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题型复习:09课外现代文阅读题

更新时间:2020-12-29 浏览次数:49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0九上·芜湖期中) 阅读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笫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抓到蛤蟆鱼→→小伟感到很踏实

    2. (2) 小说第4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3) 说说第8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 (4) 文章结尾提到小伟“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有何含义?
    5. (5)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 2. (2019九上·大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嘴不理,脸上全是厌烦。

        ③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少年看一眼他,不说话。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爱你的那个人。”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④别欺负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

        ⑤他幼年失母,父亲在电器厂做工,夜里十二点多才下班到家。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 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 立即 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每当他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⑥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窜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但他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上网。父亲找到他,扯着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⑧高考后,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他也是每次必坐高价动车。一次他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额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陪笑脸,说好话。

        ⑨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说:“我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⑩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⑪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老也改不了向各路亲戚伸手要钱的毛病,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⑫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

        ⑬“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

        ⑭“没啥,就是想静一静。”

        ⑮“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

        ⑯“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炼,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父亲说。

        ⑰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⑱异国四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何时,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列车回家。

        ⑲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1. (1) 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他”的几件事(概括三件即可)。
    2. (2) 请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3) 细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做赏析)

    4. (4) 我们都知道用第一人称叙述事情会让读者觉得更真实、更具有感染力,但是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也有同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 3. (2020九上·富锦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一把红薯皮

        ①2010年5月12日,父亲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兄弟姐妹商议为父亲和先前去世的母亲同立一块碑,作为永久的纪念、碑文是大哥代表我们撰写的,其中“父母勤俭持家,合辛茹苦养育八个儿女”十几个字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眼前也常常浮现出父母节俭度日的一幕。

        ②那是“文革”中期的一天。父亲和大妹一早去二十多里外的县城卖红薯,天都快黑了,还迟迟不见回来。母亲等不来面和菜,翻翻见底的面袋说:“蒸点红薯吧。”不一会儿エ夫,饭就做好了。母亲端上来一大盘红薯和一大盆清水煮红薯叶子菜。我们几个饿狼似的娃儿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食物吃得所剩无几。我最后离开饭桌时,把一个稍大点儿的红薯递给还没上桌的母亲。母亲接过去说:“这个留给你妹,我把坏的剥了吃。”说罢,母亲拿起一个坏红薯,剥去大半截黑斑,就着剩下不见半子油星子的红薯菜汤吃开了。正吃着,父亲被一个邻村大哥搀扶着一瘸一拐地进了门、全家人一下子都愣了。

        ③原来,拉车的大黄牛第一次上街,被迎面开来的拖拉机吓惊了,瘦小的妹妹拽不住缰绳,大黄牛发疯似的拉着车子飞奔起来,驾辕的父亲步子跟不上,栽倒在地,架子车从他的脚脖子上辗过。妹妹吓得直哭,父亲疼得直叫。一些路人见状,主动上来帮忙,大黄牛被制服了,散落满地、摔得稀烂的红著也被好心人帮着捡到了一起。父亲一一谢过他们后,就近找个地方摆了摊。那天天气不大好,一会儿刮风,一会儿打雷,街上没有多少行人。大概因为父亲咬着牙、忍着疼坚强的表情,因为妹妹含着泪、带着乞求的目光,顾客还算“盈门”。没多大会儿,父亲就便宜地卖完红薯,随便买了些面和菜,带着沮丧,拖着伤脚,一瘸一拐地驾着车子往回赶。

        ④天渐浙黑了下来,艰难的车轮,一步一挪地到了五里塬顶。父亲的脚脖子肿的老大,疼得实在走不动了。五里塬,路窄坡陡,白天走都有些发怵,摸黑走就更提心吊胆。如果再下大雨,那可……“咋办呀,咋办呀,谁来帮帮我们父女啊?”妹妹扯破嗓子的哭喊声随风飘荡在黑沟峡谷,很是瘆人。说来还算幸运,恰在这时,一个邻村的大哥从县城回来碰上了,二话不说,便把父亲扶上车子躺下,驾着车子下了五里塬大坡。

        ⑤我们听完,都不禁打了个寒噤。母亲边擦眼泪边拿起父亲买来的面和菜要去做饭。父亲摆摆手说:“这么晚了,别做了,给娃儿们留着吧。”我借着黄豆粒大小的油灯光,看见父亲吃力地挪到饭桌前,一把抓起我们几个娃儿剥掉的红薯皮,大口大口地吞了起来……

        ⑥后来,我进城结了婚有了孩子后,常对妻子和女儿说起古人那句名言:“俭,德之共也。”也说起父亲那句话:“富日子是省出来的,要节俭。”多年来,我也养成一个“吝啬”的习惯,不管是我请客吃饭还是别人请我吃饭,我都坚持“吃不了兜着走”。每当看到有人打包,我心里就暗暗欣慰,眼前总会闪现出父亲抓红薯皮吃的一幕。

    1. (1) 根据语境,赏析第⑥段划线词“吝啬”。
    2. (2) 文中第③④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 (4)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 4. (2020九上·南充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时光里的暖

    张子影

        ①总有些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

        ②那时我上小学,我们家附近的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③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一根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就开始配料: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儿切得整齐的姜丝,一片西红柿,撒上一小撮儿细盐、味精,淋上几滴芝麻香油,撮上十几粒小葱碎,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立刻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满满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女人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微笑着说:“请”。

        ④一个碗里有九只馄饨,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上下起伏。

        ⑤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儿驼,是出生时就有的;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操作,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⑥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很早就要去菜市场采购,女人则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⑦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一条街以及附近隔着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都愿意弯到这里来,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馄饨,再上班或者上学去。

        ⑧在寒假或者暑假期间,每天都会有一些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大人们都上班去了,孩子们没有人带。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着孩子们玩。半上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元、五毛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微笑着细心地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上下起伏。女人会吹了又吹,待凉到不再烫手了,再微笑着端给孩子。

        ⑨结婚的第一个春节,我回家,父亲母亲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吃那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⑩出了什么事?

        ⑪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时,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⑫随后,男人出了院,虽然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但还是伤了一条腿。

        ⑬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但是那天在路口,意外地,我又看见了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碗热乎乎的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儿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⑭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色的头发在冷风中飘着。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儿都没有变。远近的人们听说了他们的故事,早早就来排队,一边等着那碗热乎乎的馄饨,一边微笑着说说话,夫妇俩偶尔也搭搭话,再微笑着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馄饨。雪窖冰天的世界里,人们的微笑,像一抹阳光,温暖了美丽的小城。

        ⑮真正的微笑,生长在心里,温暖了时光。

    1. (1) 简要说说本文题目“时光里的暖”好在哪里?
    2. (2) 第⑬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赏析下列句子。

      雪窖冰天的世界里,他们的微笑,像一抹阳光,温暖了美丽的小城。

    4. (4) 选文第⑪段运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 (5) 谈谈你对第⑮段的理解。
  • 5. (2020九上·景县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⑪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⑫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⑬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⑭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⑮母亲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⑯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⑰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 (1)     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
    2. (2)     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的特点及作用?
    3. (3)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着找出一处人物对话,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4. (4)     第⑩⑪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 (5) 如何理解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 6. (2020九上·通榆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铁锤

    张中杰

    ①“呯。”随着儿子猛烈的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②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管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肥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③“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④“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⑥“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⑦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⑧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吋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⑨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⑩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轮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⑪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平平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⑫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并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⑬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査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夭,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⑭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⑮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火焚烧菪等闲。粉骨碎身全不伯,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⑯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把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千,做了军官。

    ⑰“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⑱儿子又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文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⑲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年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罘,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⑳“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㉑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朦胧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别改)

    1. (1)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2. (2) 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4. (4)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7. (2020九上·随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学会欣赏

    李建永

    ①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

    ②我们欣赏大千世界,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开始;这当中,又首先要从欣赏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③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随意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④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老师一句批语:“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动,写得很棒;但是,由于老师的闻见所限,不熟悉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呜树巅”所在多有,比如汉代《鸡呜》诗即有“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有“晨鸡呜高树,命驾起旋归”,西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啸深谷底,鸡呜高树巅”等等,所以老师的这句评点不足为训。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你要好好读书。

    ⑤前几天,妻子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话人日: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妻子感叹道,原来如此,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多思想内容。

    ⑥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就永存心中,怎么可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

    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莫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别欣赏,鼓励了妻子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激发了探索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她问;不理解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能够确切解答的,我们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妻子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觉得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那是高山仰止,何等了得。而今,她自己就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羡,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⑧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是欣赏。千万不要忽略了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欣赏可以给人以正能量甚至可以塑造人。

    ⑨能够正确地、从容地欣赏别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明智的人,自信的人,宽厚的人,有担当的人,谦逊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向上、向善、向美的人。不然的话,一个心胸褊狭、鼠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见不得人好的人,怎么可能颔首微笑、慷慨大方地去欣赏别人呢?

    ⑩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睁开眼睛看到他人的“寸长”,欣赏他人的美善,才有可能补足自身的“尺短”,补齐自身的短板。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细微的长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长处,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6日20版)

    1. (1) 文章第三段讲述女儿用“辛苦”造句的趣事,有什么作用?
    2. (2) 请结合选文,说说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

    3. (3) 请从文章构思的角度说说第⑦段不能和第⑥段调换顺序的原因。
    4. (4) 联系上下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羡,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

    5. (5)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 8. (2020九上·黄冈期末)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失败有奖

    刘继荣

    ①这些天,儿子蜘蛛似地整日在网上。下线之后,他也是若有所思。

    ②谜底终被揭开,他见我经常发表文章,便下定决心要与老妈比个高低。于是,他将自己的作文贴在一家儿童刊物的约稿网里。一次、两次,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篇被留用。

    ③班里老师允诺,一看到杂志,就给他颁发“创作之星”奖。可是,杂志却迟迟不来。儿子日日巴望着,快递一来,他总最先迎上去,然后落寞地走开。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很久才出来。他告诉我,编辑在网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终沒过终审。他默默地吃饭,写作业,洗漱。我抱着一盒漫画书,敲开他的门。这个礼物,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却倔强地扭过头去不接。我说:“这是奖品,是失败奖。”他惊讶地睁大眼睛,薄薄的单眼皮涩涩地重叠着,很显然他哭过。我诚恳地说:“我要奖励你,你勇敢地向妈妈挑战,又勤奋地练习写作,作文取得那么大的进步,儿子,我真的为你骄傲。”他抬起头,顿时眉宇舒展开來。

    ④第二天放学,他开心极了,说大家都羡慕他有这么酷的妈妈,居然给孩子发失败奖。而那个失败在孩子们眼里,竟然也变得光彩夺目了。我做饭,儿子翻看着桌上的《读者》,里面转载了我的《亲人节快乐》一文。儿子发现杂志里设了一个“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奖”,可以通过发短信投票。他一下振奋起来,预备在亲朋好友间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说:“儿子,这不好吧,如此兴师动众,万一失败了,妈妈该多不好意思啊!”他笑了:“妈妈,别怕失败,失败了,我也给你发奖!”我暗自惭愧,我们这些大人指导起孩子来,个个都很权威,一旦遇到同样的事,最缺乏勇气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⑤新一期《读者》上市了,儿子拉着我,急急地去看获奖名单。看一遍,沒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沒有。他呆住了,半晌才说:“妈妈,我们又失败了。”听到这个脱口而出的“我们”,我心里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阳光,洒落心底。原来,有爱的人在旁边,连失败都有甜蜜的滋味。

    ⑥第二天,我刚起床,儿子就开始发表庄严的颁奖演说。可是,刚开头就忘了词,他满脸尴尬,干脆直接把奖品塞给我。那是一个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婴儿此起彼落的娇憨、无邪的笑声,极富感染力,我们俩争着去捏,笑声满屋。

    ⑦儿子的生活,竟渐渐变得精彩纷呈,隔些时候就有最新消息播报——数学测验成绩不佳、口语比赛获奖、乒乓球赛惨遭淘汰、竞选音乐课代表大获全胜……胜了,由学校发奖;输了,由妈妈发奖。他愈战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战,都有无穷乐趣。

    ⑧没多久,我接到一个远从珠海打来的电话。对方说,他去年大学刚毕业,曾在儿子的班里试教。那天早上由于扁桃体发炎、高烧,再加上紧张,课上得一团糟。他在学生们面前告解:“这节课太失败了,我知道自己不会被录用,我们提前下课吧。”忽然,我的儿子举起了手,对新老师说:“我们家有个失败奖,无论谁失败了,都可以领奖。因为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奖励,收集很多的失败,就可以换到一个成功。”新老师顿时傻了。儿子给新老师的奖品,是一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麦克风》。而那位新老师,在向孩子们鞠躬时,已是泪流满面。他说,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奖品,他发誓,一定要成为最好的老师。

    ⑨不久,我收到一本杂志和一张浅绿色的汇款单,附注栏写着——“最受读者欢迎文章奖”,我急忙翻开书,我竟然是第一名,原来,获奖名单要隔两期才会公布。

    ⑩“我们都成功啦!”儿子用他的鼻尖,紧紧抵住我的额头。只要有颗勇敢的心,无论遇见的是什么,都是生命一场又一场的丰厚的恩赐。

     (选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有删改)

    1. (1) 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加点的“蜘蛛似地““粘”两处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儿子想在网上发表自己写的作文的执着和痴迷。 B . “失败有奖”,从全文来看,具体是指母亲对失败的儿子的奖励以及儿子对失败的母亲的奖励。 C . 文章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能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我”这个角色,能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详细心理描写,更能让读者更具体地体会“我”的心情。 D . 这篇文章有较普遍的教育意义:许多孩子都有一遇挫折就垂头丧气的通病,这时无论你 (父母、老师)如何鼓励或斥责,效果都不会很理想。应该先教导他们懂得“失败的价值”,并与孩子一起分享自身的挫败经验,促使他们效法你,战胜畏惧心理。
    2. (2) 分析第⑧段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
    3. (3) 赏析下列句子,分析画线处的深刻内涵。

      我心里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阳光,洒落心底 , 原来,有爱的人在旁边,连失败都有甜蜜的滋味。

      ②这个礼物,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却倔强地扭过头去不接

    4. (4)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只要有颗勇敢的心,无论遇见的是什么,都是生命一场又一场的丰厚的恩赐”的丰富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 9. (2020九上·舞钢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拴毛线绳的钥匙

    化君

    ①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天天闹着去停车点。这些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所以才闹着去停车点接我。

    ②我原本打算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省得她天天牵肠挂肚。但弟说,我得上班,母亲万一跑出去了怎么办?住在老家,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可以帮忙照应着。我一想也是,便依了弟。心想,以后勤往老家跑着点儿就是了。

    ③一天,刚要上床歇息,弟打来电话说,母亲找不见了。

    ④我赶到老家时,已近零点。村子里的人东跑西钻,夜空里漾满一束束昏黄的手电筒光,一声声纷杂的脚步声、呼唤声、犬吠声,使原本惶恐悲凄的心更加紧张和疼痛。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公路边寻着了母亲,她坐在水泥地上,哭成了泪人儿,抽抽噎噎地说,闺女不要她了……

    ⑤那一刻,我发誓一定带母亲回城,哪怕以辞去工作为代价。

    ⑥母亲却出乎意料地乖。

    ⑦为了帮助母亲恢复记忆,一有空闲,我就陪她做游戏。我发明了一种叫“找名字”的游戏,母亲特别喜欢。用一些硬纸板,剪成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一个字,就像小孩子认字用的卡片,胡乱着摊在桌上,然后让母亲从中挑选出组成我名字的三个字。

    ⑧(A)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这样的游戏,不用我陪,母亲自己便可以玩儿,那玩起来没个够,专心投入的样子,仿佛对我说:“忙你的去吧。”

    ⑨母亲住到我这里的一个多月里,从没耽搁过我的事儿,而且让我的生活变得异常生动、快乐、幸福。

    ⑩正当我沉浸于“母亲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美梦里时,母亲突然不见了。

    ⑪母亲是在十几里以外的一户乡下人家被找到的。那户人家的黑漆木门以及门的朝向和老家的一模一样。母亲想她的老屋了。

    ⑫第二天,恰好周末,我便陪母亲回老家了。走到家门口,母亲突然从衣袖里摸出一把钥匙,钥匙上系着一根红色毛线绳。

    ⑬猛然想起,头天中午去抽屉里找东西时,不经意翻腾出这把我上学时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拿给母亲看时,她仿佛受了刺激似的,突然急躁起来,并说起胡话。才要哄弄母亲时,手机响起,接完电话,母亲就不见了。算起来,这把拴毛线绳的钥匙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母亲竟然还记得。这样想时,心里又不禁地欣喜起来。

    ⑭打开门锁,母亲却在门前的石阶上坐了下来。她很不情愿地走进屋里,心神不宁地站了一会儿,就又到大门外的石阶上坐着去了。

    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喊母亲返城。母亲却拗着不走,而且又说起胡话来。弟说,要不先让母亲在家住两天,看不住的时候,我再来接她。

    ⑯一连三天,没有弟的电话。第四天,我忍不住拨了过去。弟喜滋滋地说,母亲安生得很哩,一天到晚在家门口坐着。第十一天,弟在电话里说,母亲安生得很,放心吧。

    ⑰弟还给我说了一件事。一天,母亲把钥匙丢了,找到晌午也没找到,便饭也不吃,只一门心思地找钥匙。弟便找来一把废弃的钥匙,拴上一根红色毛线绳,给了母亲。母亲喜得跟花儿似的,拿了钥匙就嘟哝着往外走,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

    ⑱问弟,母亲嘟哝些什么?弟学着母亲的腔调说,闺女上学忘了带钥匙,她得在家等着,要不进不了家,闺女会冻感冒的。

    ⑲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⑳(B)自从我把那把拴着红色毛线绳的钥匙拿给母亲,她嘴里叨唠的,自始至终都是这句话。

    1. (1) 文章写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⑬段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
    3. (3) 根据括号的要求,从下面(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

      (A)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从描写的角度)

      (B)自从我把那把拴着红色毛线绳的钥匙拿给母亲,她嘴里叨唠的,自始至终都是这句话。(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 (4) 有这样一句话:“他正在老去,他可能会忘了自己,但永远不会忘记爱你。”本文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请你结合内容,具体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
  • 10. (2020九上·卫辉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带他回家

    周海亮

    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尽管他像在熟睡,但他的确已经死了。他死在战壕里,怀里紧搂着他的步枪。

    几个小时以前,他还与特雷西并肩作战。三个兵顽强地猫在战壕,坚守了一天一夜。清晨时他们开始撤退,他对特雷西说,不管发生了什么,只管逃命。他一连甩出六颗手榴弹,三个人一起跃出战壕,但他却没有跟他们一起逃掉。后来特雷西知道,他在跃出战壕的瞬间为两个战友打了掩护,却因此被子弹洞穿。

    特雷西和史密斯逃进树林。他们藏进灌木丛,看敌兵风一般刮过来,因没找到他们又风一般刮回去。但他们不敢出来,便一直藏匿着。树林里一片死寂,[A]苍蝇如直升机般从头顶隆隆飞过,一只虫子摔到地面,如同引爆一个炸弹。待他们颤抖着走出丛林,已是正午。太阳火一般炽烈,特西雷却觉寒气逼人。他们重新潜入战壕,他看到了他。

    特雷西走上前,试图将他背起。

    “别动!”史密斯慌忙将他制止,“先看看!”

    特雷西只是个新兵。战场上隐蔽的那些危险,他还知之甚少。

    史密斯告诉他,常有敌兵将地雷埋在尸体下面。当有人试图搬动尸体,就会被炸上天。这是最有效的袭击方式,他的两个兄弟就是因此送命的。

    他让特雷西躲到远处,趴下,护头。[B]然后他蹲下来,检查尸体周围的地面。他甚至将鼻子凑近泥土,像狗那样嗅来嗅去。稍后他扭过头说:“他们真的埋了地雷。”“怎么办?他们埋了地雷。怎么办?”

    特雷西焦急地问道。看着他,等着他。

    泥土显然被铲过,这些石块也被动过。史密斯说,还有,他们翻动了他……他倒下时不该是这样的姿势,更不该这样紧搂着枪……尽管他们做过伪装,但骗不过我……

    怎么办?

    他们埋了地雷。

    怎么办?

    “只能放弃。”史密斯站起来,“尽管我很伤心,但咱们绝不能动他。”

    他们已经在战壕里呆了太久。敌兵随时都可能返回,他们必须马上离开。特雷西看着死去的兄弟——他已经死去,他那样孤独。“能不能……把雷挖出来?”特雷西试探性地问。

    “很难。”史密斯说,“我们都没有排雷经验,而且据我所知这种地雷极其难排,再加上这里到处都是石头,地雷挤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之间,这更增加了排雷的难度。听我的特雷西,尽管我也不想把他留在这里,但咱们没有选择。咱们只懂开枪,不懂排雷……”

    两个人离开了,留下战壕里孤独的战友。他们走进树林又走出树林,脚步越来越慢。阳光更加暴烈,头顶上似乎有无数根滚烫的钢针倾泻下来,特雷西的心却愈来冰冷。每走一步,他都能听到自己颤抖的呼吸和心跳。终于他停下来。他说:“我们得回去。”

    我们帮不了他……

    我们试着把地雷挖出来。

    肯定会爆炸。我们回去就是送死……

    不能把他留在那里。

    “可是我们带不走他,地雷会爆炸……”

    “必须试一试。”特雷西说,“他死了,他应该回家。”

    特雷西往回走,走得很快。

    史密斯追上他,不是要随他回去,而是试图阻止。特雷西说:“你留在这里等我。”史密斯说:“信我的,你真的是回去送死。”特雷西说:“让开。”史密斯说:“求你。”特雷西将枪口对准他:“给我让开!”

    特雷西走进树林,却不是一个人。史密斯静静地跟在后面,眼晴里流出泪水。两个人重回战壕,死去的战友仍然在孤独地等着他们。特雷西将枪放到一边,蹲下来,轻轻抚摸战友的脸,笑笑。

    他说:“兄弟,咱们要回家了。”

    1. (1) 这篇小说的开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 (2) 赏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A]苍蝇如直升机般从头顶隆隆飞过,一只虫子摔到地面,如同引爆一个炸弹。待他们颤抖着走出丛林,已是正午。太阳火一般炽烈,特西雷却觉寒气逼人。(从修辞角度)

      [B]然后他蹲下来,检查尸体周围的地面。他甚至将鼻子凑近泥土,像狗那样嗅来嗅去。(从描写角度)

    3. (3) 为什么“太阳火一般炽烈”而“特雷西却觉得寒气逼人”?请揣摩分析当时特雷西的心理感受。
    4. (4) 小说刻画了特雷西和史密斯两个人物,结合文章相关情节说说你更欣赏哪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 11. (2020九上·襄城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缝纫店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③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哨”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④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⑤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⑥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⑦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⑧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⑨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1. (1)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情节

      “我”的感受

      经过小店,布料的青草和泥土味迎来。

      像置身田野,每一口气都干净纯粹。

      拐进小店,老妇人低声招呼“我”。

      “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

      为小店和老人们激动,感到生活便利和温暖。

    2.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3. (3) 文章第③段是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4. (4) 结尾段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 12. (2020九上·雅安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节选)

            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③我愕然了。

            ④“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⑤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⑥“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⑦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⑨“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⑩“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⑪“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⑫“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⑬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

            ⑭“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⑮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⑯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节选自《故乡》)

    1. (1) ①从记叙顺序的角度来看,第⑦段中加横线的内容属于

      ②作者描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 (2)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中年杨二嫂形象?
    3. (3) 说说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在裤腰里,出去了。

    4. (4)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②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13. (2020九上·越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从你身边消失了,消失了。

    ②那个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双曾抚摸你面颊的枯瘦的手,那种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③这是不能再生的消失,不像剃头,一刀子下去,你蓄了很久的头发落地了,光头让你怅然,但是,只要有耐心,头发可以再生出来。一个人死了,不会再出现,不会的。

    ④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是彻底的结束,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地没有了,没有了。

    ⑤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地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⑥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⑦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⑧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⑨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⑩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躁、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虽然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被熄灭。

    ⑪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⑫没有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所以只有学习“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现在却成了我必不可少的药物。

    ⑬ 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

    ⑭ 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料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最后,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⑮ 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精心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生长。你得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⑯ 不过,这将是困难和缓慢的过程,你得忍住泪水。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C .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D .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2. (2) 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请赏析下列句子。

      ①那个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双曾抚摸你面颊的枯瘦的手,那种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②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精心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生长。

    3. (3) 文章⑧— 段所记叙的内容在叙述方式上称为什么?有何作用,试分析。
    4. (4) 2020年2月18日,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在武汉同济医院去世,他的女儿正在医学院读书。请结合本文中对亲人离去、消化痛苦的态度做法,给刘智明女儿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内。
  • 14.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1)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 (3)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 (4)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15. (2019九上·双台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倾斜六十五度的阳光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天终于放晴了,连续阴雨十来天,拧一把,每个人的心都能拧出一大盆水来。

    ②他急匆匆地向我请假,想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半小时假。我对他家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老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而且一定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

    ③我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回家里,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我们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使得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

    ⑤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到了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淡,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他顺路来看看你。”

    ⑥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又回到房间,搀着一位老太太,慢慢地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地笑了一笑。

    ⑦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上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几盆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躺下。我惊诧地看到,一道阳光正好洒在躺椅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他帮奶奶掖好被子,老人用手遮在额前:“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阳光与地面正好处在六十五度角。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晴天,有太阳,我就会回家把奶奶搀到阳台上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经常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竖起来了。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晾晒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高楼都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气。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漫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那时候,奶奶在做钟点工,她对雇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天晴的时候,下午两点半准许她回一趟家。

    ⑪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我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几乎嗅不到一点老楼里的陈腐气息。奶奶把所有能照到我家的阳光都照射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晒到太阳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

    ⑫我相信他能做到。

    ⑬回头,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 (1) 选文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指出选文第⑺段画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 (3) 选文第⑼段中我为什么要“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
    4. (4) 选文第⑽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 (5) 选文最后一段写得深刻而含蓄,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6. (6)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彬是怎样的一个人?
  • 16. (2019九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耍面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数龙城,龙城面食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门邪道。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拭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⑪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是否添加了柔面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子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就里。

    ⑫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傅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作者:程奋只,有删改)

    1. (1) 阅读小说第⑦段,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2. (2) 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

      ①小福子一:“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②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好,我答应你。”

    3. (3) 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对“耍面”的场景作赏析。

      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4. (4) 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 17. (2019九上·余杭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提琴

    (美)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人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 (1) 小说最后揭示提琴是赝品,下列最有可能起暗示作用的一项是()
      A . 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 B . 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C .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D . 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2. (2) 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3. (3) 如果将小说中的“我”改成“玛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4. (4)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说说“提琴”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18. (2019九上·浙江期中) 文学作品

    沉默

    房蒙

    ①“五一”假期,你回去看他——那个书面称呼为外祖父的人。你立在门外,等他颤颤巍巍来给你开门。楼道昏暗的光亮使他对你需要一番确认。你小心翼翼地扶他坐下,像搁放一本古旧到一碰就碎的典籍。你看到无数的时光从他身上流淌过的痕迹,那曾经如高塔耸立的身躯,不可逆转地走向朽塌,像一首弦乐慢慢滑出走调的尖锐。他的腰弯成一张弓——没有弦的弓,扑面而来一种强弩之末的悲壮;他的两腿,万水千山走遍后,不再健硕,不再挺直,也无法并拢,成了一副大大的括号,多少不为人知的旧事隐秘其中,幻化成一种虚无和开阔。你看他的体检报告单,好几处血管布有斑块,引起血压升高、腿脚浮肿,而药物的过敏又令他不堪;他耳背的毛病已颇有些年头,你必得同他大声讲话,使你想到人间的巴别塔。坐在他的面前,你仿佛看到多年前陪伴他的那台旧风扇,你担心它转着转着,不知何时会戛然而止,像一首乐曲演绎完最后一个音符,永远归于岑寂。

    ②说实话,你不喜欢同他这样坐着,因为不知道该讲些什么。陈年之事不忍提,旧时光里藏匿着的无数暗礁,随时可能掀翻平和的情绪,将对话拖入不复的尴尬境地。可是,你却那样向往坐在他的身旁,安静地陪伴,仔细地沉默,你觉得任何言语都会成为一种冗余和客套。你终于相信,你再也走不进他的世界,你们之间隔着的五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使你永远地置身事外了。

    ③可是,你知道,你永远忘不了他行医的本行。

    ④曾经,多个子女先后天亡,死在他的怀里,从此燃起他学医的念头,夜晚偷偷点起油灯苦读,那个没上过几天私塾的男人,怀揣着怎样的一种痛呢?你感受不到。

    ⑤曾经,他好赌的父亲输光了家产,离家外出再也没能活着回来,他是个遗腹子的事情,他从来不提;“文革”时候遭受迫害,忍无可忍,奋起还击的事情,他从来不提;带领全村人接引活水、修成甘泉的事情,他从来不提。这个前半生命运多舛,晚来享得一点清福的男人,又怀揣过怎样的恬淡呢?你听不到。

    ⑥那时候,他的诊所与你上课的教室一墙之隔,你时常会去那里讨一些水喝,你见他微斜着身子,安静地坐在一把藤条椅上,右手两根手指敲打着扶手,一副若有所思的专注神情。阳光从狭小的窗子里透进来,亮亮的、暖暖的,照到他浆洗得发白的灰衬衫上,更添一番安然的意境。有人来诊病,他就坐直了身子摸一摸脉,询问一番症状;若是哭闹的孩子,他会起身过去拍一拍肚腹,摸一摸额头。你见他用一支破旧的钢笔在处方签上勾画一番,之后去另外一间屋子里抓药。高大的枣红色药柜,每一格用黄笔写着三个名字,甘草、黄花、何首乌,当归、苦参、女贞子……他用一把小小的秤,专注地称斤两,然后勾在不同的草纸上,你只认得陈皮和蝉蜕,你盼着他会开出这些药,因为你晓得它们在哪一层的哪一格,可以帮上忙。可惜的是,你几乎帮不上忙,你只能傻傻地看着,看着他在窗边的阳光里走动,身上一会儿明一会儿暗,颇为有趣。

    ⑦暮色四合的时候,你站在半山腰的院子里,见他背着手,从山底的诊所回来,蓝紫色漆卡的中山装笔挺,即使不再做支部书记,举手投足也透出一股子的威严。夏秋之夜,支一张方桌在院子里,他一边浅酌一边教导你。他劝你读书,便吟“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需耕种自然收,白天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他教你讲话,便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⑧乡下恬静静的夜晚,时间美好地流淌着。

    ⑨而今的他愈加耳背,你给他打电话,慢慢简化成一种形式化的问候,你只好减少电话的频率。毕竟现代的通讯工具如此发达,你可以随时掌握他的近况。

    ⑩生活的琐碎慢慢消磨了你的精力,生活的重心无可置疑地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你不再常常回去探望他,你甚至可以想见将来的一天,会因为没有多陪他说说话而懊悔终生。可是,你必得接受这样的遗憾。你明白,现如今再多的陪伴又能怎样呢?永远也不可能足够。你不是没想过同他一起生活的可能,现实的种种令这样的理想渺茫。你知道永远无法回避那个结局,即使读再多的书,深谙再多的道理,甚至懂得遵从命运意旨的安排,你也无法劝慰和说服自己免于哀戚。

    ⑪甚至你已察觉,其实远在世间的诀别之前,早就有许多零碎的疏远和道别,直到有一天,中间砌起一堵翻不过绕不过的高墙。而人生也像是一堵墙,早年的时候,一砖一石垒造起来,后来风吹走一点,雨带走一点,直到湮没无痕,杳然无闻,好在我们最终都会无痕无闻。

    ⑫有时候你会想,将来的将来,你会如何回忆今天呢?如何回忆他呢?对你来说,那个曾经威严而今颓倦的人,有他没他的日子完全是两种截然的生活。那个注定的痛早已预设在未来的路上,踩上去,变成你终生的痼疾,如此的痼疾累积,会变成一种决绝。而你,又将如何面对呢?或许,只好带着笑或是沉默|——是的,那种你一贯的沉默,一种被生活悄然允准的态度。

    1. (1) 散文·厘清思路

      文章在结构上将“现在-过去-未来”交织,时序变化丰富,叙述灵活多变,使得行文条理清晰。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内容。

      时间

      内容

      现在

      过去

      追忆外祖父行医的专注和安然及和“你”相处时光的美好。

      未来

    2. (2) 散文·写法理解

      文章用第二人称“你”来代替“我”行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散文·语言品析

      文中对祖父的描写颇有画面感。结合全文,品读第一段和第六段中的画线句,写上批注(可以从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角度)。

    4. (4) 散文·标题探究

      结合文意,探究文章“沉默”文题的丰富意蕴。

  • 19. (2019九上·大庆月考) 阅读《传递》,完成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 (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 重拾希望 ————  十分感激

    2. (2) 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并加以分析。
    3. (3) 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5. (5) 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 20. (2019九上·洛阳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

    ①我曾在暑期吉他班里,替朋友客串半个月的老师。

    ②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我吃了一惊,按她的年龄和衣着,应该出现在小区的秧歌队,或者公园的健身操行列才对。可是,她却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少年们纤柔的手指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显得极为僵硬。一个星期过去了,她还在笨拙地练习爬格子。

    ③起先,我还担心会有同学笑话她,可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尊重她,包括那些学生的家长,也对她很客气,我不禁有些诧异。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④五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乖巧的孩子大哭大闹起来。家境虽清寒,可她也是父母的豌豆公主。父亲答应,十五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

    ⑤她总怕父母会忘记,于是,每个生日都撒着娇,要他们承诺了再承诺。可真的快到十五岁了,她却终于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老老小小一大家人,都靠他们的肩膀撑着呢。十五岁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弟妹们抢着吃蛋糕,简陋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很乖地贴在掌心。

    ⑥初中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着些小小的快乐。

    ⑦婚后,丈夫深爱善解人意的她,也为她的梦想动容。丈夫为她买来许多钢琴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她在音乐里做家务,在音乐里给丈夫发短信,嘱咐他开车要小心。连小小的儿子,听见钢琴曲也会手舞足蹈。

    ⑧看着陶醉的儿子,她的心有一种幸福的痛惜。她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去一个菜市场,专门给人杀鸡剖鱼。活儿虽苦,可挣得也比从前多。

    ⑨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他的小女儿得了腿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那个花季少女,也应该有许多水晶般的梦想吧。

    ⑩这时候,两家的老人,也渐渐成了医院的常客。他们夫妻都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帮助弟妹,所有的担子都一股脑地压过来,日子一直过得忙忙碌碌。

    ⑪不知不觉间,儿子已上了高中。那是个争气的孩子,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可是,她的手開始莫名其妙地痛。拖了很久才做检查,诊断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已经僵硬变形。吃药,理疗,效果都不太明显,每天早晨都痛到痉挛。儿子用奖学金替她买了一把吉他。儿子说:“妈,你先试试这个,活动活动手指。等以后,我给你买钢琴。”儿子长得比父亲还高了,黑黑的眉毛,宽宽的肩膀,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丈夫为她报了这个暑期班,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

    ⑫接着,儿子以《妈妈的梦想》为题,参加了地区举办的中学生演讲大赛。讲完妈妈的故事后,[A]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⑬结业的那天早晨,她也上台表演。尽管她平时练得很熟了,可此时那些调皮的音符,显然不想听命于那双痉挛的手。一首简单的曲子,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的汗都微微沁出。我心里默默想:她的手,一定很痛吧!

    ⑭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你已归来,我忧愁消散,让我忘记,你已漂泊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像从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我怔住了,我从未听过这样动人的合唱。

    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B]我端详着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⑮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自动起立,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十九岁的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

    ⑯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                                                               

    (作者:刘继荣。有删改)

    1. (1)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标题“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的含义。
    2. (2)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A]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我端详着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 (3) 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 (4) 本文在记叙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21. (2017九上·建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钓者

        ①“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仄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我感到新奇,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小鱼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那人还是不动。我却急了:“钓,快钓!”

        ②他仍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③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我立即掉头逃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④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他总是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

        ⑤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我就赶牛回队牛圈,在那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用两手抓住捺,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⑥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我走过去,说:“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⑦“钓鱼。”他说。

        ⑧“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⑨“鱼可怜见的。”

        ⑩“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⑪“钓愁!”

        ⑫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⑬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怪人了。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

        ⑭我们慢慢地熟了,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两年后,他却走了。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⑮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

        ⑯但我终于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⑰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正是芦苇从水里长出来,在向着天空窜出一丈来高了,我骑着牛,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啊,是他吗?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⑱我走近去,是他!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⑲回到家,听母亲说了,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就在东巷口王贵家的一间空房里住着。夜里,我说什么也该去看看我的这位朋友了。一进门,他正坐在灯下的桌边,面前是厚厚的一摞书,一摞纸,他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我不觉心头一紧:他一定又在写什么检查哩,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我收了脚步,又回家去了。

        ⑳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㉑我终于走近他去,大声地问他,他发觉我了,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㉒月亮又上来了,月就在水里,看得见那小鱼在星群中游动。他却不再下钓了,问我这几年的日子可滋润,问我可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爱着,问我现在成了大牛倌放多少牛……我没有回答,只催他钓鱼。

        ㉓“你钓吧。”

        ㉔“我钓够了。”

        ㉕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还是愁吗?”

        ㉖“不,是文章。”

        ㉗“文章?”

        ㉘“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鱼竿了。”

        ㉙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㉚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选自《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写的是一位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的作家人生变迁的故事。 B . 文章多次描写月亮照在水中,静静的,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都烘托了作家的孤独悲伤。 C . 文中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描写了作家铲牛粪,写出他处境艰难,暗含对他不幸的同情。 D . 文中“我”,一个放牛娃,用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受到不公对待的作家,作家离开时下了钓竿表示感激与怀念。
    2. (2) 作家在小河边从以前“钓愁”到后来“钓文章”,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3.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品析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作用。

      ②“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请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句子。

    4. (4) 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5. (5) 文章结尾颇有诗意,请结合文章分析“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这句话的含义。
  • 22. (2017九上·灯塔月考) 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龙应台

        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①。红磡(kàn)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我们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弟弟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②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窸窸窣窣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窸窸窣窣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⑪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⑫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⑬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⑭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⑮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⑯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⑰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注】①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1. (1)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请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
    2. (2) 文章第⑧到⑫段作者写自己陪妈妈在大武山乡下散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3.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4. (4) 结合语境,写出对划线词语的理解。

      ①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②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5. (5) 文章为什么以“回家”为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 . 第⑫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 . 第⑮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 . 第⑯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 23. (2017九上·滦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守本开新 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人走了,戏还在台上 , 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  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 (1) 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 (2) 从选文第③段内容看,杨荣环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第⑩段写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什么作用?
    4. (4) 从描写角度看,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5. (5) 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

      【链接材料】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 24. (2017九上·自贡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连续阴雨了十来天,天终于放晴了。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将他一手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我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到家里转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我们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

        ⑤二楼。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 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⑥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盘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我看到,一束阳光正好洒在椅子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真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⑦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轻声说:“那等会儿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⑧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这一个小时,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光线,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是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⑨原来是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他上班中途请假,还有点看法呢。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⑩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矗起来了,惟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晾晒的衣服,其实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霉味。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总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晴朗,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

        ⑪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老楼霉旧灰暗的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幢能经常沐浴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

        ⑫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 , 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 (1) 文中的“彬”为什么总选择下午二点一刻这个时间回家?
    2. (2) 开头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感动

    4. (4) 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有什么作用?
    5. (5) 体会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收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

    6. (6)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另一束阳光”指什么?
    7. (7) 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和体会。
  • 25. (2017九上·点军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白守黑

    非鱼

        ①暖风刚吹到虢(guó)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②涂弦夫曾是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当然,那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了。这是见过他的字或者去过他的守黑斋的人说的。

        ③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要好友人,或者接到邀请,否则谁也别想进去。

        ④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⑤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吴一品。和涂弦夫一样,吴一品也是虢国老城的名士,但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着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⑥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每天早晚,人们会在城墙根看到他,左右手各两枚油亮的山核桃,哗啦哗啦转着,绕着城墙散步。

        ⑦那天晚上,转到南城门口,他发现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练的是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沁园春·雪》,到了“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⑧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这个老头还是有一些书法功底,只是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⑨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你懂个啥。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能,你是王羲之啊?

        ⑩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往回走的路上,他还有点愤愤不平:怎么可以那样写?简直是糟蹋字嘛,不能那么写的。

        ⑪涂弦夫把吴一品叫来,茶没泡,先跟他讨论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⑫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名的时候,叫守墨斋,叫了没两天,吴一品来了,看见守墨斋三个字,摇摇头:守墨斋,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⑬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哈哈一笑: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⑭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

        ⑮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

        ⑯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果然都成了身外物,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⑰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遭,预知了生命的期限,那字,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吴一品说:这就对……对……对了!

        ⑱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沁园春·雪》,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⑲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⑳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涂弦夫说:怕丢丑。

        ㉑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㉒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㉓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释】①“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意思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1. (1) 小说写涂弦夫看老头写地书,前后两次的态度表现有所不同(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2. (2) 从记叙的顺序角度来看,第⑿段属于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请指出第④段中划线的词语属于什么描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4. (4) 简要概括“吴一品”是个什么样的人?
    5. (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说中“知白守黑”这一道理的理解。
    6. (6) 积累链接:“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诸葛亮曾是隐居隆中的名士。《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26. (2017九上·滦南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本开新 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人走了,戏还在台上,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 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 (1) 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 (2) 从选文第③段内容看,杨荣环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第⑩段写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什么作用?
    4. (4) 从描写角度看,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5. (5) 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

      【链接材料】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 27. (2017九上·江都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将离别推远,再推远

    王春鸣

        ①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

        ②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

        ③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

        ④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离开我弯弯的父亲。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

        ⑤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那些下午与黄昏,他将电瓶车开得呼呼生风。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

        ⑥这些话真没意思。我不和他吵了。

        ⑦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那时我刚刚接到五爷爷要过八十岁生日的邀约,没有人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妈妈说她一闭眼,还看见他活生生地站在窗子外面喊,“胜玉,你开一下门来,我给你带了几个庙里的馒头。”但是,他就躺在那里了,任凭我的表姑们如何哭喊,一动不动。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不知觉。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

        ⑧我的弟媳妇是不善言辞的,她回家以后,每天把爸爸妈妈房间里打扫得干净得不能再干净。有一回爸爸高兴地说,窗玻璃真干净,干净得像没有一样!弟媳妇忽然就扔了抹布哭起来。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父亲他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

        ⑨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在晚年放下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

        ⑩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

    1. (1)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一题目的理解?
    2. (2) 文中的划线句语言优美而含蓄,请对其表达作用作简要分析。
    3. (3) 第⑦段写“五爷爷突然去世的场面”属于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的结尾简洁而含蓄,耐人寻味,试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选择其中的两点来赏析。
    5. (5) 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结合自身经历把它写下来(80字左右)。
  • 28. (2017九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①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②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接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③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④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⑤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⑥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⑦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⑧“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⑨“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⑩“回家吧!”哥哥说。

        ⑪“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⑫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原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 . 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 . 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 . 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 . 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2. (2) 文中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叙述顺序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小说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29. (2017九上·彭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突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③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④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A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B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⑥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⑦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

        ⑧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⑨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⑩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⑾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⑿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⒀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原文有改动)

    1. (1) 文中第五段A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2. (2) 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3. (3) 文章第⑤段中B处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第⑨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5)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 3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①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②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③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④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 , 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⑥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⑦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⑧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⑨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伴都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

        ⑩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

        “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注释】①芥蒂(jiè dì):梗塞的东西。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②粲(càn)然: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1. (1)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可)
    2. (2) 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3. (3) 阅读第⑧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

      ②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4. (4) 第⑪段中划线词语“这”指代的是
    5. (5) 第⑫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含义是什么?
    6. (6) 文中写道:“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认为她会这样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