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

更新时间:2024-11-22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5七上·阳山月考) 下图Ⅰ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Ⅱ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 .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 . 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 . 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2. (2025七上·阳山月考) 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 .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 . 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 .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 . 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 3. (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 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 4. (2024七上·衡阳期中) 考古学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发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一无所有。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     )
    A . 手工制品精良 B . 贫富分化出现 C . 审美意识发展 D . 生产方式变革
  • 5. (2024七上·南宁期中) 制作流程图有利于理解历史的发展。请给下面流程图补充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

    A . 华夏民族的形成 B . 禅让制的实行 C . 世袭制的确立 D . 炎黄部落的联盟
  • 6. (2024七上·衡阳期中) 《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这种“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 . 《墨子》 B . 《论语》 C . 《韩非子》 D . 《道德经》
  • 7. (2024七上·迁安期中)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 .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B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 . 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 8. (2024七上·十堰期中)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经过近300年的征战;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这表明战国时期(     )
    A . 分封制逐步瓦解 B . 社会经济发展 C . 各国变法改革 D . 统一趋势增强
  • 9. (2024七上·邢台期中) 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 . 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 . 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 C . 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 . 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 10. (2024七上·福田期中) 历史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军决战 B . 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D .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 11. (2024七上·启东期中) 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A .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12. (2024七上·南京期中) 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文字狱迭兴,秦始皇实为始作俑者”,他这样说是因为秦始皇(     )
    A . 焚书坑儒 B . 统一文字 C . 弘扬儒学 D . 依法治国
  • 13. (2024七上·朝阳期中)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
    A . 加强民族交融 B . 促进了各地联系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顺应了时代潮流
  • 14. (2024七上·迁安期中) 如下图所示,这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

    A . 秦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夏朝
  • 15. (2024七上·邢台期中) 《史记·高祖本纪》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该材料反映的史事与下列密切相关的是(     )
    A . 百家争鸣 B . 焚书坑儒 C . 楚汉之争 D . 文景之治
  • 16. 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 中外交流,道教传入 B . 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 .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D . 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 17. “战争结束后,曹操豪迈地说:‘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未来五百年的历史。’在此战斗打响前,曹操已准备好了遗书,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材料中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
    A .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巨鹿之战 D . 赤壁之战
  • 18. (2024七上·保定期末) 我国地域辽阔,各族众多,地方语言也多种多样,国家提倡说普通话。在古代史上也有个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     )
    A . 匈奴 B . 羌族 C . 鲜卑 D . 氐族
  • 19. (2024七上·保定期末)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人口增多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 .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 20. (2024·厚街模拟)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 着“ 胡床、胡坐” 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 .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4七上·衡阳期中)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材料一:

    (1)图1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图2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朝代?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材料二: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水利示意图

    图3

    (2)仔细观察图3示意图,说出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谁主持修筑的?

  • 22.  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鲜卑姓氏演变表 鲜卑服 汉服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 (1)  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两项即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的变化。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