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①的目的是;图标⑥表示做完实验后应。
已知:酚酞溶液遇碱(如氨水)显红色。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字母)。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
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史料研究】
(1)二百多年前,化学家拉瓦锡利用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原理,采用图1装置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组成的。实验小组按图2进行实验,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水面上方空间的刻度1,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 实验前未将胶皮管夹紧 B. 红磷过量
C. 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D. 氧气未消耗完全
【设计与实验】
实验一: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设计并利用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主要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为(填序号)。
①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②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胶塞
④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按体积分成5等份
(3)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4)集气瓶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说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填“易”或“不易”)溶于水。
同学们利用图2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水面均未上升到刻度“1”
【优化与实验】
实验二:为探究水面未上升到刻度“1”的原因,小组同学利用图3装置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5)图4中X曲线代表的是(填“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
(6)结合图4中X、Y两条曲线,解释BC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实验结束打开弹簧夹的过程,对应的是压强曲线中的(填“DE”或“EF”)段。
【反思与交流】
(7)根据实验二中图4分析可知,实验一中水面未上升到刻度“1”的原因是。
(8)实验小组在测定氧气含量时,想通过木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