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19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全国Ⅱ卷)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2. (2017·江苏)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 3. (2016·上海)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 . 分封之制 B . 郡县之制 C . 郡国并行 D . 行省制度
  • 4. 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 .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 . 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 . 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 5. (2017·新乡模拟) 有学者认为:“秦亡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耻于与法家为伍,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理论面临着要么改变、要么消亡的命运。”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思想(    )

    A . 是主张专制集权的思想理论 B . 不利于政治局势长期稳定 C . 是秦朝暴政形成的理论依据 D . 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 6. (2017·北区模拟) 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

    A .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 . 进一步弱化专制 C . 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 . 管理体制更完备
  • 7. (2017·黄山模拟)

    准确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下列表述符合下图时空的是(    )

    A . ①处所示诸侯国最先为秦所灭 B . ②处所示水利工程沟通了区域两大水系 C . 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在图示时间形成 D . 《石氏星表》在图示时间成书
  • 8. (2017·济南模拟)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

    A .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 . 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C . 文化走向基本成型 D . 儒学兴起成为大宗
  • 9. (2017·南昌模拟)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宗法制
  • 10. (2017·武汉模拟)

    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    )

    A . 皇权的至高无上 B . 神权色彩明显 C . 按军功授予爵位 D . 人文气息浓厚
  • 11. (2016高三下·广东模拟)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之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

    A . 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 开创了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的新视角 C . 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D .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
  • 12. (2016·绵阳模拟)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 . 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 B . 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 . 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 . 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 13.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通过这段史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 . 秦朝不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B . 扶苏劝谏秦始皇勿以重法迫儒 C . 扶苏和蒙恬主张以儒治国思想 D . 秦始皇企图废除嫡长子继承制
  • 14. (2017·铁岭模拟)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的“现代化”内涵是(    )

    A . 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B . 从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主 C . 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 D . 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
  • 15. (2017·吉林模拟) 秦朝修建都城咸阳,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    )

    A . 神化皇权 B . 皇帝独尊 C . 具有天人感应思想 D . 皇权至上
  • 16. (2017·吉林模拟)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 .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 17. (2017·湖南模拟) 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 .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 18. (2017·湖北模拟)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 .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 19. (2017·山东模拟)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 . 郡国并行 B . 行省制度 C . 郡县之制 D . 分封之制
  • 20. (2017·惠州模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 . 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 . 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 . 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 . 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 21. (2017·中山模拟)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世官制
  • 22. (2016·南通模拟)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 . 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 .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 .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 .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 23. (2017·滨州模拟) 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

    A . 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 . 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 .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 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 24. (2017·达州模拟) 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

    A . 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 . 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 . 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 . 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 25. (2017·中原模拟)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 .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 26. (2017·河南模拟) 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

    A . 设立皇帝称号 B . 规定王位世袭 C . 分封子弟为王 D . 推行郡县制度
  • 27. 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B .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 . 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 .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 28.

    观察下列两幅图,其变化反映的历史脉络是 (    )

                        图1                                                   图2

    A .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B . 从设立郡县到设置行省 C . 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国有 D .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 29.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

    A . 郡县制 B . 刺史制度 C . 科举制 D . 谏议制度
  • 30. (2018高三上·如皋模拟)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A . 职位世袭的权力 B . 建立武装的权力 C . 行政管理的权力 D . 设置官员的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4·海南) 材料: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

  • 32. (2019·鹰潭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 33. (2019·河南模拟) 材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正式与中原并为一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次发兵征岭南。此后,任嚣任南海尉,赵佗任龙川令。这两个人也是在这次战争中立了功的人……赵佗继承任嚣的遗愿,负起南海尉的重任,赵佗传檄横浦、阳山、煌溪关说:“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尊重越人风俗,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秦亡,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合并为一体。赵佗自称南越武王。赵佗此举,避免了岭南地区重新出现百越的分裂状态,避免了中原地区遭受的多年战争之苦。这对岭南地区百姓的安危以及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赵佗成为南越武王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佗经营岭南的重要意义。

  • 34. (2016·东北三省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 35. (2016·内江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