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2023)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的...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下·襄阳月考)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以某项专业的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专业户”,城镇地区出现了以个人及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个体户”。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 顺应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C . 缓和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均的矛盾 D . 说明城乡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 2.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反映了(   )
    A .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使改革难以进行 B .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 . 经济体制改革中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D . 个体私营经济扰乱了市场秩序
  • 3. 1979年,美国摄影师詹姆斯拍摄的照片《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如下图)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迅速火遍全球。照片时代意义在于(   )

    A . 传递了中国走上时代变革的信号 B . 激发了对庞大消费品市场的关注 C . 表达了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期待 D . 改变了西方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
  • 4.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然而在此之前,“乡村振兴”的步伐实际上从未停止。下图是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上塘镇的“春到上塘”纪念馆。改革开放后,通过村民的努力,上塘镇成功摆脱了过去穷困的状态。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春到上塘》,专门赞誉上塘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上塘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是由于(   )

    A .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C . 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 D .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 5. (2024高三下·邵阳模拟) 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52年

    50.5

    20.9

    83.5

    7.4

    1957年

    40.3

    29.7

    81.2

    9.0

    1978年

    28.1

    48.2

    70.5

    17.3

    2000年

    15.9

    50.9

    50.0

    22.5

    2010年

    10.2

    46.8

    36.7

    28.7

    2019年

    7.1

    38.6

    25.1

    27.5

    A . 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 C . 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 .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 6. 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匈牙利领导人时说:“共产主义能够是贫穷的吗?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据此分析,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 深化体制改革 B . 国际形势变化 C . 解决民生问题 D . 实现共同富裕
  • 7. 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A . 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 . 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 . 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 8. 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 . 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 . 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 . 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9. 1978年,安徽夏旱致使入秋后的秋种无法进行。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当即拍板“借地度荒”,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皆可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肥西县山南公社首先进行了这种试验,到1978年底,肥西县已有800个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上述实践活动(   )
    A . 践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 表明包产到户已获中央肯定 C . 反映了土地制度的根本转变 D . 促成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10. 1978年,小岗村率先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由此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并宣布长期不变。这体现了(   )
    A . 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 B . 生存压力推动农民变革 C . 制度变化促进社会进步 D . 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
  • 11. 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 .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 . 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政策上支持 C . 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D .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2. 下图为1992-2005年我国平均关税税率(%)水平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 .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C .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D .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 13.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快速发展,1993年贴近百姓的“面的”大量上市(如图),由1991年的2331辆猛增到30484辆,长期困扰北京的“租车难”问题得到解决。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 北京街头“面的”

    A .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C . 国内汽车工业超常规发展 D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 14. 谷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谈到1978年5月访问时说:“我同法国巴尔总理会谈时,他说,1977年法中贸易额为什么下降,这同贵我两国的友好关系不相称。……在联邦德国访问巴伐利亚州时,州长说,听说你们资金困难,我们愿意提供支持,50亿美元怎么样,用不着谈判,现在握握手就算定了!”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   )
    A . 与西欧开始了经济贸易 B . 已经走上改革开放道路 C . 国家政策正在逐渐转变 D . 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 15. 上世纪80年代,“合资企业”“包产到户”“转换机制”“个体户”“下海”等成为时代“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折射的时代特色是( )
    A . 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推进 B .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 .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D . 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突破
  • 16. 1988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同时。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这些做法意在(   )
    A .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 .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7. 1983年,湖南国营企业全面试行第一步利改税,即将国营企业上缴财政利润中的一部分以所得税的形式纳入国家预算收入,另一部分则仍以利润形式上缴。1984年8月起,湖南实行第二步利改税,税后利润全部留给企业按规定自行使用。这些做法旨在(   )
    A .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B .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C . 改变企业的所有制 D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8. 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对企业超产自销工业生产资料的加价幅度限制,由供需双方协商成交,对统配煤矿实行承包制,超产油品实行市场调节价。这表明我国(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B . 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深化 C . 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D . 企业已拥有生产的自主权
  • 19. 下表是1978-1982年登封县全县销售“大件”的情况统计。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   )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缝纫机(架)

    1190

    1200

    1735

    1401

    2188

    手表(块)

    793

    900

    1895

    4665

    7455

    自行车(辆)

    1784

    1772

    1799

    2692

    3429

    A . 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B . 商品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农村改革推动社会大幅变迁
  • 20. 下图为2007—2017年我国各类企业占进出口总值比重统计图。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

    A . 国有企业发展乏力 B . 外资企业受到限制 C . 外贸市场更趋活跃 D . 贸易强国地位确立
  • 21. 下表为 1980和 2000年农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A .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B .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 社会主义脱贫攻坚取得成效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22.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搞好农村政社分开的改革,争取在1984年年底以前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上述举措旨在适应(   )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 . 发展乡镇企业的需要 C .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D . 精简农村机构的需要
  • 23. 下表是中国两种经济项目定价方式的占比情况统计表。较1978年,1996年的巨大变化(   )                                                                                                                                                                                            

    项目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农产品收购总额

    定价方式

    政府定价

    经营者定价

    政府定价

    经营者定价

    1978年

    97.0%

    3.0%

    94.4%

    5.6%

    1996年

    6.3%

    92.5%

    16.9%

    79.0%

    A . 说明了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B . 根源于非公有制经济壮大 C . 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潜能
  • 24.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以下社论语句出现在1989~1998年的是(   )
    A .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B . “复兴之梦在我们的奋斗中前所未有的切近” C . “好不容易现在稳下来,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个局面” D . “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 25. (2023高一下·电白期末) 1983年,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简称“利改税”。这一举措(   )
    A . 增强了国营企业活力 B . 展现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 . 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 . 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26. 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了,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征购解决了。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这说明(   )
    A . 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商品供需矛盾 B . 经济建设重在坚持人民自力更生原则 C . 农村经济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D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 27. 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86年2月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这些决(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我国党政机关的行政效率 B . 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C . 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D . 完善中共纪律检查法律体系
  • 28. 对下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图: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务工迁移量与产业(就业)结构及城镇人口比重

    A . 务工迁移量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B . 务工迁移量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发展与停滞 C . 20世纪80年代末务工迁移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 D . 21世纪初迁移返乡趋势的出现抑制了城镇化发展
  • 2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营工厂技术人员在工作日选择在工厂里喝茶、看报,到了周末便卷着图纸跑出城到乡镇企业里兼职,成为“星期天工程师”。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
    A . 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B . 国营企业技术创新充满活力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
  • 30. 如表为1982—2010年我国职业结构变迁(单位:%)。表中占比变化反映出(   )
    职业大类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561.751.671.77
    专业技术人员5.085.315.76.84
    办事员和有关人员1.31.743.14.32
    商业人员服务业3.035.419.1816.17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6.4615.1615.8322.49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2.4870.5864.4548.31
    其他人员0.090.050.070.10
    A .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 .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 . 第一产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D .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 31. 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某乡镇街道上有人经营收费公用电话的照片,当时用公用电话打本地电话一分钟收5角钱。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 . 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以确立 C . 电话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D . 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逐步发展
  • 32. 以下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四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2016—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其中与2001—2005年相对应的是(   )
    A . B . C . D .
  • 33. 如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时代主要因素是(   )

    A . 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 B . 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 . 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D .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 34.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4年,中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将近50%,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缩小了30%。国家对工农业产品价格的调整(   )
    A . 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 35. 下表为1982—2010年我国职业结构变迁(单位:%)。表中占比变化反映出(   )                                                                                                                                                                                        

    职业大类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1.56

    1.75

    1.67

    1.77

    专业技术人员

    5.08

    5.31

    5.7

    6.84

    办事员和有关人员

    1.3

    1.74

    3.1

    4.32

    商业人员服务业

    3.03

    5.41

    9.18

    16.17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6.46

    15.16

    15.83

    22.49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72.48

    70.58

    64.45

    48.31

    其他人员

    0.09

    0.05

    0.07

    0.10

    A .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 .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 . 第一产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D .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 36. (2023高一上·运城期末) 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 .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 37. 下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 . 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 38.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该公司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访华,邓小平把一张面值为50元的飞乐股票赠送给他。这反映出当时(   )
    A . 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 . 计划经济观念不复存在 C . 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 D . 多种经济模式同时存在
  • 39. 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 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 C . 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D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 40.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据统计,到1986年,通过小型承包、自主创业,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达到500多万户,全国城镇集市贸易市场已有6万多个,下图为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构成示意图。对这些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乡镇企业成为零售业主力军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 C . 工人在国企的就业机会增加 D . 国企改革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 41. 中共十九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可以说,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党中央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最关键的举措。该举措(   )
    A .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B . 提升了全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新认识 C .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 形成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
  • 42. 下图是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商业、饮食服务业体制改革的报告》的部分内容。此文件反映了(   )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商业、饮食服务业体制改革的报告

    省委、省人民政府:

    我市商业、饮食服务业推行经营责任制工作,是于1980年9月先在集体饮食行业实行浮动工资制开始的,同年10月又在全市最大的零售商店市百货大楼实行利改税,以后逐步推开。到1982年底,市一商局、二商局、供销社、粮食局系统938个网点,已有491个网点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占百分之52.3%。

    A . 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B . 个体承包经营 C .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 D . 产业结构调整
  • 43. 1978年后,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表明(   )
    A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 44. 如表为1985—1995年我国三大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数据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5

    28.4

    43.1

    28.5

    1990

    27.1

    41.6

    31.3

    1995

    20.3

    47.7

    32.0

    A . 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 B .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 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二、非选择题:
  • 4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4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图5),“本厂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专供钟表、仪器仪表、无线电元件、照相机、打火机、玩具等各种行业加工轴类零件时使用……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

    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为了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和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厂里作出打广告的决策。当时就在厂党委会议室里,我们党委班子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晚上。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对我而言也做好了最坏打算。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但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认为我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

    ——摘编自陈晖《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加以阐释。

  • 47.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刻草案图表》——1953年,我国开给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轻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文物二 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达到宣传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权制互动”

    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权、农村土地产权共同构成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三个关键变量,“三权”的同构共变是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显著特征。而国家建制、社会创制、产权改制则成为驱动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深层制度逻辑与推动力量,“三权”的变革是“三制”彼此借用、交错并进的结果。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势必立足“权制互动”的实践逻辑,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权”“三制”框架图

    ——据李燕凌、高猛《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重逻辑》

    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对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中的“权制互动”予以说明。(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代精神,以歌相和

    歌曲一:《社会主义好》(创作于1957年)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坚决跟着共产党,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建设好!

    歌曲二:《春天的故事》(创作于1992年底)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座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精神,以歌相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2月

    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充分肯定试办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决策

    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福建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要求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

    4月

    中国开始颁发第一代身份证,"职业"等没有成为身份证内容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10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放宽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党在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规定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

    11月

    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

    12月

    年终盘点:"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热词,中国现代企业诞生和企业家创业最为集中的一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84年)》编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释放的活力"为题,对这一年的改革开放大事记写一个历史述评。(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以“《春天的故事》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2. 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创造历史。在社会变迁中,共青团活动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共青团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

    共青团活动

    1954年

    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活动是以提高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955年

    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广大青年热烈响应号召,迅速掀起一个全国性的垦荒热潮。

    1957年

    党中央要求共青团“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共青团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1963年

    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广大青年提出了“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口号,此后学习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一直延续至今。

    1983年

    共青团在企业团组织和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智能杯生产竞赛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共青团主要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青年文明号活动等活动。

    ——摘编自李星《浅析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活动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的青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3. 小说《平凡的世界》通过描写孙少安的生活历程,勾画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西北农村的社会变革,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变化。

    材料:1976年,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1978年初,在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 “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

    1979年春,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把赚来的第一桶金和借来的钱放在一起创办了一家砖厂,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并在选举中成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合理解读。

  • 54.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                                     

    时间

    土地政策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内容有:规定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禁止高利贷债务剥削,废除农民欠地主的旧债务,取消一切佃租契约等等。

    1942年1月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1947年1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

    1953年12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上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内容节选。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55.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2002年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注:城市人口比重是指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提取两条我国城市化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至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部分词汇出现次数统计(位:次)                                                                                                                                 

    会议

    召开时间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法制

    八大

    1956.9

    26

    49

    6

    0

    0

    0

    0

    0

    九大

    1969.4

    4

    3

    10

    0

    0

    0

    0

     

    十大

    1973.8

    3

    0

    4

    0

    0

    0

    0

    0

    十一大

    1977.8

    9

    4

    23

    0

    0

    0

    0

    1

    十二大

    1982.9

    10

    0

    2

    16

    11

    0

    0

    2

    十三大

    1987.1

    13

    3

    0

    17

    6

    0

    14

    3

    十四大

    1992.1

    7

    0

    0

    6

    10

    14

    0

    1

    十五大

    1997.9

    0

    0

    6

    5

    10

    6

    15

     

    ——摘编自村田忠禧、张会才《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两个相关联的统计结果,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57. 标语、口号、歌谣往往打上了时代的印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走合作化道路”——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

    “工业学大庆”——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其他部门学习大庆油田的经验,“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农业学大寨”——1964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1)”——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摘编自《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

    依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58. 1982年5月,山东省济宁市邹县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82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邹县为农村体制改革的试点。我们要触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胆有多大,要是搞错了,该是什么罪名,我当时也是心有余悸。我们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公社改为区,为县的派出机构,乡为实体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生产队改为经营组。区、乡的三个组织均为科级。区乡机构改革后来又有二次调整完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和名称从此不见了。这在全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未见资料记载。为了避免“取消”二字,这次改革名为“设区建乡”。3天之内,区、乡、联合公司全部挂牌办公,280名被调整的干部3天内全部到位。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总纲第八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

    ——冯钦河《邹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史》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 59. [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指标比较表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发展导向

    经济增长导向型

    经济发展导向型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

    发展目标

    工业化

    四个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标准

    工农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发展途径

    增长优先

    增长为主,发展为辅

    发展优先

    发展重点

    重工业

    工业

    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方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内涵式与集约式

    发展形势

    积累优先

    积累和消费并举

    积累和消费并举

    区域发展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发展动力

    生产关系革命

    体制改革与开放

    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层面

    经济

    经济兼顾社会

    经济、社会、人、生态

    提取表3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6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轨迹:房地产权属性的变化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49- 1955 年,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对公共房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私有房产仍允许买卖,但应在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发给房产契证。

    第二阶段;1956一 1965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阶段。将私有制土地和房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归城乡合作社统一管理,不再进行确权登记。

    第三阶段:1966- 1978 年,房地产权属登记全面停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依法建制、创新发展。1982 年颁布《关于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暂行规定》重新开启房地产所有权登记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发了《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日趋规范化、法律化。

    材料二:有关湖南省常德市房屋产权证明的一组材料

    图1  1954年颁发的房屋买卖契      图2  1962年发放的房产证

    图3  2019年颁发的不动产证书的样本

    1. (1) 结合材料一 ,对材料二中三幅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
    2. (2) 说明材料二中三幅图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房地产权属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 61. 下表为1978~1984年我国种植业面积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年份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

    播种面积(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

    1978

    180881

    80.3

    21660

    9.6

    1979

    178894

    80.3

    22152

    9.9

    1980

    175851

    80.1

    23882

    10.9

    1981

    172437

    79.2

    26341

    12.1

    1982

    170194

    78.4

    28191

    13.0

    1983

    171071

    79.2

    26641

    12.3

    1984

    169326

    78.3

    28932

    13.4

    ——《中国统计年鉴1991》

    根据材料,对1978~1984年我国种植业面积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 6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飞越。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一般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五个阶段。2011年以后,中国工业化水平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到2035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一览表

    ——孙林岩等《中国制造业的演进分析》

    分析材料,比较1978年前后新中国两个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并加以说明。

  • 63.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农村改革

    材料一: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1980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座谈会 。会议纪要指出 :“就全国而论 ,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 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 , 而不是会脱 离社会主义轨道的 , 因而并不可怕。”会后 ,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 , 带领群众研究措施 , 坚 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 ,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 , 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摘编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 ,一步一步获得共 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 引导出农村 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放宽农村经济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 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 ,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 。于是 , 多数农民选择了包 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最终 ,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 己获得了合法性 。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 (1) 材料一、二是对农村改革的两种历史叙述 ,指出其异同点。
    2. (2) 以“1978 年以来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 ,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 6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8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织本校学生返乡开展了主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变迁”的专项调查活动。本次活动共调研了180个村,访谈了100多位村民,这些村民的年龄集中在50-70岁之间,长期生活在农村,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甚至有些还担任过村干部。调查结束后,收到了有效调研问卷100多份。2010年,本次活动的调查报告公开发表。在报告中,作者将“过去30年里,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整理成了下面表。

    调查地区

    认为提高的村

    认为降低的村

    认为其他的村

    调查村数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东部

    31

    55.4

    22

    39.3

    3

    5.3

    56

    中部

    20

    48.8

    18

    43.9

    3

    7.3

    41

    西部

    11

    61.1

    4

    22.2

    3

    16.7

    18

    合计

    62

    53.9

    44

    38.3

    9

    7.8

    115

    ——据于乐荣左停《1978~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变迁——项来自中国150个村的调查报告》

    1. (1) 上述材料可为我们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供哪些借鉴?
    2. (2) 结合所学知识,对表呈现的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 65. 工业布局对于各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地区经济发展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数值越大,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中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变动趋势图(1952-2008年)

    材料二:各时期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单位:%)

                                                                                                                                                                                                                                                                                                                                                                                                                                                                                            

    地区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1963——1965年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沿海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内地

    46.8

    56.0

    58.3

    64.7

    54.4

    50.0

    46.5

    注:由于全国统计购置的机车车辆、船舶、飞机等投资,未划到地区内,因此沿海与内地投资比重之和小于100%。——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表4东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比较(单位:%)

    年份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8

    18.08

    28.61

    6.17

    5.83

    1996

    31.02

    46.29

    9.71

    11.40

    2004

    57.95

    87.99

    11.85

    12.85

    ——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提取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发展趋势进行阐释。

  • 6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政策的变革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后,开展了带领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革命运动,此时为激发农民阶级参与革命的主动性,我党转变了土地政策,将原本的“减租减息、限租限田”政策转变为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受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0世纪30年代,国内开始了抗日战争,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要求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为动员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分子参加抗日,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调整成“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为巩固群众基础,得到更多农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大钢》,提出废止地主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研究》

    材料二:第八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步消灭的政策。——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党的农地政策变革效应趋势

    ——刘聪、张露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历程、变革效应与后续展望》

    1. (1) 分析说明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材料二中1954年宪法对土地所有权的规定与当时农业改造的方向是否互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3. (3) 指出材料三中阶段划分采用时间尺度的合理性,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谈谈你对这一阶段党的农地政策变革引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应趋势的理解。
  • 6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张兴让

    “张联合”

    1984年,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很快张兴让头脑中形成了成立“企业联盟”的构想。这种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联合体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管理”

    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

    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

    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张折腾”

    1992年,张兴让开始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第三次改革。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作安排。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张兴让的“劳动力社会化”梦想就此彻底破灭。

    ——摘编自《张兴让: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张兴让前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后张兴让们”的出路在哪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