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5-04 浏览次数: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 选择题(共48题,每题1.5分,共72分)
  • 1.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A . 史书记载 B . 神话传说 C . 考古发掘 D . 学术论著
  • 2. (2023高一上·吉林月考)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其墓区划分较为分明: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其中5座随葬鼍鼓、石磬、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而墓地北部,则密集分布着大量简陋的小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 . 手工技术先进 C . 礼乐制度较为完善 D . 阶级分化明显
  • 3.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 . 农耕文明的扩展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 家国同构的理念
  • 4. 公元189年,天下“诸侯”共讨董卓之时,益州牧刘焉不但拒不出兵,还从由中原流亡至四川的数万流民中,编选出一支精壮部队。两年后,荆州牧刘表上奏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暗喻其图谋不轨)”,中央派出的使臣和将领却屡屡被刘焉击杀。由此可知,当时(    )
    A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 . 流民成为主要兵员 D . 刘姓宗室地位下降
  • 5.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   )
    A . 帝王穷兵黩武 B . 政治统治腐败 C . 巩固中央集权 D . 贵族豪强崛起
  • 6.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    )
    A . 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 . 主流思想与政治统治相关 C . 文化专制有所弱化 D . 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
  • 7. (2023高一下·肇州月考) 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举措是(    )
    A . 推崇黄老思想 B . 颁布“推恩令” C . 开辟丝绸之路 D . 设置西域都护
  • 8.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 . 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减轻了农民负担 C . 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D . 加强了经济集权
  • 9.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 . 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 . 加强了民族交融 C .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 取消了士族特权
  • 10.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 . 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 . 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 C . 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 . 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 11. (2023高一下·肇州月考) 依据“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的史实,你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 . 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B . 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C . 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D . 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
  • 12.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隋唐时期,中央官制日趋成熟,初步形成彼此监督与制约机制,该制度是(    )
    A . 三公九卿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内阁六部制 D . 中书行省制
  • 13.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
    A . 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 . 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 . 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 . 前者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后者以财产为主
  • 14. (2023高一下·乌鲁木齐期末) 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 中外文化的交流
  • 15. (2022高一上·河西期中) 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削弱宰相权力 C . 缓解边境压力 D . 解决财政危机
  • 16. (2024高三下·康保模拟) 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说。这一现象(  )
    A . 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B . 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 . 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D .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
  • 17. (2023高一上·丰台期中)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 . 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C .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D .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 18.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   )
    A . 商业繁荣发展 B . 农业技术先进 C . 坊市制度完善 D . 城市管理混乱
  • 19. (2023高一上·甘肃月考)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其中,为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技术保证的发明是(    )
    A . 造纸术 B . 印刷术 C . 火药 D . 指南针
  • 20.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 D .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 21.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某学生梳理清朝康雍乾时期的知识时,记录了“形成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制造文字狱”三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 . 君主专制加强 B . 国家疆域奠定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文学成就显著
  • 22.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乾隆二干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据此推断,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
    A . 重商主义 B . 闭关自守 C . 宗藩外交 D . 对外开放
  • 23. (2023高一下·肇州月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
    A . 数学 B . 农学 C . 医学 D . 天文学
  • 24.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明清小说中,以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为主线,揭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的作品是 (    )
    A . 《三国演义》 B . 《水浒传》 C . 《红楼梦》 D . 《西游记》
  • 25.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明知寡不敌众毅然选择与虎门共存亡;广州三元里群众发誓“杀尽尔等猪狗”;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为保定海身先士卒先后殉国;镇江之战中,清军以弱对强宁死不屈。这些事件表明(    )
    A . 中国军民勇于抗争 B . 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C . 战争胜负已见分晓 D . 敌强我弱策略失当
  • 26. (2023高二上·宣威开学考)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为基本原则的土地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纲领。这一纲领是(    )
    A . 《海国图志》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资政新篇》 D . 《钦定宪法大纲》
  • 27.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清末新政 C . 预备立宪 D . 五四运动
  • 28. (2024高三下·石柱模拟)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 . 成立了总理衙门 B .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 创办了新式学堂 D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29.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
    A . 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 . 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 . 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 . 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 30.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并公开斩杀了“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
    A . 振兴实业 B . 建立京师大学堂 C . 开放言路 D . 实行君主立宪制
  • 31.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中国近代史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32. (2023高一下·肇州月考)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 . 《钦定宪法大纲》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33. (2024·) 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
    A . 自强与求富 B . 民主与科学 C . 独立与进步 D . 新道德与白话文
  • 34.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文中“新的表达方式”指的是(    )
    A . 倡导文言文 B . 使用白话文 C . 推崇古体诗 D . 革除旧习俗
  • 35. (2023高一上·乌鲁木齐期末) 1919 年 5月,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代表集中在北大会堂,听取著名爱国记者邵飘萍关于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情况分析。这直接推动了(    )
    A . 新文化运动兴起 B . 五四运动爆发 C .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 北伐战争兴起
  • 36.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在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地方组织农民力量,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他的做法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做法是(    )
    A . 组织工人罢工 B . 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C . 服从共产国际 D . 策划城市的武装暴动
  • 37.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 .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 .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 38.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中央红军长征渡过湘江后,队伍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召开会议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三大 B . 八七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西柏坡会议
  • 39.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图所示的抗日战争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九运动 C . 西安事变 D . 百团大战
  • 40. (2023高一下·朝阳开学考) “假若没有中国,假若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材料认为(   )
    A . 美国对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B . 印度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C . 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不可替代 D . 日本的战线拉得太长导致失败
  • 41.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 . 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 . 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 . 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 42.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B . 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 .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 . 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 43.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   民众的大力支援 B . 解放军作战勇敢 C .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 . 党中央指挥正确
  • 44. (2023高三上·吉林开学考)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价值在于(   ) 
    A . 体现了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 B . 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C . 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 D . 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内力量对比
  • 45.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外交》中指出:“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能学他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表明,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    )
    A . 继承发展 B . 融入世界 C . 独立自主 D . 争取外援
  • 46.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1953—1957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中,轻工业由64.5%下降到55%,重工业由35.5%上升到45%,1957年农轻重三大产业比重为40.1:29.6:30.3。材料说明该时期(    )
    A .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 . 一五计划改善产业结构 C . 工业结构日趋畸形 D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 47. (2023高一上·期末) 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此时期(    )
    A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C . 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D . 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
  • 48.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

    ① 自力更生 ② 敬业守信 ③ 艰苦奋斗 ④ 敢于创新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49题14分,50题14分,共28分)
  • 49.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国家“大一统”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国追求与圭臬,是其治国理政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羁糜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糜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编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措施。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和理念。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 50.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

    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主要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重大突破的表现。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动荡变革局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