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8-11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 1. (2023高一下·恩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来也都是未知数。 

     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 

     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那个时候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按照这个逻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都得感谢那些小真菌、天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而石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就导致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累了下来。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 B . “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C . “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 D . “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 B . 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 C . 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D . 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 (3) 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   ) 
      A . 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 . 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 . 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 D . 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
    4.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几个关键性阶段。 
    5. (5)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巨大的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叮嘱的情景,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 

     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张竹君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故事,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 . 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 . 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D . 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以张医生伤无大碍结束,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
    2. (2) 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 . 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 . 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 . 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3. (3)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4. (4) 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一下·恩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道,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迁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如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就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纳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不知也。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九年,除司勤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罢去。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四》)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 

       兴屯田A以为久戍B之资C备D舟楫E以阻F长江G之险H以我I之常J待K彼之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再迁著作郎”的“再”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的“再”含义不同。 B . 驻跸,指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文中是指宋高宗南渡后暂住吴会。 C . “下有穷困无聊之民”中的“聊”与《促织》中“不复聊赖”的“聊”含义相同。 D . “知利害而不知恤也”中的“恤”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的“恤”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嵲认为金人忽然连夜逃遁有其内因,不是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并提出此时不宜乘势追击。 B . 张嵲指出地震异象产生的原因是国家赋税沉重、政令频繁,致使百姓流徙迁移,尸横沟野,当地居民也失去了固定产业。 C . 张嵲建议选用有才能的大臣去担任蜀地官员,让有管治才能的文官去担任襄阳、荆南两地的统帅,并提出了三条固本的策略。 D . 张嵲受何抡的牵连被外调,仍忠心上书,指出渡江十年后朝廷外有强敌、内有骄兵的现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②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5. (5) 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3高二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缟袂,指白绢做成的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 . 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特点。 C . 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 . 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2. (2) 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3高一下·恩施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3. (3) 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 
六、简答题组 
  • 6. (2023高一下·恩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评渐成即时“弹幕”,读书心得随处分享……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与阅读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我们从“量化”的阅读时长排行榜中了解朋友们的“嗜书指数”,在虚拟的“共读小组”里与书友隔屏交流感受思考,读书已不再是埋首故纸堆的孤独,每翻一页都如同“扎”进了(  ①  )的论坛,推着我们从“灯火纸窗修竹里”的“阅独”空间,踏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共读”场域。 

     读书人以书会友,可哪怕是一座藏书楼,辐射的空间终究有限。虚拟空间无远弗届,(  ②  )的阅读者更容易找寻到彼此。根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约79.6%左右。与此同时,某知名阅读网站累计评论数已近亿条,逾100部作品的评论数超过100万条,最高一部达1200万条;另一款知名阅读软件的年笔记个数突破5.7亿。 

     从读“纸”到刷“屏”,书评弹幕既保留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又实现了数字阅读社交空间的建构与重塑。书友们时而讨论,时而共情,以阅读为载体,分享观点,以“指”代笔,做书摘、写批注,最大程度还原了“纸书”的阅读体验。阅读的体验与感受,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延伸出的思考与启示,甚至是“吐槽”与“段子”……读者在众声喧哗又(  ③  )的海量书评弹幕中,品读到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文字的别样体会。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书友们有讨论有共情,以阅读为载体分享观点,做书摘写批注,还原了‘纸书’的阅读体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2023高一下·恩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阐释观点的目的是说服别人。但是, ① :总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样做很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感和抵触,这对于我们“说服别人”的目标而言,无异于南辕北辙。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客观分析他人的观点, ②  , 就应坦率承认,并考虑加以吸收。在具体阐述时,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不同的观点作比较,客观呈现观点之间的差异, ③  , 并据此分析和阐释自己观点的优点、好处或意义。这样比一味阐述自己的观点,能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简要概括语段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2023高一下·恩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先生的治学理念。杨振宁先生认为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材料二:屠呦呦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以上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