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东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 1. (2023七上·福田期中) 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 . 先民的审美观念 B . 国家的政治形态 C . 汉字的基本结构 D . 青铜的冶炼技术
  • 2. (2023七上·文峰期中)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3. (2024九下·蓟州模拟)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 . 发展农业生产 B . 提高军队实力 C . 巩固国家统治 D . 加强封建专制
  • 4. (2023七上·港南期中)  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 . 无为而治 B . 以法治国 C . 关注民生 D . 尊崇儒术
  • 5.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人们努力耕织,不限耕地多少,生产最多的免除徭役;斩敌人一头,赐爵一级。”据此可知,商鞅变法旨在实现(  )
    A . 经济发展 B . 称霸六国 C . 中央集权 D . 富国强兵
  • 6. (2024七上·期末) 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 .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 筑路技术的提高
  • 7.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针对汉武帝的困惑(如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

    A .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 实施“推恩”的措施
    C . 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 . 采取盐铁专卖举措
  • 8.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医圣立魂,伤寒妙论树丰碑。技高献爱,辨证仁心传巨著”。该对联赞誉的是(  )
    A . 张仲景 B . 华佗 C . 李时珍 D . 宋应星
  • 9. (2023九下·湘潭期中) 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A . 《论语》 B . 《资治通鉴》 C . 《史记》 D . 《伤寒杂病论》
  • 10. (2023七上·天山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 . 民族的交融 B . 江南的开发 C . 文治的出现 D . 科技的进步
  • 11.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小明围绕某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梳理了以下内容(如表)。他研究的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时间

    史实

    三国时期

    孙吴开发江东

    东晋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宋(南朝)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A . 局部统一的实现 B . 朝代更替的频繁 C .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北方地区战乱
  • 12. (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 .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 . 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 . 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 . 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 13.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如图,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

    注:图中写有“正店”等字样处,为当时的灯箱广告。

    A . 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 . 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 . 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 . 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 14. (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 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 . 水陆交通发达 B .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 商帮资本雄厚 D . 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 15.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如图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传统节日的起源 C . 行省制度的创立 D . 文学艺术的发展
  • 16.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整理时间轴也是历史主题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时间轴中①处可填下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文成公主入藏 C . 孝文帝迁都 D . 鉴真东渡
  • 17. (2023七下·丹江口期末)  按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A . 废除丞相制度 B . 设立“三司” C . 设立锦衣卫 D . 实行“八股取士”
  • 18. (2024七下·长乐期中) 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 . 私营作坊为主 B . 产品行销世界 C . 遍布沿海地区 D . 工艺水平高超
  • 19. (2024七下·泗阳月考) 《经世大典》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
    A . 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B . 造船技术适应远航 C . 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D . 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 20. (2024七下·罗甸期中)  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岳飞相关的是( )
    A . 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 .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 . 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 . 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 21. (2024七下·科尔沁左翼中旗期中) 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 .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 .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 .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 . 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 22. (2024七下·泉港期中) 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完颜阿骨打 C . 铁木真 D . 忽必烈
  • 23.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综合表格信息推断,元朝地方政治的特点是( )                                                                                                                                            
     

     区域 

     

     管理方式 

     

     岭北行省 

     

     基层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 

     

     云南行省 

     

     下辖37路、2府,多用当地土官任职 

     

     吐蕃地区 

     

     由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宣政院直接统辖 

     

     …… 

     

     …… 

    A . 仿效汉制 B . 政教合一 C . 地方自治 D . 因地制宜
  • 24. (2023七下·武穴期末)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
    A .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B . 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 . 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 . 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 25.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1661年,驻守台湾的殖民头目写信给郑成功,愿送白银10万两,请求郑军退出台湾。郑成功在回信中义正词严地指出:“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该回信体现了郑成功(    )
    A .   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 . 巩固民族团结的愿望 C . 抗击倭寇的坚强意志 D .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 26. (2024七下·江汉期末)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27. (2024七下·东港期末)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对外开放 C . 八股取士 D . 闭关锁国
  • 28. (2024七下·普洱期末)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 .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 . 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 .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 . 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 29.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注: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采取“作诗赎帖”的通融办法,允许考生不考帖经,而以作诗代替。这样一来,更加提高了诗词在科考中的地位。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了空前的成熟和繁荣。

    ——摘编自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名称。
    2. (2) 小历认为,唐代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做法,推动了唐诗的成熟和繁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0.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孝文帝倾心于汉化,有意南征一统天下, 494年,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 

    ——摘编自葛剑雄《地图上的中国历史•民族大迁徙》

    材料三:东晋南朝以前,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常常一次移民潮就“以十万计”,在二百多年间给当地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 

    ——摘编自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
  • 31.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表面上清王朝仍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但实际上中国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摆布,成为西方诸列强掠夺和奴役的对象。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林则徐要求用甘结形式(指立文据保证)制约外商,体现“一人犯法,株连九族”的封建法律精神。有的美国商人气愤地说:“如果为了一斤鸦片而将船上所有的合法财产都没收,还要夺人性命,战争又如何能避免呢?”战争爆发后,清军主将奕经称大清为天朝上国。他的求签文有“虎头人”语,便让士兵戴上虎皮帽。英人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描述道:“他们的帽子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身后。”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分别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 32. (2023八上·福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 

     
    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


    注: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

    ——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21至图2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