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6 ...

更新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273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0七下·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①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 24

        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 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 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 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②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

        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

        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 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

        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 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③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 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 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 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 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 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 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 Q 群、微 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

        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④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 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 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 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 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 足为奇了。

        ⑤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 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 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 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

        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⑥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 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 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 的决心和毅力。

    1. (1)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 象地展示其危害。 B .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 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 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所以要治疗“手机依 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 . 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 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2. (2) 根据文章请你分析“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
    3. (3)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本,请给“手机依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链接材料】

      有研究者认为界定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 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体 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 会 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手机幻听大致表现为担心手机会 响,每半小时看一

      次手机;手机无来电,却能“听”到手机铃声;无论手机放在哪里,都觉 得手机在响铃或振动;

      手机来电时异常紧张,甚至心跳加速。

    4. (4) 你身边有位朋友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帮助他的办法。

      (至少两个)

  • 2. (2020七下·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

        大平原无边无际绵延开去,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刚刚睡醒一样,打着呵 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四野漫散开来。金色的晨光,纷纷披落。

        父亲坐在田头,一脸欣喜。他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 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做根,他自己已经像 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性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

        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 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 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

        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 将是万水千山。

        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 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一脸沮丧。原来,半路上遇上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 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赔大了。

        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 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旱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

        他把手中的旱烟狠狠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 以后的日子,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 玉米田里。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卯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 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 地,愈发显出厚重的底色。风过处,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

        一片憧憬。 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色,显出迷人的风韵。棵棵玉米上,

        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 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就

        以后的日子,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 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语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 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

        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 结果。

    1. (1) 情感梳理: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父亲情感的变化。

      →憧憬→

    2. (2) 句段作用:开篇由大平原风光写起,有哪些作用?
    3. (3) 品味语句: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 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那么恬然自得, 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

    4. (4) 标题作用:以“西瓜遭殃了,还有玉米”为题有何好处?
  • 3. (2020七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 )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 ),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对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 ),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 )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笑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了。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 (1) 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②联系全文看,第①段和结尾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③用“/”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2. (2) 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②从引号使用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

    3. (3)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4. (4) 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我”自称患有咽炎,(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

    5. (5) 把下面一组短语分别填入原文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

      ①有些慌神 ②呆了 ③谨慎地 ④带着微笑

      A . ②①④③ B . ④①②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③④①②
  • 4. (2020七下·期中)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的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

    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和工具打“1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要明确“不停学”究竟该“学”什么。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教育)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

    当然,也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形式化、简单化。有基层老师反映,个别学校要求老师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还有个别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无论适合与否、擅长于否,这都有过犹不及之嫌。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开学延期,但是孩子的成长不延期,只要关注这几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家实现并不难。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深知,延期开学只是延迟了开学的时间。不管孩子们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不管时间怎么推移,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能够被延期的。所以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给孩子提供一种适合在家学习、成长的新型教育供给。

    我们仍然谈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管孩子在不在学校,身体都在每天成长,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家里面要有良好的作息时间,还要给孩子安排适量的居家体育运动。另外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希望孩子的劳动习惯、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积淀。

    当然我们在线也提供了一些课程,让孩子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学习,特别是我们平时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就特别希望让孩子发挥主动性的那些学习内容。比如阅读名著,整本的阅读名著;比如一些自主的探究学习,设计一些话题、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个时期虽然不离家不返校,但是通过网络远程学习,也通过和班主任的联系,如何看我们国家在这一次防疫过程当中采取的策略、如何看我们这个民族团结起来的巨大的力量。这些都是最好的道法课的素材。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成长过程当中需要哪些最核心的理念素养和知识积累。

    防疫期间虽然开学延迟了,但是孩子的成长可能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在防疫的过程当中,也在强调把损失降到最低,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就是让孩子成长的损失降到最低,充分利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资源,让孩子增强自己的信心、增强自己的体力、增强自己的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所以在这一次疫情的防控当中,我们特别提出开学可以延期,但是孩子的成长不延期。

    1. (1) 关于两则材料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小学生给在线教育平台和工具打“1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是因为在线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 B . 个别学校要求老师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是“停课不停学”的形式化、简单化的表现。 C . 延期开学只是延迟了开学的时间,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能够被延期的,甚至有部分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加速。 D . 防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增强自己的信心、增强自己的体力、增强自己的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2. (2)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点概括“停课不停学”的正确措施。
    3. (3) 六年级一位学生家长建议学校“停课不停学”期间,组织教师利用手机、电脑讲授语数外知识,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对于这一家长的建议,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阐述。
  • 5. (2020七下·期中) 在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 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 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心。

    1. (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重拾希望→→十分感激
    2. (2) 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画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4. (4) 分析结尾画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 (5) 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50字左右)
  • 6.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 →  重拾希望  →→  十分感激

    2. (2)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3. (3) 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 (4) 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 7. 阅读《老王》,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作者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明老王当时病情严重。 B . 强调老王令人生厌之态。 C . 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D . 突出老王样子非常怕人。
    2. (2) 下列描写方法选文没用到的一项是(    )
      A . 神态描写 B . 动作描写 C . 语言描写 D . 心理描写
    3. (3) 本文用词洗练老到,很值得品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如果用“站立”等词就不能表现这层意思。 B .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这是因为老王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C .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的“强笑”说明笑得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D .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既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动作描写。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种春风

    虹莲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1. (1) 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有些嫌恶→无可奈何→猛然打动→

    2. (2) 文中画线句子“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3. (3) 文章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意义?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亲近土地

    海峰

        ①这是我驱车二千公里,迫切想看到的地方,这里就是我梦中多少次回去过的故乡。

        ②我清晨早起,神清气爽,漫步田间,雾霭如纱,黝黑的泥土散发着芬芳,玉米苗子,在晨露中滋润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在肥厚的叶片上滚动着,大地上那漫无边际的绿意尽情地向朦胧的雾气中流淌着,一株株小苗一纵纵一列列,犹如绿色的波浪,犹如颤动的五线谱,犹如农民们高唱的欢歌,这时,早起的燕子,在空中翻飞着呢喃着忙碌着……

        ③我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曾经放飞我的多少梦想,为了求学,为了走出这片土地,为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是南边的山叫南山,东边的山叫东山,西边的山叫西山,“那么北边咋没有山呢?北山在哪里?”我疑惑地问着爷爷,爷爷笑着说:“长大你就知道了。”于是,我盼望着自己长大……

        ④后来,才知道,自己就像井底之蛙,自幼困在这山水之间,于是,我背着书包每天往返于这田间小路,到五里外的镇子上去求学,每天都对着小路说话,路为朋,花为友,草为伴,雪为侣,是这条小路,是这片田地,见证了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当我考试考出好成绩的时候,我会欢快的在小路上,在田野间奔跑;当我受到挫折,经历失败,特别是中考落榜,我就像一个幽魂,散漫在小路中,回想往事,不禁黯然神伤,当时的班主任老师鼓励我们说:“要有坚强的毅力,才会战胜困难。” 她列举了,她的一名学生考了五年中考,终于考上了一所称心的学校。我默默地积蓄力量,发誓要走出这片土地。老师的话应验了,我通过努力,终于飞出了这山水之间,终于,从井底之蛙长出了翅膀,任游太空。

        ⑤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我又经常想念这方土地,想念自己的风里来雨里去,寒来暑往,倾盆的大雨浇个落汤鸡,西北风卷着鹅毛飞雪让人举步维艰,想来都已经成为自己过去的人生掠影。没有经历的人是个不成熟的人,我感谢经历,感谢困难,感谢土地,我抓起一把黑土,搓成粉末,扬了出去,接着传来了唰唰落土声。

        ⑥土地是亘古的,时光是运动的,生命是消逝的,记忆是永恒的。听叔叔讲,村里好多人都已经去世,同龄人中,也有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走了,村里二十几岁以下的孩子们,我几乎都不认识,那些过去的叔叔婶子们,也被这岁月之刀雕刻了一脸皱纹,染满了一头白发,此时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⑦现如今,村村通公路已经进村,孩子们上学,再不用步行了,村里和镇里通了客车,车接车送,我祝福孩子们在这良好的环境下,好好读书。

        ⑧渐渐地,茫茫雾霭已经散去,蓬勃而出的旭日,放射出外道光芒,露珠更加璀璨,小鸟更加欢悦,地里多了声响,叔叔开着犁地机动车,突突地跑过,留下的是湿润的土壤,整齐的垄台,怡人的芳香……

    1. (1) 结合文意,说说文章题目“亲近土地”的含义。
    2. (2) 文章第②段描写细腻贴切,请从修辞和用词两个角度,品味其表达效果。
    3. (3) 第④段提到了当年班主任的情况,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最后写到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祝福孩子们在这良好的环境下,好好读书”。请写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 10. (2019七下·嘉兴期中) 阅读《野蔷薇》,完成小题。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候,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 , 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 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象的事呀!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呀!③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④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1. (1) 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
    2. (2) 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3. (3) 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
    4. (4) 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
  • 11. (2019七下·嘉兴期中) 阅读《老山界》一文中的选段,完成小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像……。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 (1) 选文第一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描写?并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2. (2) 第一段中划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3. (3)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所写的情况似乎不像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之所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4. (4) 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的?
  • 12. (2019七下·景县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 , 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1. (1) 第①段“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一句中“凝视”可用 这一词语来替代。
    2. (2)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3. (3) 如何理解第③段的画线句“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4. (4) 于先生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三个习惯是什么?
    5. (5) 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着重描写了于先生独具特色的教学,引起作者对于先生的好感,体现他对先生的喜爱之情。 B . 第②节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于先生上课充满热情。 C . 第④节介绍于先生两个学生的不同人生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潘同学最终落第的无限伤感。 D . 文章语言在自然质朴中不乏轻松幽默,很好地刻画了于先生的性格特点,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6. (6) 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 13. (2019七下·镇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红叶的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拓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奇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推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但忙碌的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

        红就让它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赶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草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娴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蓦地就生出一丝羞耻。我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关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做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

        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

        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都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

        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 (1) 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自然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赶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 (3) 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 (4)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做赏析。
  • 14. (2019七下·镇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熊飘逝的母爱

    沈石溪

        珍宝是昆明圆通山动物园豢养的一只雌性北极熊。

        去年春节,珍宝产下一只小熊崽。小熊崽浑身雪白,脊背上有七撮绿豆大的黑色毛丛,排列有序,酷似天上的北斗星座,我们便给小家伙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北斗星。

        动物界不乏让人叹为观止的母爱,比较起来,珍宝所表现出来的母爱,更催人泪下。从熊崽北斗星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它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熊崽身旁,晚上睡觉一改四仰八叉的姿势,靠坐在笼中的水泥柱子上,将熊崽抱在自己的怀里,睁大着眼睛,不肯入睡,生怕自己睡着后小宝贝会被偷去抢去,熬到半夜,实在太困了,便将浑圆的熊头歪在肩膀上浅浅打个脆,一片落叶砸在铁笼子上,附近的狼舍传来一声嗥叫,都会将它惊醒,睁大布满血丝的眼睛,警觉地注视四周动静。正因为寝食不安精神过度紧张的缘故,珍宝的乳汁分泌得很不旺盛。管理人员想给北斗星人工喂奶,但珍宝看守得极严,负责喂养工作的郭大嫂根本无法接近小熊崽。

        有一次,珍宝喂奶喂到一半,乳汁突然断流,珍宝重重撕抓自己的乳房,没几下,胸毛飞旋如雪花飘舞,皮开肉绽渗出粒粒血珠,它把小熊崽的嘴凑在自己滴血的创口上,不懂事的小家伙贪婪地吮咂着母亲温热的血浆。珍宝的脸上浮现出一层圣洁的光辉,为自己终于想出了解决难题的办法而得意自豪。

        后来根据兽医的建议,公园的动物厨房在珍宝的食物里拌了催奶素,才使情况有所好转。遗憾的是,让珍宝烦心的琐碎事情太多了,它一会儿要挥舞熊爪替正在熟睡的小宝贝驱赶苍蝇,一会儿要用舌头舔小家伙的肛门,帮助它排泄……

        当北斗星断奶时,珍宝好像换了一只熊,昔日丰满的体态瘦得皮包骨头,青春焕发的面容变得憔悴,绵密油亮的熊毛大块大块脱落,就像一盏油快耗尽的灯。养了一年多,珍宝这才慢慢恢复了青春容貌。

        今年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珍宝又产下一只小熊崽,取名亮晶晶。为了保证母子平安健康,也为了避免以血代乳的惨剧重演,郭大嫂在亮晶晶一出世就进行人工喂奶。

        为了不使母熊过度疲劳,郭大嫂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用人工按摩帮助小熊崽排泄,早晚两次用梳子清洗掉藏匿在熊崽毛丛中的寄生虫……当母熊珍宝要来插手干这些项碎杂事时,郭大嫂总是和蔼地将它推开。

        郭大嫂的心血没有白费,珍宝产下亮晶晶后,不仅没有像上一次那样寝食不安、心力交瘁,反而胖了,吃吃睡睡,优哉游哉,容光焕发,油光水滑。

        有一点变化是十分明显的,珍宝母亲的热情慢慢冷却,对亲生骨肉的疼爱渐渐稀薄。有时,郭大嫂不在,不懂事的亮晶晶拉屎撒尿后,又满地打滚,弄得身上脏兮兮,污秽难闻,珍宝就在旁边,却视而不见。有一次,郭大嫂把刚刚喂饱牛奶的小熊崽塞进珍宝的怀里,想让珍宝爱抚一番,借以唤醒沉睡的母爱,重温母子亲情的动人情景。珍宝搂着亮晶晶,眼睛里没有丝毫温情,表情冷漠,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捧着一件大人硬塞给他的他并不喜欢的玩具。

        没有血的灌注,哪有爱的喷溅?

        终于有一天,惨不忍睹的事发生了。下午,公园召开全体员工大会,郭大嫂去参加了。小熊崽爬到水池边的石坎上玩耍,一不小心滑到半米深的水池里去了。小熊崽在水里挣扎呼叫,小熊崽打得水花四溅,母熊珍宝看见了,慢慢转到石阶那儿,想爬下水池去救小熊感。水深只及珍宝的腰,它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很容易就能把亮晶晶救上岸来。正当珍宝两条前肢探进水池时,突然,一只翅膀受了伤的斑鸠飞进兽笼,从珍宝面前掠过,贴着地面惊慌飞蹿。珍宝的眼睛陡地一亮,缩回前肢,退出水池,绕着笼子追捕斑鸠……等郭大嫂闻讯赶来,小熊崽早已灌了一肚子水,气绝身亡。

        爱,绝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生命的自然属性。不错,生命中蕴藏着爱的种子,但若没有雨露的滋润,没有阳光的晒照,没有辛勤的耕耘,没有除草、施肥等艰苦的劳作,爱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

    (摘自《意林》,选文有改动)

    1. (1) 联系全文,说说北极熊珍宝母爱飘逝的原因是什么。
    2. (2)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 (3) “没有血的灌注,哪有爱的喷溅”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 (4) 作者将“北斗星”和“亮晶晶”两只熊崽放在一起来写,有何意图?
    5. (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 15. (2019七下·惠来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我的语文老师

        ①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②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的寻找,但是再也没有找到像她这样的一位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的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着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④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头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⑤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⑥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⑦我至今还记得,所有的同学把头转向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片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走上讲台,那一天是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

        ⑨对我来说,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向水面,一边硬,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我不是轻轻的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就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说:“你进来坐一会儿。”

        ⑪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我的六个作文本。她把这六个作文本一本一本的摆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单说你的这些作文里的字,就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个作文本,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⑫她又说:“在这六个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第一本里你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进行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⑬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⑭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的漫长的人生之路。

        ⑮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1. (1) 作者回忆了与语文老师有关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3) 分析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4. (4) 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①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的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夜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5. (5)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语文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 (2019七下·惠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朵栀子花

    丁立梅

        ①从没留意过那个女孩子,是因为她太过平常了,甚至有些丑陋――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双小眼睛老像睁不开似的。

        ②成绩也平平得很,字迹写得东倒西歪,像被狂风吹的小草。所有老师都极少关注到她,她自己也寡言少语。以至于有一次,班里搞集体活动,老师数来数去,还差一个人。问同学们缺谁了。大家你瞪我我瞪你,就是想不起来缺了她。其时,她正一个人伏在课桌上睡觉。

        ③她的位置,也是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桌,靠近角落。她守着那个位置,仿佛守住一小片天,孤独而萧索。

        ④某一日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自习,而我,则在课桌间不断来回走动,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稍一低头,突然闻到一阵花香,浓稠的,甜蜜的。窗外风正轻拂,是初夏的一段和煦时光。教室门前,一排玉兰,花都开好了,一朵一朵硕大的花,栖在枝上,白鸽似的。我以为,是那种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我身边的,一阵一阵,固执地绕鼻不息。

        ⑤我的眼睛搜寻了去,就发现了,一朵凝脂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落在她的发里面。是栀子花呀,我最喜欢的一种花。忍不住向她低了头去,笑道,好香的花!她当时正在纸上信笔涂鸦,一道试题,被她解得七零八落。闻听我的话,显然一愣,抬了头,怔怔地看我。当看到我眼中一汪笑意,她的脸迅速潮红,不好意思地嘴一抿。那一刻,她笑的美极了。

        ⑥余下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做着试题。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懂的问题,我稍一点拨,她便懂了。我心里叹,原来,她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

        ⑦隔天,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朵栀子花。含苞,但香气却裹也裹不住地漫溢出来。我猜是她送的。往她座位看去,便承接住了她含笑的眼。我对她笑着颔首,算是感谢了。她脸一红,再笑,竟有着羞涩的妩媚。其他学生不知情,也跟着笑。而我不说,只对她眨眨眼,就像守着一段秘密,她知道,我知道。

        ⑧在这样的秘密守候下,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泼多了,爱唱爱跳,同学们都喜欢上她。她的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让所有教她的老师再不能忽视。老师们都惊讶地说,呀,看不出来这孩子,挺有潜力的呢。

        ⑨几年后,她出人意料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在一次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她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有个愿望,想种一棵栀子树,让它开许多许多可爱的栀子花。然后,一朵一朵,送给喜欢它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变得无比芳香。

        ⑩是的,是的,有时,无需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就足以美丽其一生。

    1. (1)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写,请完成下表:

      给别人的印象

      言行

      学习方法

      以前

      寡言少语。

      在纸上信笔涂鸦,一道试题,被她支解得七零八落。

      赞美后

      让所有教她的老师,再不能忽视。

      人变得活泼多了,爱唱爱跳,同学们都喜欢上她。

    2. (2) 假设你是这个平常的小女孩,“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双小眼睛老像睁不开似的”,不被别人注意,又没有别人的欣赏与赞美,你将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
    3. (3) 第⑩段中,“对于一个身处逆境中的人来说,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就足以美丽其一生。”用“对于……无须………只要……就足以……”的样式仿写一个句子。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以叙事、描写为主,记叙了“那个女孩子”成长的点滴经历,写出了“她”转变与成长的过程。 B . “一朵栀子花”,贯穿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文章材料的一个连结物。 C . 那女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我俩共同“守着一段秘密”。 D . “有时,对于一个人来说,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一朵,便足以美丽一生。”此句含意丰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5. (5) 试概括“一朵栀子花”的特征和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 17. (2019七下·江门期中) 现代文阅读

    《老王》(节选)

    杨绛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选文第三段画线部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 . 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 . 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D . 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2. (2) 下列选择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 《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B . 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C . 强笑: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D . 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3. (3) 为什么“我”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可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18. (2019七下·江门期中) 现代文阅读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女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 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 (1) 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快乐地与“我”交谈

    2. (2) 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何作用?
    3. (3)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赏析)

    4. (4) 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
  • 19. (2019七下·广州期中)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回家

        海子少年时在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区上中学,距家20余里,公共汽车车票是八分钱。每个星期六,海子都要风雨不误地乘车赶回家。

        那一天,海子的弟弟妹妹们,会早早地立在门口,等海子回来,好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比平常略微强一点的饭菜。第二天,再跟海子哥到城外的小河套里去玩去疯。

        有一回,爹对海子说:“海子,你……以后不到过节或放长假,平常就不要回来了……”

        爹说得挺犹豫。海子知道,爹每月工资76元。海子还有两个哥哥,都很有出息,在外地上大学,娘没有工作。海子每个星期的来回路费,一角六分钱,对这个家庭很重要。

        于是,海子连着两个星期没有回家。

        又一个星期六,天已很晚,风刮得很大,海子突然回来了。爹和娘有些惊喜,又有些生气。海子就气喘吁吁地说:“爹,娘,你们别不高兴,我没坐车,我是跑着回来的。”

        爹和娘一时无语。

        过后,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 , 很幸福地看海子唏哩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就这样,日子滑过很长的一段。

        又有一回,娘思虑许久,还是对海子说:“海子,这样下去还是不行啊!你看你的鞋,过去半年一双,现在两个月就得一双……”

        海子不语。

        海子又是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

        海子再回家时,地冻天寒,娘老远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

        娘愣住了,爹愣住了。

        海子看着爹娘,怯怯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

        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这些都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海子已近中年,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警官。

        每到周末,海子的父母家会很红火很热闹。哥哥、弟弟和妹妹都会带着家人来看爹娘,老少三辈十多口人,围在一张丰盛的大餐桌旁……亲情洋溢,其乐融融。

        可海子却极少回来。倒是海子的媳妇常领着女儿回来,拎一堆花花绿绿的营养品,说是海子让带来的。

        有时候,娘就会忍不住对爹说:“原先天再冷,光着脚跑再远的路,海子也要回家。可如今生活好了,海子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爹就会对娘说:“你又不是不晓得,海子是做警察的,工作忙哩。”爹和娘都知道,海子是个好警察,海子任所长的派出所连续几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多月没回家了……”说完,就真的不行了。

        娘哭,爹也哭。

        亲戚朋友也都哭,后来,就不得不忍着悲痛劝花甲暮年的老人:“……海子没给您二老丢脸……海子走的时候是鲜花簇拥,身上盖着国旗的……”

        爹呜咽:“海子是好样的!可海子再也回不了家了…… ”

        娘却说:“不,海子永远回到了家,再也不走了。”娘捧着海子的遗像,泪珠儿滴滴掉在海子脸上。

    1. (1) 依据全文内容,把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风雨不误赶车回家——①回家——②回家 ——③ 回家 ——④ 回家

    2. (2)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选文划线句子的作用。
    3. (3) “细微处见真情”,关注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是我们实现和作品心灵沟通的重要方法。请你谈谈下面两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娘赶忙给海子做饭,热几个煎饼,再做一锅玉米面糊糊,想想,又狠狠心放了好几滴荤油 , 很幸福地看海子唏哩呼噜地大口喝,喝得很香。

      ②娘猛地搂住海子,紧紧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去,外面很冷,爹站在院里一动不动。

    4. (4) 阅读选文,你认为海子是一位爱家的人吗?为什么?(请结合你对“家”的理解来谈。)
  • 20. (2019七下·广州期中)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能说会道也莫言

    胡殷红

        ①莫言的责编拉着我第一次去见莫言,是他的小说《檀香刑》刚刚交到出版社。他虽名“莫言”,我却早已“如雷贯耳”。很早之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到北京,我们中国作协宴请他时,除了谈鲁迅外,他居然百里挑一地只赞美了莫言,而且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

        ②莫言笑眯眯坐在我对面,长成那样不能怨他,头发稀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挺壮一老爷们儿在前额头上别个彩色发卡,他自己是免得头发阻碍视力,而置别人的视觉感受于不顾就是他的不对了。伸出手来握,在他几十年的老手上,居然看到了儿童般的“胖窝窝”,翘起“二郎腿”,一只肉脚把旧皮鞋撑得鼓鼓囊囊。他的样子自由自在,可笑又可爱:烧包加得瑟。

        ③莫言看我直勾勾地盯着他脑袋,憨态可掬地摸摸发卡,生怕我伸手把那劳什子扯下来,其实我也没那么勇。你想啊,挺著名的一个人物了,仍能保持身心的悠然自得,容易吗!聊到他的中短篇,尤其是说到《透明的红萝卜》,我慷慨地奉献了我能表达出的所有溢美之词。然后,不无遗憾地问他,看样子你以后就写长篇了?没想到,我只问一句,莫言回了我一堆:长中短什么都写,三匹马拉车。我总得从我熟悉的生活写起吧,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亲人都是我小说中的人物。高密东北乡是我的故乡,屋边的街、村口的树、流淌的河,身边熟悉的一切总在我脑子里转。写别的地方,我也写不像啊。只要写长篇我都回老家,触景才生情嘛。

        ④莫言极狡猾地在媒体面前制造了一个不爱说话的“谎言”。其实,莫言嘴皮子利索得很,莫言“名不符实”。就说他在香港、韩国、日本的演说吧,那叫一个“全球化”,那叫一个得体,那叫一个轰动。莫言告诉我说,他的笔名是自己取的,是因为小时候动手打不过别人,就编顺口溜骂人,学校告到家里来,被爹娘合伙暴打过一顿。噢,莫言是记住了那次为多话而挨的打。开始写小说,就把名字里的一个“谟”字拆开用,想警示自己少说话。我们聊了一个中午,我挤兑他这著名作家抽的是假烟,戴的是假表,穿的也是假名牌,他这次回答倒简约了:可以省钱嘛。看来,别说见记者,他就是上电视,也是冬天大棉裤小棉袄,夏天布衬衫旧军裤,衣着审美水平相当凑合。

        ⑤30年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百年孤独》对莫言的影响可谓“巨大”,但30年后,莫言读到了它的不足,这表明了莫言的进步。他觉得马尔克斯和他有共同的缺点: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所以,提到“重复”这个问题,莫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历数“老马”作品中的不足时,真能算倒背如流。

        ⑥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他本人的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密切相关。莫言从小懦弱,家里穷,常受人欺负,胆子还小,别说杀鸡,连看杀鸡都不敢,但他的作品却总是“杀气腾腾”。这要按心理学家分析,那一定是他童年“印痕”造成的,难怪他明明能说会道,又总要求自己“莫言”呢!

    1. (1) 下列内容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京赴作协宴会时只赞美了莫言,并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 B . 本文作者在写自己采访莫言时,主要通过心理、动作描写来展示出作家莫言独特的个性特征。 C . 魔幻现实主义曾在中国风行一时。莫言刚读到《百年孤独》时就认识到了它的不足,认识到了马尔克斯和自己有共同的缺点——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 D . 莫言从小懦弱,家里穷,常受人欺负,胆子还小,但他的作品却总是“杀气腾腾”;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他明明能说会道,却又要求自己“莫言”。
    2. (2)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一壮老爷们儿在前额头上别个彩色发卡”一句,可以看出莫言率性自然的性格特点。 B . 见记者穿破皮鞋,抽的烟、戴的表、穿的衣服都不讲究,可见莫言生活简朴。 C . 嘴皮子利索、演说有“全球化”境界,却以 “莫言”为笔名,是因为莫言不想别人看透他。 D . “那叫一个‘全球化’”,那叫一个得体,那叫一个轰动”,这里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 (3)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莫言创作的成功因素,并谈一谈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 21. (2019七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钩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6月2日15版)

    1. (1) 本文主要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2. (2)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下文有句话跟它照应,你能找到吗?
    3. (3) 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4. (4) 细读全文,你怎么理解标题中“永远”的意思?
  • 22. (2019七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修车老汉

    韦 名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了个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儿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清晨一切都还睡意蒙眬,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 (1) 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

      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发展)→①(高潮)→②(结局)

      情感态度:③→冷淡、冷漠→厌恶、憎恨→④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嗯!啊?”两个语气词表达了修车老汉怎样的心理感受?
    3. (3) 仔细品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
    4. (4)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顺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 . 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 .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艰辛,形象丑陋。 D .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 23. (2019七下·慈溪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也疯狂

    韩烁

         

        贫瘠的土地上,一株矮小的植物 展开了一片新叶,圆圆的叶子上布满了绒毛,足有上百根!这些绒毛长短不一,四周长,中间短,每一根绒毛的顶端都挂着一个粉红色的小球,小球上似乎有露水,晶莹剔透,还发出阵阵幽香……

        很快,一只蜜蜂禁不住诱惑,落在了这片叶子上,开始大口吮吸那诱人的“蜜汁”,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看起来香甜的蜜汁其实并不可口,反而味道怪怪的!正当它打算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被这些黏黏的液滴死死地黏住了!

        于是,它振动翅膀,竭力拍打,想要快点离开这可怕的叶子,但悲剧才刚刚开始!它的挣扎惊动了这片叶子,叶子开始卷曲、合扰,蜜蜂周围的绒毛一起弯向它,更多的小液滴把这只可怜的蜜蜂牢牢地困在叶子中间!很快,蜜蜂就被溺死在其中了……

        几天后,这片叶子又重新展开,根根绒毛重新挺立起来,再次露出那美丽而幽香的致命露珠……

        这株不显眼的小草就是肉食植物——茅膏菜!像茅膏菜这样喜欢吃肉的植物在世界各地分布 很广,种类最集中的地区是澳洲、非洲南部,其次为美洲、欧洲,东亚地区种类偏少。他们分属于6科15属,约500余种。

    逼上梁山

        众所周知,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生存不仅需要能量,N、P等营养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得到水和矿物质元素。所以肥沃土壤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但是植物没有脚,不能走也不能跳。种子落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安家,听天由命。运气好,就能得到生存的机会;运气不好,落到了贫瘠的土壤上,就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面对惨淡的命运 ,有些植物选择了放弃、死亡,而有些则进化出捕虫结构。捕虫吃肉成了他们营养的又一个来源。

        有研究显示,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有的类型简单实用,有的精巧别致,他们的结构、机制复杂程序不尽相同,但对各自的捕虫需要说都是有效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动物or植物?

        依靠各种优良的捕虫器,美味到手了,可是植物没有消化系统,怎么把美食吃进肚子啊?没有关系,这些肉食植物跟动物一样,有一套消化食物的手段!

        肉食植物捕虫器有一种腺体,可以分泌类似于动物消化液成分的液体,科学家们已经从中分离出了11种以上的消化酶。此外,捕虫器的消化液中还有盐酸、丙酸、丁酸、戊酸等酸性物质,酷似哺乳动物的胃液,昆虫误入其中必被消化无疑!

        腺体除了具有分泌作用之外,有些还具有吸收功能,植物把吸收到的营养输送到茎、叶和花等部位,为自己的生长提供营养!

        肉食植物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用以补充营养。吃肉,绝对是一种豪华的摄取营养的方式,但并不是营养的唯一来源。实验证明,肉食植物吸收的土壤营养物质远多于来自猎物的营养。有时候捕虫也是必须的,特别是植物迅速生长期或繁殖期,如狸藻不捕虫是很难开花结实的。

    隐藏的肉食者

        作为肉食植物的代表,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早已威名远播,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番茄、土豆这样的家常蔬菜,也可能是食肉植物!

        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包括西红柿和土豆在内的多种蔬菜其实都是“食肉”植物。他们捕食昆虫的技巧堪与捕蝇草比肩。

        这两种蔬菜茎杆部位的茸毛能够将落在其上的小型昆虫牢牢“黏住”并杀死,待昆虫腐烂并掉落入土壤之后,西红柿和土豆就能享受大餐了!

        科学家认为,这一现象是在进化中产生的,是很多植物自我施肥的一种方式。在有些时候,土壤十分贫瘠,无法提供这些植物所需的养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诱捕”昆虫才能正常生长。

    (选自《科学》Fans)

    1. (1) 给第一部分加上小标题,并说说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2. (2) 阅读第二部分,说说肉食植物获得营养物质有哪些途径。
    3. (3) 认真阅读文章第一、三部分,假如你就是一株食肉的茅膏菜,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是如何捕捉和消化掉一只蜜蜂的。
    4. (4) 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肉食植物在东亚地区分布种类偏少。 B . 肉食植物捕虫器中的腺体只有分泌作用,营养的吸收全靠根系。 C . 肉食植物之所以进化出捕虫的结构,是因为长期适应缺乏N和P等营养物质的环境。 D . 西红柿和土豆其实也属于“食肉”植物。
  • 24. (2019七下·慈溪期中) 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我不喜欢老胡。但是,父亲去世一年后,他娶了我妈。

        我们都知道,我们母子俩需要一个男人。后来便遇见了老胡,他是小城的一个包工头,离异。

        我讨厌他。母亲炖的排骨,他总是跟我们娘俩平分;他站在路边看着刚放学的我半天搞不定自行车的链子,却袖手旁观;他暑假把我带到他的工地上,给他手下的人打工,看我晒得又黑又瘦却是喜欢得很,虽然他给了我工钱;他对母亲好,给母亲买衣服从来都舍得,对母亲从来没有吼过,对外婆也是大方得很,所以,他们都说母亲的命不薄。

        我知道他也不喜欢我,他总是嫌我太女孩子气,他不喜欢我说话用那么小的声音,甚至不喜欢我白白的衬衣领子。他说,爷们儿要有个爷们儿的样子。

        三个月之后,我在学校打了架,一个同学拿了我的笔,硬说是他自己的。这笔是老胡给的,给的时候说不值钱让我拿去用,第一天就被班里最强悍的男生拿了去,还放肆地在笔端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一脸的鄙夷:“就凭你的后爹,能给你买这派克笔吗?”最终,我们动了拳头。老胡被叫到老师的办公室训话,开始还低眉顺眼地道歉,后来,知道了原因就跟我们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师好一顿激辩,他主张这架打得没错,领我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出校门正是放学的时候,他拦在门口,等着那几个男生。他说,来,你们一个一个来打,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于是那天傍晚,很多人围在学校旁边的胡同里,看我怎样地歇斯底里。最终,我拿着那支派克笔一瘸一拐地跟老胡回了家。他揉揉我的脑袋,夸奖我“爷们儿不错,像我的儿子”。

        这件事情,母亲始终不知道,这成了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有了秘密的两个人总会有些小小的亲近。

        高考的那年,我意外地失利,成绩只能上个专科。母亲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复读,被他一口拒绝了。他说,复读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我和母亲都沉默着,毕竟是继父,大抵是计较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也说得轻松无比,他说,别管有用没用,挑个自己喜欢的。最终我报了警校。

        我毕业的时候,为了爱情执意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老胡生平第一次对我大发雷霆,我知道我应该留在他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那个城市里有我梦寐以求的爱人和生活,我最终是自私的。

        走的时候,是凌晨4时的车,摩托车坏掉了,为了赶时间,老胡在楼下随便找了辆邻居没锁的破自行车,用袖子擦了下后车座,让我上车。我有些迟疑,他却已经蹬上了车子,我小心地坐着,小城的街道很空旷,他的后背努力地向前弯,他的衣服被清晨的风吹起来,我突然便落了泪。我上车的时候,他说,存折在你的口袋里。我打开,一笔一笔,有百元的,也有千元的,我着他拿着它们去银行一点点地攒起来,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未来做准备,而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爸爸。

        我看着老胡,眼圈就红了,我说:“爸爸 ,你多保重。”老胡一巴掌拍过来,说:“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可是,车开出去之后,我看他扭过头去擦眼泪,比娘们儿还娘们儿。我以为他会一直在我的生命里,给我坚强的爷们儿样的支撑,没想到时光已经让他那么脆弱。半年之后,我回家,带了我的女朋友,带了他爱抽的烟,还有一身好西服,而他已经躺在了床上。

        我请了假留下来照顾他,那是我们生平最快乐的日子。天晴的时候,我推着他去近郊的每一介景点。过马路的时候,即使推着他,我也会握住他的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握住他的手,厚实而温暖。他像个孩子般地听话与依赖。他的笑容始终没有停过,跟问候他的每一个人说,这是我儿子,老胡的儿子。

        公司有急事,我对老胡说我要回去处理一下,我说,我只要两天,你等着我。可是,只隔了48小时,我回来的时候,客厅里已经有了他的遗像,他最终没有等我。

        他最后的时光,我却不在他的身边,这成了我一生的疼。

    (摘自《航空报》,略有删改)

    1. (1) 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把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眼圈红了→ →最快乐的(日子)→

    2. (2) 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的情节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明线,老胡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是暗线。 B . 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如第6段中,“是爷们儿就要有爷们儿的解决方式”,就很符合老胡作为包工头,处理事情简单粗暴的特点。 C . 这篇小说以“老胡”为题,一是因为老胡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二是为了突出“我”与继父的情感超越了与生父的情感。 D . 小说地13段,前一句说“我只要两天”,后一句把“两天”改成了“48小时”很有深意,虽然表示的时间相等,但暗含的情感不同。
    3. (3) 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4) 仔细品味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5. (5) 小说最后一段,“这成了我一生的疼”一句含义深刻,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什么启示?
  • 25. (2019七下·慈溪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名人评《骆驼祥子》

        毕树堂从艺术上肯定了《骆驼祥子》三方面的价值:一是“写出了北平的真实,言语、风俗、习惯、气象、景物,所有色色形形的调子,无论美丑好坏,都是地道北平的”;二是“写出各个人物的性格”,“都和骆驼祥子的性格相映成趣”;三是称赞小说的幽默风格“用得很有分寸,恰切而合理”。

        (材料一)

        ①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②像洋车夫的“拉晚儿”,就如同现今北京的的哥跑夜班车;将腰带“杀进腰”,就是紧紧裤腰带,打起精神头儿,好去卖力的拉车;“车口儿上”就是停车处,管饭食叫“嚼谷”;还有“胶皮团”,“谱儿”,“耍个飘儿”等等,全是很纯熟的北京口语。

        (材料二)

        ①“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②“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

        ③“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

        (材料三)

    ①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敢破口就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②高妈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

        ③一切的路都堵上了,他只能在雪白的地上去找那黑塔似的虎妞。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妖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只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鼠。

    1. (1) 请选择其中一个材料,根据毕树堂的评论,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骆驼祥子》谈谈“地道的北平口语”或“人物性格”或“幽默风格”。
    2. (2) 下列关于小说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见过刘四爷,祥子喝了两碗刷锅水似的茶;爽性再吃点东西白菜帮子煎包儿——不好往下咽的东西——就作为勤苦耐劳的新生活的开始。 B . 祥子计划着自己的新生活:杨先生是“圣人”,必能原谅他,帮助他,给他出个好主意。顺着杨先生的主意去做事,而后再有小福子的帮助;他打外,她打内,必能成功。 C . 郑克昌化名新闻记者高邦晋,潜入牢房,任务是要接近集中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而且要找出他们和地下党的联系。在余新江和丁长发的逼问下交代实情。 D . 姚士杰是富农,生得宽肩阔背,四十多岁的人像三十多岁一般坚实,穿着干净的黑市布棉衣,傲然地挺着胸脯站在那里。
  • 26. (2019七下·大丰期中) 阅读《风雨中的菊花》,完成下列小题。

        ①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就要下雨。

        ②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③“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④“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⑤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⑥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本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⑧“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地离开了。

        ⑨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在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⑩“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⑪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里的鲜花。

        ⑫“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⑬“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⑭“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⑮“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⑯“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⑰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⑱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⑲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⑳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地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1. (1) 这篇小小说构思精巧,一波三折,请概括出关于小乞丐的四个故事情节。
    2. (2) 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作用是什么?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删除,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4. (4) 文章结尾,多尔先生的眼前为什么“模糊了”?
    5. (5)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
  • 27. (2019七下·徐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的“镶嵌”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2. (2) 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感到“不安”“愧怍”?
    3. (3)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老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28. (2019七下·徐州期中)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 的特点。
    2. (2) 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②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 (4)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29. (2019七下·珠海期中) 现代文阅读

    喝果糖饮料让人更想吃

        ①为什么富含果糖的饮料让你想要摄入更多食物?

        ②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饮料中所含糖的类型可能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研究人员发现,与饮用含葡萄糖的饮料相比,当人们饮用含果糖的饮料时,会想吃更多的高热量食物。

        ③在这项研究中,24名参与测试者一天喝了含有75克果糖的饮料,另一天则喝了含有同等重量的葡萄糖的饮料。研究人员还向这些人展示了一些高热量食物的图片,如糖果、饼干、比萨饼和汉堡包,并让他们评估自己的饥饿程度和想吃多少这类食物。

        ④在喝了含果糖的饮料后,参与者描述的饥饿感比喝了葡萄糖饮料后更强烈,而且想吃图片上食物的愿望更迫切。

        ⑤研究人员说,果糖和葡萄糖似乎对人们的饥饿感及摄入高热量食物的愿望产生不同影响,这或许是因为这两种糖与控制饱腹感的激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研究报告的作者、南加州大学临床医学助理教授凯瑟琳。佩奇说,与葡萄糖不同的是,“果糖无法刺激像胰岛素这样的激素,而胰岛素能够向脑部传送饱 腹信号”。她说,因此在摄入果糖后,大脑或许不会接收到让人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的信号。

        ⑥研究人员还发现,参与者在饮用果糖饮料后,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比饮用葡萄糖饮料后显著降低。胰岛素水平的高低或许有助于解释他们对食物做出的不同反应。在此前的研究中,注入胰岛素的啮齿动物 对美食的摄入量减少,在人身上进行的研究也发现,注入胰岛素后会增加饱腹感,抑制对食物的摄入。

        ⑦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对参与者的脑部进行检查后发现,饮用果糖饮料后,参与者在看到高热量食物时,脑部负责处理奖赏区域的活动度比饮用葡萄糖饮料后更强。

    (选至《参考消息》2015年5月7日)

    1. (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究人员发现,饮料中含葡萄糖还是含果糖可能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饮用前者比后者会想吃更多的高热量食物。 B . 吃了糖果、讲干、披萨饼和汉堡包等高热量食物,饥饿感比喝了葡萄糖饮料后更强烈。 C . 凯琳·佩奇认为胰岛素能够向脑部传送饱腹号,但是果糖无法刺激像胰岛素这样的激素,所以在援入果糖后,大脑可能不会接收到让人觉得自己已经吃了的信号。 D . 研究人员通过对啮齿动物及人的研究发现,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高低会影响身体的饱腹感,抑制对食物的摄入。
    2.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含果糖饮料”,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B . 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一个疑问句,不仅引出了说明的对象,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吸引力。 C . 第③④段通过举事例和列数字,使说明内容更加具体充分、真实可信。 D . 文章语平实,通俗易懂。全文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使说明更有条理,便于理解。
    3. (3) 小明特别爱吃含果糖的饮料,妈妈建议他少吃,因为这样变肥胖的机率会增大。请结合文中的知识解释妈妈这样说的道理。
  • 30. (2019七下·珠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 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我这才 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如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 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 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 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他憨笑这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摘自《意林》总第52卷,有删改)

    1. (1) 请仔细阅读选文第⑤⑥⑦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讽刺、疑惑.

      ①  -

      好奇、吃惊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② 

    2. (2)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他专注地盯着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②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

    4. (4) 标题“心远地自偏”有什么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