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 这些企业所产生的船舰、枪炮、弹药,概由政府直接调拨给军队使用,不计产品价格,更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
② | 生产经费全由国库按规定支付,企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内部积累 |
③ | 其兴衰决定于政府拨款的多少,而非市场需求或企业的内部管理 |
④ | 从企业管理来讲,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大小官吏成群,他们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有的工厂的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着军队中的管理制度 |
汉人(%) | 旗人(%) | |
1860-1900年 | 79.1 | 20.9 |
武昌起义时 | 70.8 | 29.2 |
武昌起义后 | 89.5 | 10.5 |
人物 |
观点 |
著作 |
|
康有为 |
承认竞争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欧洲各国时时处于竞 争中,所以,物质发达。中国要想在生存竞争中立足、获 胜,必须以物质为基础 |
《物质救国论》 |
|
梁启超 |
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者,然后可 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为一国家,皆向此 鹄以进 |
《梁启超文集.政论》 |
|
邹容 |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 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 者也 |
《革命军》 |
阶段 | 总计 | 部分行业数据 | ||||||
矿业 | 纺纱 | 面粉 | ||||||
厂数 (家) | 资本 (万元) | 厂数 (家) | 资本(万元) | 厂数(家) | 资本 (万元) | 厂数(家) | 资本(万元) | |
1895~1898年 | 109 | 1990.6 | 30 | 838.1 | 7 | 219.9 | 3 | 62.0 |
1905~1909年 | 344 | 7661.1 | 41 | 1572.5 | 8 | 514.1 | 26 | 492.3 |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
选项 |
史料 |
历史解释 |
A |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
B |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
C |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
D |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城市的中心区域在两个租界及其周围地区。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和造船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诞生。……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同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数已经跻身于伦敦等14个世界大港口之列。20世纪以后,上海在工业和交通的规模、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诸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研究理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武汉与上海的发展程度并无太大差异。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沿海的开放之风尚未吹到武汉三镇。从历史进程考察,1861年的汉口开埠,是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从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到1889年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在欧风西雨中已初露现代化的曙光——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三足鼎立,各具风貌。政治经济现代化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各种经济制度,并对城市政治、文化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邓正兵、华丽《武汉与上海早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材料一:明清时期,内向化演进模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停滞状态出现。而究其原因则为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导致人均经济量值的停滞和下降。其中,江南地区农业精耕细作,亩产达到四五百斤;亩产的提高主要在于亩均劳动量投入的增加。由于地少人多,其生产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缩小,小生产的模式日趋强化。手工业在技术分工等方面有所进化,但生产动力、生产机械与宋元比较没有大的改进。传统商业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所谓“其货纤靡,其人善贾”,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其运作能量和运作方式不具备现代市场的内在张力。在经营商业是“末富”政策环境中,商人的正常经济活动常受到政府的“超经济强制”的干预,商业活动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官府的“留难”。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自然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明清时期,中国外贸主要有官方朝贡贸易、公行贸易和“非法”的私人贸易,这一时期的贸易与唐宋相比,其外贸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及,出现了明显的倒退。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毋庸讳言的是,由于中原并不直接面海临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对它的经济辐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业务,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从当时各口岸的海关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相关资料的多少和数值的大小上,也可以感受到内陆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利用中国沿海最大对外贸易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其他通商口岸的中转作用,将其经济辐射的范围,逐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扩展。而汉口开埠后,各种洋货便经汉水支流小王唐、白河流域销往到此,而这一地区的土特产品,也经水运销往汉口和国际市场。
——摘编自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西方人物形象比起西方器物更能直观、多维度地反映一定时期中国人看待西方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下表内容为20世纪初期部分作品中所反映的西方人物形象。
书名 |
作者 |
对西方人物的态度 |
《新中国未来记》 |
梁启超 |
视西方硕学鸿儒为中国人学习的典范重点,通过对西方 名人的崇尚和敬仰之情,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吴胡人 |
对于西方人物基本上还原本来面目居多 |
《孽海花》 |
曾朴 |
对于西方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英雄的倾回 |
《黄绣球》 |
颐琐 |
采用仰视的角度书写小说中的西方人物形象,以西方女 杰为视点 |
-摘编自邹小娟《190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注:材料出处中的“1900年代”应写为“20世纪初”,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