零星地看过两回戏,说是看戏,更准确地说是热衷于类似捉迷藏的游戏,在喧闹的人群中,歪着头吃着心爱的薯片,你追我赶,乐此不疲。跑累了,接下来的点子也即将派上用场,大家捂着嘴,眯着眼,蹑手蹑脚地偷偷去张望着台后门缝空隙里的一举一动,个子矮小的,就地搬来一张小板凳,踮起脚尖,使劲地朝门的空隙里看,既看热闹,也看稀罕。心目中的演员,原来可以如此惬意夸张地在自己脸上刷饰涂抹。浓黑的眉毛,红艳的双唇,倾注了对戏台上人物的所有艳羡。也总有邻家的男孩儿,美滋滋地炫耀着自己玩具刀枪之类的收获,得意扬扬地显摆道:“这是在看戏的地方买的。”于是,看戏的地方不仅仅局限于看戏,花上几块钱,还可以有吃的,有玩的,真是个简单又温馨的好地方。其实,我根本不会享受“看戏”的乐趣,也不懂戏的曲折情节以及有关荡气回肠的故事内容。

    台上,长长的水袖浮动间,似水波灵动,微妙清美。或回眸一笑,或顾影自怜,总有千年的尘埃等待落定,碎花一样的步伐,含蓄深沉。女子若有重重心事,水袖挥舞间,情到深处,又是演绎着与谁有关的故事?

    戏还在继续,我只好收走停留在台上的目光。走远,台上女子的声音若即若离。我一路上在想,倘若我能够好好坐下来欣赏这出戏,是否该有另一番味道?

    (摘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4期)

    1. (1)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运用插叙,用较多篇幅描写回忆,这样会不会冲淡文章主题?为什么?
    3. (3) 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阅读全文,你认为作者认真看戏了吗?请从文章中找出依据。
  • 3. 课外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 (1) 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
    2. (2) 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3. (3) 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 (4)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 (5) 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
  • 4. (2023八下·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梧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得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我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的。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若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头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他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了,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的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 . 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 . 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 . 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 (2)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 (赏析加点词语)

      ②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句子)

    3. (3) 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写了花籽的哪三次传递?请简要概括。
    5. (5) 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 5. (2023八下·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手术刀

    何一飞

    ①院长找林杏林谈话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钟,林杏林刚刚做完最后一台手术,晚饭都没来得及吃。

    ②林杏林是水镇人民医院外一科医师,人送外号林一刀。水镇人民医院是个县级医院,分科没有大医院细,外科只设了两个科室,外一科和外二科。外二科只能做简单的下腹部手术,割割阑尾、疝气之类的。外一科呢?是水镇人民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不仅能做上腹部手术,还能开展神经外科手术。一个小小的县级医院能做神经外科手术,因为有林杏林。

    ③林杏林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婉拒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挽留,也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回到了水镇人民医院。

    ④医师都是越老越有病人,年轻医师就像阿香婆香辣酱,得慢慢熬。林杏林却一炮而红,刚到医院就打出了名气。

    ⑤那时外一科还没有组建,统称外科。有一天,外科收治了一个脑部神经纤维瘤的病人,医院技术力量薄弱,从没做过这项手术,建议病人转到省城的医院治疗。林杏林跟院领导说病人不用转院,这个手术他能做。医院领导开始不敢表态,待听了林杏林的手术方案后,院长亲自拍板,手术由林杏林主刀。这台手术非常成功,给医院打出了牌子。

    ⑥不久,医院花巨资组建了外一科,林杏林当上了外一科主任。大家都说林杏林二十多岁就当上了科主任,当院长也是迟早的事。

    ⑦外一科组建后,病人爆满,病房走廊天天加满了床。原因是周边几个县的病人也奔着林杏林的名气而来,林杏林多的一天要做十多台手术,少的一天也有七八台。病人找林杏林,除了他的医术高明,还因为林杏林从不收病人的红包,也不给病人开大处方,用药也是最基本的药物。

    ⑧林杏林说,医师要有一颗仁慈的心。

    ⑨外一科的病人全院最多,可外一科的收入却全院最差,离医院的目标管理任务差了老大一截,所以院长找林杏林谈话了。

    ⑩ “林主任,外一科成立半年多了,没有一个月能完成目标管理任务,你能找出原因吗?外一科是医院投入最大的科室,也是全院病人最多的科室,你给我说说,为什么业务收入却垫了全院的底?”

    ⑪ “医院不是救济院,虽然要讲救死扶伤,要讲社会效益,但也要算算经济效益这本账,没有经济效益这本账,医院谈何发展?”院长说了很多,林杏林都听进去了,从院长室走出来时步履沉重。

    ⑫院长谈话的一个月后,外一科也出事了。不是医疗事故,而是医护人员,包括麻醉医师纷纷向院领导提出辞职或调离,要不就更换科主任。

    ⑬ “外二科的护士都拿六七千块一个月,我们业务比外二科多,工作比外二科累,就这样累死累活,医师不到四千,护士两千多点,奉献也不是这样奉献吧。”他们说,“外二科做个疝气手术都要一万多元,胃切除手术,其他医院一般收三万元以上的费用,我们一万元都不到,还不如外二科割个疝气……”

    ⑭辞职事件发生后,院长带领一众副院长到外一科现场办公。院长说,外一科是医院花重金建立起来的,这块牌子不能倒,我们准备聘请市医院的两位外科主任医师来外一科工作,以增强外一科的力量。

    ⑮外一科出现医护人员集体辞职的事,说明林主任的管理能力是有问题的,一个科主任不仅要有好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要能给团队带来凝聚力。什么是凝聚力?两个字:效益。

    ⑯不久,林杏林辞去了外一科主任的职务。外一科不欢迎他,外二科不接收他。也许是为了安慰他,医院安排他为院长助理兼工会主席。

    ⑰林杏林没有接受这个岗位,辞职了。

    ⑱辞职的当天晚上,林杏林来到了外一科主任办公室,清理自己的物品,把自己喜欢的几本最新的神经外科书留下了,也许新来的外一科主任能用得上。林杏林只带走了一把手术刀,当办公室的灯关上的那一刹那,手术刀在漆黑的夜里闪发出银色的光芒,像要把沉重的黑拉开一道口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补全相关情节。

      大学毕业,林杏林回到水镇人民医院当医生—林杏林,科室病人爆满—林杏林,医院院长找他谈话—科室医护人员集体辞职,林杏林被迫辞职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手术刀在漆黑的夜里闪发出银色的光芒

    3. (3) 本文的第② ~ ⑨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4. (4) 本文以《手术刀》为标题有何作用?
    5. (5) 通读全文,你看出林杏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 6. (2022八下·龙岗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母亲是一本“无字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出院的时候,在我有点任性的央求下,母亲才跟我回家。

    ②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猴急地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热气慢慢浸润母亲的手背,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呲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⑫“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1. (1) 文章回忆了母亲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 (2)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 (3) 从全文看,文章采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以“母亲是一本‘无字经书’”为题,有何妙处?
    5. (5) “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生活中,你的亲人的“亲身躬行”带给你怎样的体会?
  • 7. (2022八下·惠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院墙

    钟小巧

    ①我的父亲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养大儿女,又带孙辈。如今,孙辈也已长大,父亲母亲也年迈了。父亲两耳不闻农事,一双沾满泥土的老脚,硬生生地缩回,整日过着悠闲生活。母亲却相反,丢不下跟了自己一辈子的农活,子女不允许种田,那就与院墙为伴吧,在院墙播种子,种下杂七杂八的植物。

    ②经过一番雨水的洗礼,植物在院墙下越发生机勃勃了,如长身体的少年,正憋足劲。

    ③东墙的枸杞,已伸出一尺来长的枝叶,鲜嫩翠绿,可以入汤了。母亲种了三棵,可以煲好几锅猪杂汤呢。枸杞猪杂汤是家乡的特色汤,饭店里取名为“全猪汤”,清肝明目、入心入肺,总让人心心念念。我似乎也尝到它的鲜甜了。

    ④枸杞头下,紫苏又冒出来许多,那千军万马的紫褐色,让我想起了喜欢吃的紫苏鸭。把紫苏剁成泥,和蒜蓉一起做蘸料,鸭是白切鸭。客家人都偏爱白切做法,如白切鸡,原汁原味。以前穷,鸭肉不常见,单用紫苏蘸料就饭或粥,不用其他菜,都能吃得饱饱的。后来知道紫苏有解表散寒治感冒的疗效,便多了分喜爱,母亲也因此从别处移来一棵。

    西墙一片鱼腥草,原先趴在地上的,好像瞄准了墙根,最近也要往上蹿了。前几年种的金银花,也爬上墙了,婆娑的绿叶间,还闪出几簇花,花柄如银针,花朵如金链,金银合体,怪不得叫金银花。母亲把全盛开的花朵摘下来,一天也只有那么几朵可摘,随摘随晾晒,晒干后,集在瓶子里,然后分送给子女,叮嘱暑天多喝。记得以前,谁有个头痛脑热,母亲用的就是鱼腥草和金银花,或单独用,或两者合用,泡水喝。

    ⑥鱼腥草的祖籍,在山野的田塍地沟里。年少时,跟母亲去很远的山田拔花生草,母亲生怕我草没拔掉却弄死花生苗,就让我拔田埂上的鱼腥草,那不是一棵一棵地拔,一抓就是一撮,同时拔起,莎啦啦,一下子就能拔一大把。母亲笑了,把它抱到沟里冲洗干净,就地晾晒,待回家时一起带回。新鲜鱼腥草味道太难闻太呛人了,拔过草的手,腥味久久不散。母亲精明,知道宝贝物种越来越稀有了,便移植在自家院墙下。金银花也是母亲从深山老林找来的。

    ⑦像枸杞、鱼腥草、金银花这些清热解毒的草药,老家人统称为“凉水”。村里的留守老人,有个头痛脑热,也常常问母亲索要“凉水”。母亲几乎是有求必应,有时是现摘,有时是藏品。

    ⑧2020年春节,恰遇新冠病毒来袭。母亲眼中的“病毒”,就是“热气”。母亲时不时用鱼腥草和金银花泡茶,逼着在老家过年的儿孙们喝,说年菜热气,用“凉水”解解,预防总是好的。儿孙们无法及时返工,又不能出去串门,目之所及的,是院墙零零星星、参差不齐的绿。弟弟觉得不好看,便网购了三角梅、玫瑰花、海棠花、芍药花等观赏花,想种在院墙下,要把母亲种的所有拔掉。母亲厉声喝止,说,这是我的地盘,不许乱动。弟弟气鼓鼓地嘟囔,花多好看,可美整个屋子。

    ⑨母亲是实在人,要的就是实在物。母亲说,有花有叶,哪里不好看?又好看,又好吃呢。

    ⑩好吃的还有许多。那面北墙,母亲种了很多常吃的时菜,如麦菜、芥菜、花菜、茄子、苦瓜、丝瓜、黄瓜、豆角等。绿色瓜叶,黄色瓜花,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瓜仔垂挂墙上,还真好看。待到丰收季,母亲便想方设法托人捎给子女。我住本县城,近水楼台,是获得最多的一个。那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绿色食品,城里哪儿能轻易买到?自家吃不完,母亲还送给邻居们吃。

    ⑪墙角处,是近似野菜的鸡麻菜、红贝菜等,不用打理,兀自长着,生生不息,就像以前的农村孩子,没人操心,一样有出息。大门旁侧,即南墙,母亲种了辣椒、葱、姜、蒜等。有时炒菜,发现少了点调味,火也不关,就移步南墙下,要什么摘什么,极为方便。

    ⑫母亲曾说,这满院墙的植物,就是我的儿孙啊。

    (有删减)

    1. (1)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2. (2)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西墙一片鱼腥草,原先在地上的,好像瞄准了墙根,最近也要往上蹿了。

      ②母亲厉声喝止 , 说,这是我的地盘,不许乱动。

    3. (3)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文章结尾处写到“母亲曾说,这满院墙的植物,就是我的儿孙啊”,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 8. (2022八下·广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

    那些染绿的鸟鸣

    孙晋芳

    ①好山有好鸟。竹山,林木葱茏,蔚然深秀,该是鸟儿们的天堂,那鸟鸣也该如山林般茂盛吧。我兴致盎然,然而一直到山顶,似乎并无鸟鸣的痕迹。

    ②满心疑惑,怅怅下山。在观景台偶一抬头,一对老鹰从南飞来,很快掠过树林消失在了山那边。那君临天下般的威严令人心生敬畏,只是没有听到鹰叫。但竹山有鸟飞过,我这样安慰自己。

    ③夜幕下的竹山,无边的寂静。无星无月,天空幽深似海,远山连绵如兽。光照里,花枝摇曳,树影斑驳,竹林山壁笼着金辉,像一幅油画,几多朦胧,几多神秘。蓦地,一声鸣叫破空而来,驻足谛听,半晌又叫了一声,再半晌又一声……悠长而孤单。几分钟后,叫声短促, 由远而近,似在应答。竹山也有鸟叫,聊可慰藉。

    ④夜静更深,一只失眠的布谷鸟开始夜游,叫声由东而西,由西而东。这是我熟悉的“王八打够”,又最陌生,这种鸟属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只闻其声,从未睹其真面目。今晚这只,可是旧时相识?一声声,不疾不徐,清亮真切,仿佛就盘旋在房前屋后。布谷鸟,又叫杜鹃、尸鸠、杜宇、郭公、子规等,传说是古蜀国君主杜宇冤化而成,有杜鹃啼血之说,是诗词歌赋里的常客,从遥远的《诗经》里一路唱到现在。这种鸟好像从来都不合群,那叫声总让人觉得孤独哀切忧伤。听到那叫声,一些句子便蹦了出来:“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⑤鸟儿当是人类最永恒的伴侣。儿时,掏鸟蛋、孵小鸟,将幼鸟放在被窝里。也曾用麻绳拴住麻雀腿拎着玩,直到麻雀逃走或死去;也曾吃过灶火里烧得焦黑的麻雀。丝毫没意识到那是毁灭,是杀生。鸟鸣里有着童年的味道。

    ⑥在城市,鸟声渐稀。各种声音在耳畔肆虐。偶尔的鸟鸣如将一粒石子投入大海,微弱得几不可闻。诸多污染,使鸟儿们生活得战战兢兢,一不小心某块透明的玻璃便断送了它们的歌喉。

    ⑦夜,除了寂静还是寂静。布谷鸟的叫声如一首小夜曲,带我入梦。

    ⑧被一片鸟声唤醒,犹疑梦中。揉揉眼凝神听,真真切切的一鸟啁啾、群鸟和鸣。唧唧啾啾,嘁嘁喳喳,喈喈嘎嘎……有的激情无限高声呐喊,有的心情愉快放喉歌唱,有的羞怯腼腆低吟浅唱,有的比赛似的对唱,有的像在窃窃私语地讨论着什么。或低沉短促,或高亢悠长,或舒缓柔曼,像一支大型交响乐。布谷鸟是乐队的主角,沉稳悠扬的歌声无处不在;那粗粝洪亮又单调的一定是被称为“吉祥鸟”的喜鹊了,可是曾好心送喜却被锁在金笼的那只吗?那水灵灵、脆生生、娇滴滴的该是画眉了,声音里透着青花细瓷的质感……还有那些不知是什么鸟的歌唱,无论哪个声部都清灵悦耳,好像在清泉里浸润过似的。

    ⑨好久没有这样静心地聆听过鸟鸣了,那些如水般清澈空灵的歌吟,一波一波地漫过来,多少疲惫得以抚慰,多少污浊得以荡涤,多少郁积因之清爽,多少困顿因之消解。聆听鸟鸣其实是聆听自然,聆听自然其实是聆听自己的心灵。恍惚间,如庄生梦蝶,物我相忘,不知今夕何夕。

    ⑩佳音盈耳,清风入怀,身体放松,心灵纯净。在城市蛰居久了的人,羡慕“瓦尔登湖”的宁静,却害怕失去拥有的东西,没有逃离文明生活的勇气。那么,来竹山吧,来看看那无处不在的绿,来听听鸟鸣,听听那些染绿的鸟鸣,给心灵放个假。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20年11期,有删改)

    1. (1)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从大森林中听到了哪些“染绿的鸟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 (2) 从全文来看,以“染绿的鸟鸣”为题有什么好处?
    3. (3) 请分析第⑤段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4. (4) 请结合选文、链接材料及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

      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我站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那种宁静。

      (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沃伦)

  • 9. (2022八下·滁州月考)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常忆老家皮影戏

    孙守云

    ①我生在黑龙江望奎县,这儿的皮影戏很有名。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皮影戏,人们都叫它“驴皮影”。手艺人用驴皮刻成影人子,影人子都是按戏里的人物模样刻的,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影人子按照图样儿刻完了,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然后把胳膊腿儿都用细皮条或铁丝串到身子上,和真人一样,关节都是能活动的,不然做不了动作。做得细致的人物,要由头茬儿等十一个或者更多部件拼成。影人子不一定都用驴皮做,牛皮、羊皮也行。拼成的影人子用秫秆儿夹起来,特别好看。

    ②这些都是母亲给我讲的,具体手艺人是怎么做的,我其实不大清楚。【甲】戏班来到屯子我才知道,皮影真是又好玩又好看,内容还那么丰富,我一看就上瘾。天天太阳都没下山,我就去占位子了。一看大半宿,第二天早上两只小眼睛通红。伙伴们笑话我:“驴皮造反,兔子熬眼。”我才不管当不当兔子,照样场场不落。母亲说,问问影匠们要不要小孩儿,要的话,就让我老姑娘跟去吧——她好天天看皮影!

    ③这伙儿影匠,我记事起他们就唱皮影戏,远近闻名。领队的老辛是唱黑头的,大家都叫他老辛,我不知道他的大名。拿下人子的小罗名叫罗学文,是唱小嗓的;拿上人子的有位姓周的,是唱文生的。这三位影匠唱得特别好。南村北屯的都排号儿来接,戏班子一宿也没有空着的时候。

    ④每年秋天,庄稼一上场院,屯里就去接影匠来唱皮影戏,一唱就唱二十多天,最少也要唱十五天。那时候,小孩子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于是我一门心思都在皮影戏上。队上还没去接皮影戏的时候,我和几个孩子就已经开始盼了。【乙】等到皮影戏来了,我们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就围过去等开场。看到那几个人把影台子搭上,把影窗立起,我的内心别提有多期待了。

    ⑤队长点了戏,是《三国演义》,影匠把影人子选好就开演。皮影儿太有意思了,演得好像真人真事似的。唱小嗓的,离老远都听得见,那声音甚至让我想到钻天的燕子。

    ⑥【丙】父亲不能去看皮影,因为家中得有个人看家。我一回到家里,父亲就问我演到哪儿了,母亲就说,让你老姑娘给你讲讲吧。我每晚看完皮影,白天都给父亲讲一遍。我怕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忘,于是向姐姐要了一个黄纸本、三个铅笔头,把每晚看的皮影内容都记下来。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就用笔把它画成小影儿,像漫画一样记录下来。刘备三顾茅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草船借箭、张飞喊断当阳桥,还有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等,我把人物、内容都画下来,准备慢慢地讲给父亲听。

    ⑦【丁】我看皮影真是入了迷、上了瘾。有一次我脚脖子扭伤了,走路都费劲,晚上还想去看皮影戏。父亲不让我去,我就哭,说啥都得去。正好堂嫂的哥哥在我家,他说去就去吧,我照顾她。去时我拄个棍子,一瘸一拐总算磨蹭到了。可回时我疼得根本动不了,是堂嫂的哥哥把我给背了回来。后来姐姐结婚了,姐夫领着我们一群小孩儿,晚上去看皮影戏,回来前他总是先点数儿,数儿全对了,再往回走。

    ⑧成家后,我就很少再去看皮影戏了,好像皮影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看的有限的几回皮影戏,我也没有再画。现在算下来,快有六十年没好好看驴皮影了。有一次,儿子的朋友听说我喜欢看皮影戏,就专门拿些影碟送给我。儿子还特意把电脑拿回来,留在家里专门让我看皮影。

    ⑨成家时,画皮影的漫画本没有拿。后来我回家去找,却已经找不到了。儿子说,这个本子如果能留到今天,可就是咱家的一件传家宝了!我想想也是,真是有点儿心疼。

    (《人民日报》2022年01月08日)

    1. (1) 请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恰当的位置,应为(    )。

      我看皮影真是入了迷、上了瘾。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D . 【丁】处
    2. (2) 读①-④段,说一说我们这儿的皮影戏很有名的原因。
    3. (3) 揣摩下面句子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我一回到家里,父亲就问我演到哪儿了。

      ②这个本子如果能留到今天,可就是咱家的一件传家宝了!

    4. (4) 第⑦段写“我”脚脖子扭伤了,不听父亲劝阻,拄个棍子去看皮影戏,有什么作用?
    5. (5) 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表达效果?
  • 10. (2022八下·揭西月考) 阅读

    核桃母亲

    上班的路上有一段林荫道,道旁栽着核桃树。

    路的右边紧邻着一所中学,红色的围墙。两个月的沉寂后,秋天,学校又热闹起来,每当走到这里,我习惯慢下来,听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喧闹声。

    热闹的还有核桃树,青色的叶间垂挂着圆圆的绿皮核桃,沉甸甸的。凉凉的风穿于其中,有了温度,有了分量。

    不久,又多了一道风景。每天早上,一个衣衫破旧、矮瘦的中年女人会举着长竹竿打核桃,挥舞半天才落下一个,似乎很费力,奇怪的是她总蒙着面纱,看不到脸。

    开始,我向她热情地打招呼,试着和她聊天。她却不说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用手比比画画,虽不说话,可眼睛里的真诚还是让人生出好感。之后,再看到她,我就会递上一个微笑。

    有时她更热情,硬塞给我几个核桃。

    有一次,我看见戴着红色袖章的社区管理员走向她,心想坏了,管理员肯定要阻止她了。不料,管理员竟接过她手里的竹竿挥舞起来,她在下面跑着接。我向管理员打听,终于知道了这个戴着面纱的女人的故事。

    十几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幸福宁静的家,丈夫在大火中丧生了。她本来是幸免者,起火时她不在,出去了,可是回来时面对熊熊火海,她想都没想直接跳进去了,任谁也拉不住,因为孩子还在里面。

    孩子被完好无损地救了出来,她却受了重伤,奄奄一息。脸部被大面积烧伤,嗓子因吸进大量浓烟,再也说不出话来。她觉得值了,心中充满感恩,感谢苍天还给她留下一个完整的孩子。在所有人对她失去希望的时候,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她原本是一个漂亮娇小的女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书育人。因不能发声,学校是回不去了。为了生存,她尝试着摆起了地摊,怕吓着路人,就戴上了面纱。可是因为不能说话交流,做小生意也不行。她又去学刺绣,这倒是适合她的。没日没夜地绣,勉强可以度日。

    孩子迅速地长大,她却迅速地苍老下去,被时间和生活风干成一枚干核桃,有着坚硬的外壳。

    眼看孩子上高三了,正是费脑子的时候,她也没钱买营养品,于是就来打一些核桃给孩子吃。

    后来,我见到了她的孩子,是一个帅气的男孩子,比她要高出一头。他从学校出来,搂着她的肩,又说又笑。忽然一阵大风,吹掉了她的面纱。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呀,满脸烧伤的痕迹,像核桃的外壳。

    面纱被风吹着跑,男孩子追着面纱跑。她站在那里竟笑了,核桃壳的脸笑成了蝴蝶形的核桃仁,翩翩飞舞。

    (选自《云南林业》有删改)

    1. (1) 文中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3. (3) 请结合文章说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4. (4) 文中最后一段“她站在那里竟笑了”中的“笑”包含哪些意思?
  • 11. (2022八下·德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 .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 .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2. (2)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2. (2022八下·东台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染香

    麦淇淋

           ①初春的夜晚,读到晏几道的《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微风吹过,梅花蕊轻摇似在嬉闹,细雨纷纷,杏花飘香。

    ②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母亲总会在雨季后,挑一个阳光大好的日子,将衣物被套悉数搬到小院,或挂在晾衣绳上,或放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接受阳光的洗礼。不论多忙,母亲总会记得在太阳落山前,将这些衣物被套收回屋,一件件折叠好。

    ③后来我问母亲,为何总在雨天过后晒衣物?母亲回答:“雨天的空气里也会染着花香,而且味道特别浓郁。雨后初睛晒的衣物,不仅有阳光的味道,还有花的味道。”我不知道雨天的花香是否真的特别浓郁,只是惊讶,即便是阴雨天, 花朵仍然会绽放,它并不会因为天气的阴郁而改变其芬芳的本质。

    ④我居住的小巷里有位女瓦工,40 来岁,带着 5 岁的女儿月牙一起生活。有一年秋天,一个糖果贩子误以为月牙拿走了他的进口糖果,与这个女瓦工争执不下。最后糖果贩子发现是自己漏数了糖果,才不好意思地道歉。女瓦工并无抱怨,只是说道:“找到了就好,月牙很乖,她不会拿别人的东西。”

    ⑤那年的台风天,我家门口的洗碗池遭到毁坏,母亲便找女瓦工来砌一个新的。女瓦工铺砖的手艺很好,为人也很随和。闲谈中,我大概知道了女瓦工的情况,她从小就是孤儿,没有读过多少书,年轻的时候跟师傅学铺砖,勉强能够糊口。

    ⑥5 年前的一个傍晚,女瓦工下工回家,看见一个女婴孤零零地躺在树下瑟瑟发抖。女瓦工收养了女婴,给她取名“月牙”。月牙天生聋哑,她带着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治病良方,这才辗转来到我们这座城市。

    ⑦今年夏天,我跟几个伙伴去海边玩,远远望见女瓦工在给人看自行车,而月牙则在一旁玩耍。我很惊讶,问她:“你不是在做瓦工吗?怎么又来干这个?”

    ⑧女瓦工挑了挑眉头,笑了:“那个活儿不定常有,没活儿的时候我看过自行车,卖过盒饭,摆过地摊儿,还承包过公司清洁的活儿。哪里有活儿干,我就往哪里去。”她很健谈,“月牙现在上了学,会看口型,懂得别人说什么,还学会了跳舞呢。”说这些的时候,女瓦工满脸微笑,月牙看看她,也微微笑着。

    ⑨有一回,我陪母亲去公园跳广场舞,看到女瓦工带着月牙也在跳。她们手舞足蹈的,脸上的神情十分快乐。我感到很奇怪:“月牙听不到音乐,没有伴奏,能学会跳舞吗?”母亲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并不意味着太阳不存在。一个人听不到音乐也不意味着她心中没有音乐。”

    ⑩清朝诗人李勉有诗云:“粉墙经扫花落尘,一带楼台树影昏。雨细风斜帘未卷,纵无人在亦消魂。”诗中说粉红色的墙壁用拂尘一扫有如落花般,这一片楼台亭院掩映在树影中。斜风细雨中竹帘未卷,纵然无美人在赏雨也令人感怀。

    ⑪大抵,我们在尘世行走,偶有与困顿时光相互凝望时,若心中染着一缕花香,染着一幅美景,便可任岁月更迭,且淡然翻书写字,间或抬头一笑。无论走在怎样的境地,都如同走在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的风景里。这样的一颗心,便有如拥有一整个春天,整个灵魂便也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1) 本文记叙了关于女瓦工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文章第⑥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词语。

      月牙天生聋哑,她带着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治病良方,这才辗.转.来到我们这座城市。

    4.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 13. (2022八下·尤溪期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风是树的手指

    朱成玉

    ①16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校园,倔强地去社会上间荡,却屡屡碰壁,像一颗小核桃,被一而墙弹回来,又弹到另一面墙上。那时候,感觉生命为我预支了好多年的雨,整个世界阴雨连绵,看不到一点儿晴天的迹象。

    ②我热衷于写诗,疯狂地,没日没夜地写,越写越晦暗,渐渐地走入了死胡同。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给自己写的诗都配上画,我就去报了一个绘画班。

    ③绘画班的老师是个道骨仙风般的老人,他看出我萎靡的状态,对我说:“去画一画那裸秋天的树吧,一天一幅。”

    ④我按照老师说的做了。

    ⑤几天后,老师问我:“眼前的树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吗?”

    ⑥我说:“是的。”

    ⑦“不!”老师说,“今天的树比昨天少了一枚叶子,或者,今天的树上停过一只鸟,这都是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

    ⑧“那么,假如有一天叶子都掉光了,你会说它们枯死了吗?”老师继续问道。

    ⑨“当然不,”我说,“春天的时候,它们依然会重新发芽。”

    ⑩老师强调:“不论将来,只说眼前,任何一棵树在春天都会被认为是涅架重生,可若只看眼下,你觉得它是不是枯死的?”

    ⑪“这个真不好说,全身上下已经没有一丝绿色,叶子掉光了,说它枯死,似乎也可以。”

    ⑫“可是,还有鸟落在树上,不是吗?鸟也是树的一部分!有鸟在,我们就不能叫它枯树。”

    ⑬“那么,假如所有的鸟都绕过它,不再落在上面呢?”

    ⑭“那也不能叫它枯树,因为还有风!风也是树的一部分,风是一棵树最敏感的手指,它可以抓住希望。”

    ⑮“假如风也睡着了呢?”

    ⑯“那也无坊,不是还有月亮嘛!人,总有办法,总是会找到一个角度。让月亮落到那树梢上。只要你愿意,那月亮总会落到心里,总会让那个希望不灭。”

    ⑰老师的这一套理论,印烙在我的心里一只要风还在,那树就是活着的。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想起这些年的那些事,我心里满满的感动:生死一线的时候,妻子舍命挡刀:抢救室的外面,亲人和朋友们的祈祷;感情危机时,母亲小心翼翼地开导,以及父亲躲在门口焦急地偷听:事业受挫时,朋友一句“大鹧已备好,能饮一杯无”…这不都是围绕在我身边的风吗?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

    ⑱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从祖母开始,一直守护着它。那伟岸的躯干,为我们铺设了一地绿荫。在穷苦的日子里,我们总是靠着上面的几颗果子打打牙祭,冲淡一下日子里的苦涩。那是穷人家的树,我们唯一的富有。苦的时候,它缩紧肋骨,也要为我们结出几颗甜来。

    ⑲我在树下,闻到的不只是树上花的香气、果的甜蜜,还有绵延不止的,祖母和母亲,爱的芬芳。在我看来,这棵树就是家和日子的象征,祖母和母亲,用她们母性的风,扇动者温暖和爱,并把它们缠绕在家的四周,一图又一阁。不管家多么破旧,日子多么贫困,有风在,活着的滋味就在。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我将近五十园的年轮,足以形成一个漩涡,将我卷入一个叫幸福的巢穴。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我”在社会上闯荡屡屡碰壁,为此报了一个绘画班寻求慰藉。 B . 第③段老师让“我”每天画同一棵树,是为了让“我”找到人生的答案。 C . 第⑦段中“父亲躲在门口焦急的偷听”,是担心“我”遇到的情感危机。 D . 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妮道来,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 (2)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补充概括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赏析加点词)

       ②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 (4) 文未再叙述老家院子的树以及祖母和母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最后一段中“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4. (2022八下·惠州月考) 阅读

    头 羊

    申 平

    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

      和平来自新疆,是一头纯种细毛种公羊。生产队花高价把它买来,为的是让它对落后的本地羊群进行改造。

    和平身架高大,浑身的毛长长的像披着盔甲,特别是它那一对羊角,更是出奇地漂亮:它的两角先向后弯,然后绕一个圈,再从两耳旁向前伸出来,而且两角上还布满奇异的花纹;它的力气出奇地大,队长往回赶它时它不肯走,队长抓住它的角使劲拉它,它四蹄撑地,纹丝不动。队长最后只好用一把青草把它引到瘸羊倌面前。

    和平一来,本地种公羊立即黯然失色。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攥着鞭子,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宝座。过了不久,为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队里便忍痛把它杀掉了。

     瘸羊倌哭了一场。他和那头羊感情深哩,说它懂人言人语哩,这些年风里雨里不容易哩。我发现瘸羊倌从此便恨上了和平。

    但是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它总是精神抖擞走在前面;当羊群和别的羊群相会,其它羊群的头羊有挑衅行为时,和平总是奋勇当先,将其击败;作为众多母羊的丈夫,和平工作也十分卖力。

    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尤其当冬天来临,一只只毛发卷曲的第一代改良羊羔出生以后,瘸羊倌的火气更大了。

    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他说:这是羊吗?这是外国羊,二毛子!瘸羊倌仍然不时念叨被杀的那只头羊。

    那天和平和一只骚扰羊群的狗干起来,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光显你能!然后,瘸羊倌攥着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

    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它突然后退几步,又猛地向前一冲,竟将瘸羊倌撞了个四脚朝天。瘸羊倌大骂着爬起来,去拿他的鞭子,不料和平又从后面把他撞了个嘴啃泥,吓得瘸羊倌钻进羊圈里不敢出来。

     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有人从羊群旁经过,只要它看着不顺眼,就毫不客气地撞过去。一时间,村人见了和平都很害怕。

    瘸羊倌就乘机说:看看,这哪里是羊,这比狼还狠哩!

        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

      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那些日子天旱,羊群每天要去井上饮水。井台上有个石槽,是专门饮牲口用的。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站在石槽旁,用鞭子打那些抢水拥挤的羊。和平大约看他老打羊,生气了,忽然一头撞过来,将瘸羊倌从石槽这边撞到了那边,半天没爬起来。但是这回很奇怪,瘸羊倌攥着鞭子,没有报复。

    第二天,瘸羊倌照例站在石槽旁打羊,边打边瞄着和平。这回和平气更大了,它往后退、退,退出好远才旋风一般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的当儿,却见瘸羊倌嗖地向旁边一闪……

      和平就这样死了。它的头颅在石槽上开出了鲜花,两只漂亮的犄角也折断了。这份宝贵的集体财产夭折了。瘸羊倌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

      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

    1. (1) 小说有两条交织的情节发展线,请参照示例,完成下面的情节梳理。

      和平到来,瘸羊倌痛失本地→ →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

    2. (2)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瘸羊倌“攥着鞭子”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
    3. (3) 这篇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形象的命名,往往别有意味。文中头羊以“和平”为名,有何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